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浙江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21世紀以來,伴隨著教學設計理念的迅速發展和完善及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全面的實施,教學設計成為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高中地理新課標要求指出地理教育是為了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和地理學習能力[1]。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性,是貫穿地理學學習的最基本的主線,因此區域分析能力是地理學學習中的一項重要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加重視學生的區域分析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從單獨追求地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向地理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并重轉變。學生區域分析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方式,并運用于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現代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通過教學設計的創新來達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的目標。
地理學是區域科學,主要研究地理事物和現象在空間上的分布、差異和發展變化規律。地理學具有“區域性”和“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統一性”兩個顯著特點[2]。這一論斷很清楚地表明區域是地理研究的載體,同時還表明了地理學科的兩個基本特性是“區域性”和“綜合性”。地理學的區域性使得區域分析能力成為地理學科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之一。
區域分析能力的培養,首先,要了解區域的概念,區域是一個由多種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整體,所以區域分析能力的培養中最重要的就是區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其次,區域分析是通過對比揭示區域間的差異和要素間的關系,從而客觀、全面、深刻地認識區域特征,并解決區域問題、預測區域發展趨勢[3]。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區域分析能力的培養還要求對區域的各要素進行比較分析,并有一定的要素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最后,區域分析的要素是分析的對象、分析的方法、分析過程、分析的結果。因此,學生區域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問題的發現和提出,要素分析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以及提出解決措施的能力,這三種能力是遞進關系,層層推進,三種能力共同發展才能更好地解決地理問題。
綜上所述,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針對具體區域發現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區域分析能力主要可以通過要素分析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決策分析能力這3個方面進行培養。
不同的人群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區域之間流動,尋求自己滿意的居住環境。有的人遷移到大城市,有的人向東南沿海地區遷移,有的人從市中心搬到郊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評價標準,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環境。
區域是由多種不同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對區域進行分析的時候不能只考慮單個要素,要對區域的所有要素進行考慮。選擇生活環境時不能只考慮經濟發展狀況這一個方面,還要綜合分析區域的資源、環境。經濟發達地區也具備一系列的弊端,如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熱島效應、交通擁堵等。考慮的時候要綜合分析,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地對區域做出評價,尋求最適合的居住環境。
地理學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地理教育國際憲章要求學生為參與解決國內及國際問題做好準備[4]。這就明確要求地理學的學習是為了更好解決社會問題。地理必修三主要從“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兩大部分來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因此,區域分析能力運用于生活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區域分析能力的培養能夠養成良好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多方面、多要素來綜合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做到對癥下藥,避免從單要素分析問題產生的片面性和對問題認識的不全面。
教學設計是在原來的傳統教案的基礎上,將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學設計更能體現教學理念的先進性,教學目標的合理性,教學策略的科學性,教學過程的邏輯性[5]。
地理教學設計是將教學設計運用到地理學科的實際操做過程中,它既具有教學設計的普遍性,又必須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規律,是共性和個性并存的集合體。一般包括: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具的選擇[6]。這些過程在實施的時候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教學目標的設計就制約著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不同就要求教師優化實際的教學過程。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地理學傳遞地理信息的第二種語言[7]。新課程改革后,新教材比舊版教材增加了100余幅地圖,使得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地圖教學是地理學特有的,它用自己獨有的圖例、符號來傳遞信息。搞好地圖教學能夠很好地培養空間概念、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必修三第四章“區域農業發展”這一節采用地圖教學法。
根據課本內容可以發現,本節內容一共包含16張圖,包括東北地區的區位圖、地形圖、氣候圖等。每一張地圖都形象生動地表達相關地理信息。
首先是東北地區的行政區劃圖,通過讀圖、析圖,可以得到東北地區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以及他的輪廓、大小等。東北地區位于39°~53°N之間,臨黃海渤海,區位條件就奠定了它的地理條件,由于位于溫帶地區且臨近海洋,其降水量也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根據東北地區的地形圖,可以發現,東北地區的中部和東北部以平原為主,西部以山脈為主,地形條件的差異也會引起農業類型的差異。所以可以通過對地圖的分析,得出東北地區的區域農業分布。
通過對區域的行政圖、地形圖、氣候圖等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從各個要素出發,培養學生的要素分析能力。同時地圖也具有綜合的特點,雖然地圖本身反映的是某些要素,但是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可以推導出其他要素的可能性。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地圖傳達的信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小組合作是以若干同學為一個整體,通過交流合作達到預期目標。它改變了傳統的課堂的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師生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8]。同時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融入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組合作改變了單一以老師講述的單調,使課堂的形式豐富,通過自主探討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開展小組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決策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為例開展小組合作探討。
課堂活動一:提出問題“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將全班同學以前后4人為小組進行分組討論。提醒學生可以從自然、人文等方面進行探討。學生可以根據荒漠化的定義、自己以前對荒漠化的了解、課本中的相關內容的概括進行探討。然后請出小組代表來表述各個小組的成果,老師對每一組的答案進行點評。這一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要素的分析來了解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在學生表述完以后,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分析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列出產生荒漠化的原因,如圖1。

