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琪
摘 要:企業政府補助是國家調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政府補助審計對監督和優化政府補助資金的使用意義重大。本文通過探討政府補助審計的審計目標、審計重點、實現路徑以及審計評價,梳理政府補助審計的實現機制,以期為政府開展政府補助審計提供思路。
關鍵詞:政府補助;政府審計;實現機制
政府補助作為國家財政政策的一部分,對經濟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對受補助企業的生產經營更會產生巨大影響。據wind數據對A股上市公司披露政府補助數據的統計,僅A股上市公司2017年獲得的政府補助已超過1300億元,不難推測我國政府每年對企業補貼的數額高達數千億元。國家對政府補助進行審計,掌握和監督如此大規模財政資金的使用,無疑對優化政府補助資金效率至關重要。
一、政府補助審計的審計重點
1.政府專項資金預算執行情況
開展預算執行審計能夠發現政府預算編制和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政府機關對癥下藥,規范預算管理,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政府對本年度撥付給企業補貼款預算的編制與執行,是開展政府補助項目的第一步,決定了本年度本地區用于企業補貼的財政資金的數額以及具體用途。從源頭開始監督,識別并解決政府補助預算執行中的問題,才能保證政府補助的發放能夠達到預期經濟效果。
政府補助預算執行審計的關鍵在于,審查補助項目設立依據和補貼目的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補助項目設立的審批程序是否合法合規;財政部門是否采用公平合理的標準和方式在各項目間分配財政資金,是否存在隨意分配資金或資金分配不公的情況;對政府補助的審批和撥付是否及時、足額;項目資金的投向是否滿足市場需求,并實現了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項目資金決算過程是否真實、合規。
2.企業政府補助申報材料的真實性
企業在申報政府補助時提供的申報材料,是政府部門進行考察及審核工作的重要依據,對申報企業是否能夠獲得政府補助,以及獲得政府補助金額的大小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申報材料例如項目建設手續、貸款合同等文件,由于自身性質以及偽造難度和成本都較低,為部分企業企圖非法獲取政府補助資金提供了可乘之機;同時,政府部門負責評審企業申報材料的評審人員可能存在未認真履行審核職責,或自身不具備判別申報材料真偽的專業能力,甚至與企圖騙補的企業勾結,最終可能導致企業非法獲得政府補助資格。因此,企業申報材料的審核是一大風險點,審計機關從此處入手能夠較為容易地發現虛假申報政府補貼的現象。
基于上述情況,審計機關在進行政府補助審計的過程中必須認真核實企業的補助申請材料的真偽,特別是申請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生產記錄、交易合同等易于造假的資料,確認是否存在企業利用偽造的申請材料騙取補貼資金的現象。
3.企業政府補助資金使用情況
企業在使用政府補助資金的過程中,由于相關政府部門難以對每個補助項目進行實時監督,導致部分企業在使用補貼過程中,違反相關政策文件規定的用途,擠占、挪用政府補貼,用于償還借款、日常經營等支出;部分企業通過“報大建小、重復申報”等手段騙取政府補貼,即未完成企業申報補助時做出的所有承諾,或利用同一建設項目多次申請政府補助;還有的企業在補助項目的建設過程中,違反規劃、環保、招投標等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或項目成果未達到相關驗收標準,使得發放的政府補助未能實現政府預期的資金使用效果,造成財政資金的浪費。
針對上述問題,審計機關需要著重對政府補助資金流向和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發現政府補助使用過程中的違法情況,評價資金使用效益,為優化日后政府補助項目的實施提供參考和借鑒。有必要的情況下對補助用于支持的建設項目開展全過程跟蹤審計,由審計人員跟進補助項目實施進程,及時對項目各階段的審計對象或審計重點進行審計,并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從而實現從事后監督到事中控制以及事前防范過程的轉變。
4.企業對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
《企業會計準則16號――政府補助》對企業收到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進行了明確要求,其中企業收到的與日常活動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經濟業務實質,計入其他收益或沖減相關成本費用,導致企業的財務報表無法真實反映企業收到政府補助的情況,對財務報表使用者造成誤導。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對收到補貼進行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是政府補助使用單位的責任,審計機關應監督企業履行該項責任,確認其是否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其他規定要求,對政府補助進行會計核算。
二、政府補助審計的實現路徑
1.對政府補助資金撥付進行全面審計
