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瑩
內容提要:作為一個被少數民族統治的時代,元代的藝術不僅沒有出現倒退現象,反而推陳出新,中國藝術史上終于又出現一座高峰。尤其是山水畫的衍變,其“尚意重韻,妙在筆墨”的特點區別于前朝,也為后世的審美與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元代;山水畫;衍變
一、元代山水畫概況
元代,漢人處于社會底層,許多文人士大夫生不逢時,唯有隱逸林泉,借筆墨抒解憤懣,山水畫成為人們最好的精神寄托。發展至元代,山水畫成為畫壇主流,并為后世開創了廣闊的前景。這一時期的創作方向主要有兩種:一是以陳琳、趙孟等為代表的畫家,依舊沿襲兩宋時期重法度的審美格局,追求細致典雅和春雨潤物式的古雅格調;另一種則是在前朝山水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以高克恭、“元四家”為代表的畫家重筆墨,尚意趣,而不拘于形似,使得山水畫更可玩味。中國山水畫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抒情與寫意極致融合的境界。
二、元山水畫衍變的藝術特征
1.師法前人,融會眾長
董其昌在其《畫禪室隨筆》指出:“元之能者雖多,然秉承宋法,稍加蕭散耳。”惲南田在《南田畫跋》中指出:“宋法刻畫,而元變化,然變化本于刻畫,妙在相參而無礙。”這些反映出元畫雖師法宋畫卻又有新的發展。如黃公望和趙孟均取法董源、巨然、荊浩及關仝,但繪畫風格截然不同。趙孟繪畫風格以清麗典雅、洇潤疏秀見長,黃公望繪畫風格則以清奇俊逸、剛健雄強為特色。
2.以書入畫,追求筆墨
“書畫同源,以書入畫”是元代繪畫推陳出新的突破點,也是促成文人畫風的標志。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創作理念,主要強調線的表現力。經過隋唐五代宋遼金的發展,畫家們總結出形式多樣而系統完善的線描法,如高古游絲描、柳葉描、鐵線描等。線描之意雖有用筆,但多為描繪人物,尤以表現衣紋為主。將其用于描繪山石、花鳥則顯得單一,雖有氣韻卻缺失風骨。而將書法融入繪畫中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書法發展至元代已臻成熟,且在用筆上富于變化。將書法用筆融入繪畫中能夠豐富繪畫造型與用筆情趣,但書之形體同畫之造型又有區別,如何將書法用筆與繪畫造型相互融合與轉化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元代畫家意識到這一點,并做出嘗試和總結:首先,要求畫家胸有成竹,對描繪對象進行深入了解,這樣才能做到下筆肯定,筆簡形具,形神兼備;其次,追求山石勾勒皴擦的節奏韻律和濃淡干濕的墨色表現,以筆墨彰顯山水神韻。至此,終成“以筆塑形,立其骨,以墨色取意,分五彩顯神韻”新的繪畫表現形式。
三、元代山水畫衍變成因
1.文人士族出世隱居,寄情山水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源于自然的哲學頓悟,使中國人自古就對山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和眷戀,很多文人雅士寧可舍“天下”也不舍林泉丘壑之樂。因此,每當社會處于周期性大變動時期,文人士大夫就會因仕途不順、社會動亂而出現群體性隱逸的局面。他們與高山流水相伴,與明月清風相隨,以尋求靈魂的歸宿。在歷史的輪回中,元文人士大夫們同樣面臨此種局面。面對異族入主,得一官半職不如與世無爭,求全于亂世更成為元文人士大夫們保全氣節的首選。倪云林隱于太湖之邊;吳鎮自稱“梅花道人”,于居住處植梅百株;王蒙自稱“黃鶴山樵”,在黃鶴山中建造“白蓮精舍”;朱德潤“飲三江水,食吳門莼”;王冕隱九里山,“買舟下東吳,渡大江,入淮、楚,歷覽名山川”……他們寄情山水以抒發情志,成為影響元代山水畫創作較大的客觀因素。
長期的林泉生活為畫家們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和資料,從而為山水畫技法和創作理論的衍變奠定了基礎。正如吳鎮在《梅道人遺墨》中云:“人能知畫竹者,不在節節而為,葉葉而累,卻不思胸中成竹,何自而來……故當一節一葉,措意法度之中,時習不怠,真積力久,因信胸中真有成竹,而后可以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吳鎮的“適興說”、倪瓚的“逸氣說”、湯垕的“寫意說”等多種創作理念的出現,才有高克恭的蒼潤沉雄、黃公望的高華清逸、倪瓚的簡淡疏遠和王蒙的細密繁茂等不同的風格流派。
此時畫家們的作品凝聚著他們的理想與情思,達到了凝神聚氣、作品與生活化一的境界。如倪瓚山水,雖取法自“荊關董巨”,但簡潔的三段式處理和渴筆淡墨所描繪的蕭瑟凄涼之景,更多地折射出作者生不逢時、落魄多舛的苦澀與悲痛。
2.文人墨客聚集,皇族嗜好者推波助瀾
元代畫壇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一些財力雄厚的縉紳常召集一些文人墨客于門下,合作書畫,切磋詩文藝事。其中尤以倪瓚、曹知白、顧瑛等為代表。倪瓚“門車常自滿,樽酒無時空”,他還建清閣,修云林堂,藏書畫千卷;曹知白在江南每天栽花會友,怡然自樂,經常資助貧困落魄的文人畫家,甚至對那些因家貧而無錢喪葬之人伸出援手,因此眾多文人雅士慕名來附; 顧瑛,家中藏古書名畫眾多,每日以詩畫自娛會友,并廣招天下文人墨客。元代出現了大批這種醉心藝術文玩又好雅集的人,給當時畫壇不同畫派的交流與碰撞提供了平臺。這成為元代山水畫變革的重要契機。
元代皇室貴胄也有部分愛好書畫鑒賞者,如忽必烈的曾孫女大長公主不僅收藏了大量的珍貴畫作,還常邀大臣或文人進宮對藏品進行品鑒。據《清容居士集·魯國大長公主圖畫記》記載:“魯國大長公主集中書議事執政官、翰林、集賢、成均之在位者……酒闌,出圖畫若干卷,命隨其所能,俾識于后。禮成,復命能文詞者,敘其歲月,以昭示來世。”再如元文宗,他創辦了奎章閣,下設藝文監,監管書畫文物的收藏保管和書籍的征購和編撰。又如,元順帝成立宣文閣,下設崇文監,亦設鑒書博士,收錄一些藝術作品。元代統治者雖為馬背上的民族,不善書畫,但經過仁宗、文宗、順帝以及大長公主的推動,當時的繪畫藝術有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創作環境,這為民族繪畫在歷史上的延續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元代山水繪畫的變革,有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是政治生態背景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元代山水畫的衍變為明清及近現代山水畫創作的審美及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