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仲



內容提要: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書畫研究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起步與探索,到改革開放至2000年的拓展與進步,再至21世紀的多維與立體性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存在繼續深入研究的空間,值得學界共同努力。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周年;書畫研究
中國書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新中國成立70年來,學界前輩們始終躬耕不輟,致力于中國傳統書畫的歷史研究與當代傳承、弘揚及傳播。遍覽撰述,中國書畫的研究溯源于20世紀2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方進入書畫研究的實質進展階段,其中在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間出現了研究成果迭出的第一個高峰期。進入21世紀后,中國書畫研究進入了學科交叉、內容拓展、方法多樣、影響力也更為廣泛的繁榮期。當然,在中國書畫研究領域中仍有許多亟待挖掘的“金礦”,需要學界同人共同努力,以更好地通過藝術的語言與視覺的呈現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一、起步與初探: 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77)的萌芽
新中國成立初期,伴隨著傳統封建社會的終結以及戰爭的結束,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和培養各項人才的工作中,文化建設的話語體系也開始在艱難的探索中進行。
從數量上看,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關于中國書畫研究的專著有24本(包括港澳臺)。其中,1949年至1959年間共出版6本,1960年至1969年間共出版7本,1970年至1977年間共出版11本。同時,這一時期CNKI中國期刊網上收錄的關于中國書畫研究的論文總數為20篇,其中1949年至1959年間4篇,1960年至1969年間13篇,1970年至1977年間3篇。以兩組數據對比參考,著作出版與論文發表的頻率基本一致,處于研究的萌發與探索期。
從內容上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近30年間,中國書畫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對古人作品的整理、近代名家書畫的出版、流傳書畫目錄的校注及書畫作品真偽的鑒定上,尚屬于傳統文獻學和藝術學科領域中書畫研究的范疇及方法。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書畫研究還出現了頗具時代特點的現象:其一是“政治畫像”明顯,有毛主席詩詞手稿的書法作品輯錄,還有游擊隊或參戰老戰士的書畫作品集出現;其二是農民畫家呼之欲出,作為書畫藝術的作者,農民的身份似乎更切合當時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背景。由上總述,新中國成立初期近30年的時間里,中國書畫研究也是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游離于書畫作品搜集與創作的表層研究之中,但這些作品的搜集整理確實為下一個階段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表1①)
二、拓展與進步:改革開放初期(1978—2000)的厚積薄發
20世紀80年代,受政治等時代背景的影響,中國書畫研究雖未停滯但速度較慢。改革開放后,國家對學術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正如有學者指出,它“提供了全新的語境和廣闊的空間”,中國書畫研究實現了第一個飛越,尤其是在1990年至2000年間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主要可從以下數端以觀之(表2②):
第一,書畫研究的學術著作與論文迭出,數量成倍增長。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期間學界出版與此相關的著作有上千部,發表的論文(CNKI收錄)共計1452篇。其中1990年至2000年共發表1238篇論文,占總篇數的85.26%。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論文數量逐年增長,從年均20篇增至百余篇。同時,研究內容也拓展得更為廣泛,細分既包括山水畫、古書畫,也包括書畫篆刻、鑒定、裝裱等;既包括書畫、書法藝術,也包括對書法家、收藏家的個案研究等,充分預示改革開放后思想解放、科學藝術繁榮的時代即將到來。
