曹馨月



摘要:文章在相關文獻的研究基礎上,總結了影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15個因素,并通過解釋結構方程模型構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系統模型,分析了各個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機制。深度剖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系統的結構及形成過程,為產學研協同創新實證研究提供了支持。
關鍵詞:協同創新;解釋結構模型;產學研
一、引言
隨著經濟發展迅速,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國家對科研方面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加大,但依舊存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對經濟貢獻率不高的問題。企業的技術開發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而高校的科研成果也不能應用于企業生產開發中,企業和高校就像兩個封閉的個體,不能進行相互之間的資源交流與共享。因此,進行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目前我國目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條件。本文針對影響產學研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聯系,展開研究。
二、相關文獻分析
(一)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
不同的學者對于產學研協同創新有不同的定義,比較受大眾認可的有:馮葉成提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參與主體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中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協同支持下,進行技術開發的協同創新活動”。何郁冰認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指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創新中介機構、用戶等合作主體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基礎,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為準則,為共同完成技術創新所達成的分工協作的契約安排”。
(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
羅琳,魏奇鋒建立了SEM模型研究了協同意愿、環境復雜度、知識異質性、知識能力以及知識協同機制等因素對協同創新績效的影響。而張海濱通過政府科技政策、產學研合作模式、利益分配機制和高校管理機制四個方面研究了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影響。馮學華認為影響產學研的動力因素有三個層次,包括政府的推動力、合作主體內部的利益驅動和產學研合作的反饋和調控機制。Bishop將協同創新的影響總結為企業的投入和學術界的研究質量和雙方的物理距離。Suzumura從參與者、項目性質、組織結構和安排、外部環境四個維度進行分析,認為企業之間的產品相似程度和技術溢出效應大小是影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因素。
三、產學研協同創新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的建立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一個包含著許多因素影響的復雜系統,而影響要素之前并不是獨立的,而是互相影響和作用,形成一個多級遞階的結構模型。采用解釋結構模型可以將所有的影響因素建立起層級關系,清楚直觀地看出之間的關系。
(一)要素的選擇
根據上文對相關文獻的分析,得出15個影響要素,并依次進行編號,如表1所示。
(二)建立邏輯關系圖
將15種要素在行和列上分別按順序排列,形成一個15*15的矩陣,其中,若兩因素之間有影響,取值為1,若無影響,取值為0,形成關系矩陣如圖1所示。
(三)建立鄰接矩陣和可達矩陣
建立的鄰接矩陣,如圖2所示。
A=0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0 10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0 10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0 10 0 0 0 1 1 1 0 0 0 1 0 1 0 1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0 0 0 0 0 0 0 1 0 1 1 0 1 0 10 0 0 0 0 0 0 0 0 1 1 0 1 0 11 1 1 1 0 1 0 1 0 1 1 0 0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0 0 0 0 0 0 0 0 0 1 0 1 1 0 0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1 0 1 1 1 1 0 0
要獲得可達矩陣,需要先計算鄰接矩陣A加上單位矩陣I,再計算(A+I)k,直到(A+I)k+1=(A+I)k,則此時的可達矩陣M=(A+I)k,在此模型中,可以計算出,當k=3時,(A+I)4=(A+I)3,可達矩陣M=(A+I)3,如圖3所示。
M=1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1 10 1 0 0 1 1 1 1 0 1 1 1 1 1 10 0 1 0 1 1 1 1 0 1 1 1 1 1 10 0 0 1 1 1 1 1 0 1 1 1 1 1 10 0 0 0 1 0 0 0 0 1 1 1 1 1 00 0 0 0 0 1 0 0 0 1 1 1 1 1 00 0 0 0 0 0 1 1 0 1 1 1 1 1 10 0 0 0 0 0 0 1 0 1 1 1 1 1 0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00 0 0 0 0 0 0 0 0 1 0 1 1 1 0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1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0 0 0 0 0 0 0 1 0 1 1 1 1 1 1
(四)影響因素層級劃分
根據所得可達矩陣M,先將系統分為若干個相互獨立的、沒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子系統。具體步驟是:分別找出要素ni的可達集R(ni)和先行集A(ni),若可達集和先行集有交集,則歸入同一區域,否則,分屬于兩個獨立的區域。再將每個區域中的要素按級別進行排列。區域劃分結果如表2所示。
進行層級劃分時,若交集等于可達集,則屬于最高級別,若交集等于先行集,則位于最低級別。因此,由模型可知,一共分為10個層級,S14為最高級,S9為最低級,其余在中間層級。
(五) 繪制ISM模型
如圖4所示。
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模型分析結果
從圖4中可以很直觀地看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之間的層級關系結構。
首先,第一層是創新績效,表明對協同創新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創新績效,因為創新績效是協同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評價協同創新過程是否有必要進行的關鍵,只有認為協同創新績效突出,人們才會進行這個過程。第二層是創新能力,只有協同創新的主體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才會有意愿并且也有能力去進行協同創新。第三層是知識復雜度,知識復雜度決定了主體有沒有能力掌握并運用這些知識,同時也影響了主體之間是否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第四層是資金的投入當一個項目有足夠的資金,研發創新活動才可以持續進行,不會出現項目做到一半資金不能維持下去的情況,而研發人員也會有足夠的動力去完成項目。第五層是創新環境,創新環境對協同創新有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對于經濟發展環境,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擁有雄厚的資金,會更有利于協同創新活動的進行。第六層是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和利益分配,金融機構可以整合社會中閑置資金進行投資,使協同創新過程中的技術研發工作可以順利進行。中介機構在主體之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可以使其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并可以為科研成果進行估值等服務,加速了協同創新整個過程。良好的利益分配會使每一方都滿意自己所得到的,并會產生動力,合作共贏。第七層是合作動機,只有各方的合作動機都達成共識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協同創新過程才能持續進行。第八層是制度,當一個區域對于協同創新的激勵制度越優越,知識產權的保護越到位,就越會促進協同創新的展開。第九層是大學、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這四個主體在協同創新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產生1+1>2的效應。最后一層是組織,良好完善的產學研合作組織模式利于將資源統一規劃和整理,利于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
五、結語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并且相互之間又存在復雜的關系,以往的研究主要在于對影響因素進行獨立的分析,并沒有對所有的影響因素形成整體的認識。本文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得出影響協同創新的最主要的15個因素,并通過解釋結構模型,建立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影響因素體系結構,深度分析了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其中,產學研合作組織模式是決定協同創新最根本的因素,而創新績效則是與協同創新具有最直接的關系。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于只是建立了一個整體的結構,并沒有對其進行定性的分析,可以利用SEM等定量分析技術對本文建立的模型進一步進行檢驗。
參考文獻:
[1]邱曉飛,張宇慶.產學研協同創新影響因素分析及應對[J].中國高校科技,2016(Z1).
[2]馮葉成,劉嘉,張虎.政府—高校—企業協同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清華大學與淮安市產學研合作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 (22).
[3]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2(02).
[4]羅琳,魏奇鋒,顧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協同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7(10).
[5]張海濱.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及機制構建[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6]馮學華.國內外產學研合作動力機制面面觀[J].科技導報,1997(02).
[7]Bishop,K.,DEste.P.&Neely,A.,“Gaining from Interactions with Universities: Multiple Methods for Nurturing Absorp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11(01).
[8]Suzumura K.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an Oligopoly with Spillov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
[9]王延榮,趙文龍.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05).
[10]楊秋月.基于區域創新環境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影響因素研究[J].江淮論壇,2016(06).
[11]林維蔚. “政產學研金介”協同創新機制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6.
[12]龔紅,查冰川.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模式演進與優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