在開展審計前評估政府資金撥付過程中的風險點,在實際展開審計工作時著重審查。審計機關首先需要對財政部門當年政府補助預算的編制情況進行監督,根據《預算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產業政策,審核其預算編制程序是否合規,編制的預算是否具有科學性、效益性、準確性,是否能夠發揮調節產業經濟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將部門預算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以期找出本年本部門預算的不合理之處;其次需要采用順查法,檢查補貼款在各相關賬戶內的停留時間和金額大小,追蹤補貼資金的流轉過程,審查補貼資金撥付的到位率、及時性以及合法性,確認是否存在挪用專項補助資金或資金撥付不到位的現象;最后審計機關需要開展政府補助決算草案審計,結合對預算執行過程的審計,監督決算草案編制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2.結合實地勘察審核企業報送資料
審計機關應重點檢查申報材料是否完整,格式是否規范,是否存在涂改痕跡,以及加蓋公章的真偽和材料內容和日期的合理性。此外審計機關應將檢查書面文件與實地勘察、向第三方核實等方式相結合,確認申報企業的資質,項目的建設情況等是否與申報材料相符并符合補助政策規定,以核實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對發現申報材料存在偽造的項目,還需要檢查政府部門審批該項目的程序,確認導致政府部門未識別出虛假申報材料的原因,和具體責任人員。
同時,審計機關還應當及時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偽造申報材料行為進行分類,總結偽造材料的特征和分辨方法,對審計人員加強相關方向的專業培訓,幫助審計人員快速高效發現可疑的申報材料。
3.實行補助項目跟蹤審計
審計機關應當首先檢查資金撥付到企業后,企業是否根據規定進行專門管理,然后按照企業收到的補貼資金運動軌跡,結合項目進度檢查企業相關的合同、發票、會計憑證、生產記錄等文件的真實性和合理性,依照文件記錄并將資金支出總額與企業申報時的預算進行對比,判斷補貼資金的支出是否全部用于政府規定的用途。必要時,審計機關應考慮引入電子信息技術,幫助提高審計效率。
除此以外,審計機關還應監督補助項目的進展,檢查是否存在項目開展緩慢的情況,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是否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補助資金支出是否存在浪費現象,工程質量是否達到驗收要求,政府補助是否實現了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嚴格審查補助企業財務報表
審計機關應首先根據資金撥付文件、企業資金申請報告以及企業會計準則,判斷企業收到的政府補助的性質,是與收益相關或是與資產相關,是與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相關或是與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無關,再根據政府補助的性質判斷正確的會計處理方式。然后根據收到補助企業實際的會計記錄,結合對補助項目跟蹤審計的情況,核實企業是否滿足確認政府補助的條件,以及計入相關資產或損益的支出是否確實屬于該補助項目的補助范圍,同時審計機關還應比較企業相關項目的支出與收到政府補助金額大小進行比較,若支出小于政府補助,應將差額部分予以遞延,對于錯誤的會計處理,審計機關應要求被審計單位及時進行調整。
對于在企業會計處理中發現的差錯,審計機關還應聯系對企業申報材料、項目進展等方面的審計情況,考慮異常的會計處理是否反映了被審計單位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
三、政府補助審計的審計評價
政府審計最重要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政府在對政府補助進行審計后,應及時對政府補助效果進行評價,總結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求責任部門和單位及時整改,收回被挪用和被騙取的資金,對政府補助項目的下一步實施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并監督問題整改落實情況。
目前我國政府審計也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評價機制。而如何構建政府補助項目效益性評價機制,還有待討論和嘗試。對政府補助的效益進行評價有助于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促使政府補助在調節經濟中發揮更顯著的作用。
對政府補助效益評價指標的設定,應當遵從可量化、易操作、多維度的原則,難以量化的指標會增加評價的難度,同時也不利于不同政府補助項目之間的比較;政府補助種類多、數量大,難以計算的評價指標將增加評價難度、降低評價效率多維度的評價指標能夠更加綜合地評價項目的完成情況。評價指標既應包括針對所有政府補助項目的通用評價標準,例如資金到位率、項目進度等,也應針對政府設立補助項目的部門為每類項目設計專項評價指標,評價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等。
由于大多數上市公司每年都會獲得數量不等的政府補助,而政府補助對某些上市公司業績存在著重大影響,因此政府補助正吸引著社會公眾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審計工作完成后,審計機關應及時向社會公眾公布審計結果和評價,接受公眾監督,提高政府補助審計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給公眾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心怡.地方政府預算執行審計優化策略分析.財會通訊,2019(01).
2.李建府.利用政府補助粉飾報表及審計應對.財務與會計,2018(19).
3.曲明.我國政府績效審計評價標準體系框架構建.財經問題研究,2016(05).
4.寧波市審計學會課題組,何小寶,徐榮華.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研究.審計研究,2014(02).
(責任編輯:何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