第二,書畫研究的學術團體、研究刊物與出版機構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故宮博物院、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及安徽、江蘇、四川、遼寧、浙江、云南、青海等地的博物館(院)、美術館等機構開始在書畫研究領域嶄露頭角,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等相繼成立書畫研究的相關團隊,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上學、山東大學、遼寧大學等高校率先開始在書畫研究中占得一席之地。同時,書畫研究著作的出版機構也從新中國成立前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一家獨大,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州書畫社、金陵書畫社、上海書畫出版社、河南美術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貴州美術出版社、文物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等“百花齊放”。不僅如此,國外出版機構也開始聚焦中國書畫研究,如新加坡的群新文化事業新加坡有限公司等。
自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末,中國書畫研究歷經了50年篳路藍縷的探索發展,在研究著述、科研團隊、理論內容等方面取得了比前期更為豐富的成果,并成為新世紀書畫研究蓬勃發展、走向繁榮與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
三、多維與立體:21世紀書畫研究(2001—2018)的繁榮
進入21世紀,國家非常重視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對書畫研究的價值也是十分認可,在這種文化傳播的氛圍中,文化不斷再創造并“增殖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義”。中國書畫研究駛入蓬勃繁榮的井噴期,學界著述頗豐,難以詳計。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設立于1991年,記錄著我國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研究的動態變化,是我國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標桿和研究指引。以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書畫研究課題為例,可從中窺探21世紀學界書畫研究的特點。
第一,關于書畫研究的課題數量在21世紀快速增長。1991年至2018年,國家社科關于“書畫”研究立項的總數共有165項,其中2000年之前,關于書畫研究的立項有2項,僅占1.21%,2000年之后立項的有163項,比例為98.79%。在2000年以后,又可以2012年為分水嶺: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間,共立項34項,占所有立項項目的20.6%;但是在2012年至2018的7年間,關于書畫研究的課題立項總數則為129項,占總立項數的78.19%。書畫研究課題立項數在這一時期迅猛增長,一方面反映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黨中央對書畫等代表的傳統文化藝術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書畫藝術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在新時期顯得更為迫切,研究前景亦更為長遠。(表3)
第二,書畫的跨學科研究成為主要趨勢,研究范圍因此不斷擴大。在2000年之后的立項課題中,書畫研究已不僅集中在其原生態的文學藝術范圍,更涉及考古、宗教、新聞學與傳播學、體育學、教育學、管理學、黨史與黨建、語言學、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等十多個學科領域。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進入21世紀的十幾年時間里逐漸蔓延。以年限為例,2001年僅涉及新聞學與傳播學、哲學兩個學科,2003年開始出現中國歷史學科的項目,2004年出現中國文學,2005年立項中有民族問題研究,2007年涉及考古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兩項,2008年出現教育學,2010年項目擴及外國文學項目,2011年開始有宗教學,2012年增加圖書館學與情報學、藝術學、語言學、管理學4個學科,2017年增加黨史與黨建學科領域的項目④。尤其是藝術學領域的課題立項是從2012年才開始,但僅僅6年的時間其立項數量就已經出現成為書畫研究之最的態勢。(表4⑤)
