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杰 曹建春 李慧蘋周繼勇 江 濤 姜春曉 沈永洲
浙江省海寧市中醫院 浙江 海寧 314400
本研究從中醫學“治未病”理論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思想指導下,探討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為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預防和診治提供依據。
病例來源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寧市中醫院大腸癌早診早治基地發現的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共收集430例病例,其中男264例(占61.39%),女166例(占38.61%),男女之比為1.59∶1;年齡最小為22歲,最大為78歲,平均年齡為56.70±12.33歲;40歲以下8人,40~49歲90人,50~59歲168人,60~69歲124人,70~78歲40人。參考2009年3月26日所發布的《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制作中醫體質評價表,在高資歷中醫師指導下填寫中醫證候觀察表及體質調查表。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建立數據庫,統計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聚類分析、多元回歸、相關分析、計量資料的t檢驗、計數資料的χ2檢驗、計數資料的秩和檢驗等,P=0.05。
2.1 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中醫證侯類型分布:運用SPSS13.0系統軟件聚類方法對430例患者的中醫證候進行樣品(Case)聚類分析,分別聚為兩類、三類、四類、五類、六類、七類,直至出現較為符合臨床實際的分布為止,并列出各聚類證候指標的頻數及百分比分布:脾虛濕熱166例(38.61%),濕熱夾瘀96例(22.32%),脾虛夾瘀76例(17.67%),氣滯血瘀46例(10.69%),氣陰兩虛46例(10.69%)。
2.2 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各證候類型的四診指標分布:分述如下。
2.2.1 脾虛濕熱型的證候頻數分析:對166例脾虛濕熱型患者的四診指標進行分析,頻數及構成比排在前8~12位的是:苔白膩(100.0%)、神疲乏力(88.9%)、便爛(87.5%)、納呆(77.8%)、腹部隱痛(77.8%)、舌淡(72.2%)、小便短赤、小便黃(61.1%)、脈細滑(55.6%)、齒印舌(55.6%)、成型軟便(66.7%)、氣短(50.0%)、大便黏膩不爽(50.0%)。根據癥狀、舌脈的頻數分布和構成比,結合臨床辨證為脾虛濕熱型。
2.2.2 濕熱夾瘀型的證候頻數分析:對96例濕熱夾瘀型患者的四診指標進行分析,頻數及構成比排在前8~12位的是:苔黃膩(96.2%)、舌底絡脈迂曲(81.8%)、口干(84.6%)、口苦(84.6%)、大便夾粘液(65.4%)、舌瘀點瘀斑(65.4%)、小便黃(65.4%)、舌暗紅(61.5%)、大便臭穢(53.8%)、成型軟便(51.5%)、里急后重(42.3%)、身體困重(42.3%)、脈滑(38.5%)、舌紅(38.5%)。根據患者癥狀、舌脈的頻數分布和構成比,結合臨床辨證為濕熱瘀阻型。
2.2.3 脾虛夾瘀型的證候頻數分析:對76例脾虛夾瘀型患者的四診指標進行分析,頻數及構成比排在前8~12位的是:舌淡暗(90.5%)、神疲乏力(85.7%)、舌底絡脈迂曲(76.2%)、氣短(71.4%)、納差(59.5%)、齒印舌(59.5%)、便溏(57.5%)、舌有瘀點瘀斑(47.6%)、脈細澀(47.6%)、成型軟便(35.7%)、腹部隱痛(31.0%)、面色晦暗(28.6%)。根據癥狀、舌脈的頻數分布和構成比,結合臨床辨證為脾虛夾瘀型。
2.2.4 氣滯血瘀型的證候頻數分析:對46例氣滯血瘀型患者的四診指標進行分析,頻數及構成比排在前8~12位的是:情緒不佳善太息或腹脹腹痛于情緒不佳時加重(100.0%)、舌底絡脈迂曲(100.0%)、脈弦澀(87.5%)、舌淡紅(75.0%)、苔薄白(75.0%)、舌有瘀點瘀斑(50.0%)、大便溏結不調(50.0%)、成型軟便(37.5%)、腹部脹痛(32.3%)、腹脹(35.5%)、口干(30.8%)。根據癥狀、舌脈的頻數分布和構成比,結合臨床辨證為氣滯血瘀型。
2.2.5 氣陰兩虛型的證候頻數分析:對46例氣陰兩虛型患者的四診指標進行分析,頻數及構成比排在前8~12位的是:顴紅潮熱(l00.0%)、苔少(100.0%)、舌淡嫩(100%)、口干(100.0%)、神疲乏力(96.7%)、氣短(96.5%)、面色蒼白(79.2%)、脈弦細(66.5%)、舌邊齒印(63.7%)。根據癥狀、舌脈的頻數分布和構成比,結合臨床辨證為氣陰兩虛型。