圖1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產生的原因
課堂活動二:針對上一活動所得出的荒漠化的原因,各小組通過討論,對癥下藥,找出解決荒漠化的對策。通過學生的自主討論和探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決策能力,提高學生區域分析能力。教師通過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綜合,提出解決荒漠化的對策。
這一教學活動主要運用于開放課堂的教學中,小組式的學習方式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不同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觀點,這樣就能相互彌補,達到最終的目的。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不能盲目,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目的。最后將學生的觀點進行匯總點評,加以概括,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區域分析的思維模式是一種線性思維模式,主要包括問題的提出、尋求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決方法。教學過程是一節課的主要的流程,是教學設計的實施。主要包括課堂導入、講授新課、課堂活動、課堂小結等環節[9]。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將能力的培養融入其中,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形成區域分析的思維模式。
首先,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也是整節課的重要環節。導入方式對本節課起著重要的作用[10]。針對區域分析能力的培養,一般以問題式的導入為主。問題式的導入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人教版必修三4.2“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為例。
課堂導入:運用現代的教學設備和網絡資源,向同學們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區近40年來的發展歷程的視頻。
在過去的4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迅速發展,城市不斷擴大,繼而引發學生的一系列思考——什么是工業化、城市化?為什么該地區在近40年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工業化、城市化帶來了哪些影響?通過對比,培養學生提高區域分析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問題的提出。
其次,講授新課是課堂學習的主要的環節,講授新課的過程中要注重邏輯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同時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講授新課:在講授新課階段要根據課本內容很好地規劃課本內容的先后順序,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內容是掌握區域發展的條件、過程、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安排內容,如圖2。

圖2 教學過程
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其實也正是區域分析能力培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探討了問題的提出,對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這正是地理學的分析問題一種思維方式,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運用于地理知識的學習,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意義。
最后,課堂小結是對一節課的總體概括,既要突出重點,又要覆蓋整節內容[11]。因此課堂小結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出現。
課堂小結:請同學完成表1。

表1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進程階段
課堂小結是在學習完整節課后對課堂知識的梳理和復習,課堂小結看可以很好地將所學的知識串連成一個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使學生學會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整個教學環節從問題導入到根據問題思考,解決問題,到最后的課堂小結,整個是一個整體,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是完整的一節課,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解決區域問題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更好地解決問題。
區域分析能力是地理學學習中的一項重要的能力,它被廣泛運用于學習、生活中。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把握這一能力的培養,將能力培養融入到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本文主要是針對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相關內容進行教學設計研究,教學方法主要采用地圖教學法;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上采取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注重邏輯性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尋求最優的教學設計方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本文僅對教學設計的部分環節進行了研究,并未全面展示教學設計的所有環節,教學設計還是存在許多隨機性。本文中只針對地圖教學一種比較典型的教學方法開展研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有比較分析法、范例教學法等相關方法,研究還不夠全面。教學設計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大量的實踐進行改正和完善,筆者將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探索,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