伴隨著跨學科的研究趨勢,書畫研究的方向日益多元化,研究內容也更為廣泛。從史論視角來看,學界在對自六朝“以書入畫”至明清“書畫一事”的關系有了較為清晰的定位,項目涉及亦是豐富,有關于中國繪畫史、墓室壁畫史、宋元書畫史、中國文人畫史、西北古代書法教育史料、新聞漫畫發展史的考察。從門類來看,有壁畫、工筆畫、巖畫、題畫、畫報、國畫、山水畫、年畫、洋畫、漫畫、動畫、連環畫、水陸畫、建筑畫、帛畫、漆棺畫、木版畫、古代人物畫、紙本畫等,門類較為全面。以壁畫為例,就有墓室壁畫、石窟壁畫、墓葬屏風式壁畫、寺院壁畫等多種,儒、釋、道均有涉及。從研究時限來看,古今縱橫,上溯漢代、魏晉十六朝、遼、金、西夏、唐、宋、元、明、清,至民國、解放戰爭時期,到囊括現當代的書畫研究。從研究主題來看,既有包括對農民畫、文人畫等書畫本體的研究,還有一些對比研究引起學界關注,有本土書畫之間的對比,如“黑水城出土唐卡與敦煌壁畫比較”“海峽兩岸巖畫比較”“敦煌漢、藏文術數書與武威西夏木版畫的比較”等;有中外書畫對比,如“韓國古代與中國關聯題畫詩”“法國現代詩歌與中國傳統書畫”。此外,不僅出現了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繪畫的影響的研究,如“東亞傳統審美文化對印象派時代西方繪畫的影響”,還出現了國外視角對中國書畫的看法研究,如“美國現代繪畫詩中的中國物化文化改寫審美研究”。同時,古為今用的價值在這一時期的書畫研究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如“《山海經》圖像類別與當代動畫角色模型構建美學”等。諸如這些多元化的研究分子,都讓21世紀的書畫研究顯得更為生動、豐富與立體。(表5)
第三,書畫研究的地區分布更為廣泛與平均,研究機構趨于多元化,從單一的出版機構轉向高校為主、博物館及出版社為輔。根據表5數據統計顯示,從事書畫研究的省份不僅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區域,也逐漸擴散至書畫資源稟賦的聚集地,如湖南、甘肅、寧夏、四川、湖北、西藏、安徽等30個省、市、自治區。在研究立項課題的單位分布表中,高校占主要比例,出版社、考古研究所、博物館、社科院等其他單位亦積極參與。其中有7個出版社各獲得1項,有6個考古研究所和博物館共計獲得7項,各省、市社科院等共計獲得6項,中央黨校獲得1項,5所高校各獲4項(合計20項),9所高校各獲3項(合計27項),15所高校各項2項(合計30項),65所高校各獲1項(合計65項)。全國共113家高校等研究機構都有關于書畫研究的重要進展與成果,一方面說明書畫研究的影響在全國范圍內不可小覷,另一方面也說明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自由、公平與公正。
第四,青年學者成為從事書畫研究的中流砥柱,同時西部地區備受書畫研究者的青睞。從表5中可看出,除一般項目蟾宮折桂、名列前茅外,青年項目占立項總數的21.47%,充分說明一批有著良好學術修養、眼界開闊的青年翹楚成為書畫界研究的重要力量。其中,后期資助項有31項,所占比例接近18.79%,證明有一大批高質量的書畫研究成果在這一期間誕生,如《中國古代題畫詩發展流變研究》《敦煌布帛遺畫所反映的凈土信仰研究》《圖像學視野下中國古代人物畫的文學史》《漢墓壁畫的宗教信仰與圖像表現》《現代中國書畫史研究》《董其昌引禪入書畫研究》《中國新聞漫畫發展史》等專著。西部項目也占得不少比例,一方面說明書畫資源的集聚之地在書畫研究中占有較大優勢,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家文化部門對西部地區文化、藝術發展的大力支持。此外,重點項目、重大項目在書畫研究中的誕生,也預示著書畫研究將走進一個新的時代。(表6)
四、結語:關于新時代書畫研究的思考
回顧新中國成立的70年,書畫研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起步與初步發展,到改革開放后的厚積薄發,至21世紀后書畫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成果可謂蔚為大觀。新時代,書畫研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仍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第一,書畫研究的學科及理論體系建構需要進一步明確與探索。70年來,書畫在研究理論上雖有較深入的探討,如對哲學、美學等視角的解讀,但書畫本體的理論框架體系仍較為模糊,有待在統一的話語體系下進行建構,如史學、考古學、宗教學等視角下的書畫研究各自應遵循何種原則?與其本體的聯系何在?這些問題已有許多學者在思考“構建藝術史學科的幾個問題”中明確提出,但仍尚未有較為一致性的認識。
第二,書畫研究的地域性優勢明顯,但研究力度須進一步加強。從目前研究來看,甘肅(敦煌)、青海(熱貢)、西藏、云南等地由于擁有較為豐富的書畫資源,頗受學者青睞。事實上,中國歷史悠久,每個地方都有著豐富的人文稟賦和獨特的書畫資源,因此書畫研究必須從大處著手,從小處著眼,立足地方書畫資源的深入爬梳、考證與分析,才能更好地覆蓋中國書畫的研究枝末,呈現中國書畫的魅力。
第三,書畫研究的跨學科融合研究亟待落地生根。書畫研究在2000年后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無論是學科視角的切入,還是研究方法的轉換,都讓書畫從藝術學、文學走向了一個多元化的立體框架,以書法史為例,在新時期的研究方法上就呈現出“社會學方法論和本體論的兩大模式”。但不可忽視的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畫是一個長期積累、醞釀與發酵的藝術品。因此過去快速發展的18年里,跨學科的融合研究雖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略顯浮躁和單薄,在新時代需要沉靜下來,“坐得起冷板凳”,真正將跨學科研究從“兩張皮”推向一個系統的生動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