2.3 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中醫證候類型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將430例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年齡分為5層:39歲以下、40~49歲、50~59歲、60~69歲、70~79歲,經秩和檢驗(Kruskal-Wallis H),χ2=14.160,P=0.028,提示不同年齡段的中醫證候類型構成有顯著性差異。其中40~49歲及60歲以上的患者以脾虛濕熱型為主,50~59歲的患者以濕熱夾瘀型及氣滯血瘀型為主。見表1。

表1 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不同年齡段的中醫證候類型分布[例(%)]
3.1 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一般資料特點:本研究430例病例中,男264例(占61.39%),女166例(占38.61%),男女比為1.59∶1,提示本病發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其中30歲以下2例(占0.46%),50歲以上共332例(占72.21%),青年人發病率低,中老年人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齡段,隨著年齡增長,大腸癌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50歲以上中老年人發病率更高的特點相符。
3.2 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中醫證候分布:本研究結果顯示此類中醫證候大概分五型:脾虛濕熱型(占38.61%)、濕熱夾瘀型(占22.32%)、脾虛夾瘀型(占17.67%)、氣滯血瘀型(占10.69%)、氣陰兩虛型(占10.69%),呈脾虛濕熱型>濕熱夾瘀型>脾虛夾瘀型>氣滯血瘀型=氣陰兩虛型的趨勢。本病在中醫屬于“腸覃”“腸瘤”范疇。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病原理在于正邪相搏,正如《素問·評熱病論》及《素問·刺法論》[1]分別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體虛之人或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因嗜食肥甘厚膩內生濕熱,濕熱郁積于腸道,濕熱瘀互結,發為腸瘤。故臨床上可見一系列脾虛、瘀血、濕熱的表現。因而以脾虛夾瘀證、濕熱瘀阻證、脾虛濕熱證最為多見。
3.3 中醫證候類型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統計結果提示,不同年齡段的中醫證候類型構成有顯著性差異。60歲以上的患者(老年人)以脾虛夾瘀型為主。60歲以上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各臟腑機能逐漸衰退,主要表現為脾胃虛弱。脾為后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如《靈樞·營衛生會》云:“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2]故脾虛則致氣血生化乏源,推動乏力產生瘀血;氣虛易感外邪,正虛邪戀,發為癌瘤。40~49歲青壯年人正氣尚足,但平素飲食不節,嗜食辛辣或肥甘厚膩,煙酒房事多,生活欠規律,外感或內生濕熱膠著于腸道,致癌瘤生發。故此類患者(青壯年人)以脾虛濕熱型(37.78%)及濕熱夾瘀型(35.56%)為主。
4.1 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本研究顯示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中醫證候分布以脾虛夾瘀型最多、濕熱瘀阻型次之,可見脾虛、濕熱、瘀血是本病的重要中醫病理特點,故治療上辨證施治可以“健脾益氣、清熱祛濕、活血化瘀”為法,根據患者的虛實偏重選方用藥。
4.2 結合體質,養生調理:本研究另外還在體質方面做了探索,提示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中氣虛質或有氣虛質傾向及濕熱質或有濕熱質傾向的體質類型占主要,與相關研究類似[3],故平素養生調理,應根據個人具體的體質類型,選擇適當的調養措施。
4.3 注重濕熱,預防癌變:本研究顯示濕熱類證患者發生癌變明顯多于其他非濕熱類證患者,故辨證用藥和養生調理上均應注重清利化濕,從而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預防腸道癌瘤的發生。
由于本研究時間較短和臨床研究條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帶來選擇性偏倚。因此,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中醫證候以及體質分布規律,今后仍需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調查研究,以及進一步的臨床觀察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