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如意,傅曉燕
(上海市浦東醫院,上海 201399)
重癥監護室內的患者往往情況不樂觀,病情復雜多變,通常還會伴隨身體多方面疼痛,這也對患者心理狀態造成很大影響,不僅不利于病情恢復,也會增加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難度[1]。因此,有效、優質的護理干預措施在重癥監護室患者護理中非常重要。本文以88例患者為例,旨在分析程序化鎮靜鎮痛聯合護理干預在對重癥監護室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1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療的88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參照組(44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26~78歲,平均年齡(53.17±3.04)歲。研究組(44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24~77歲,平均年齡(53.26±3.08)歲。兩組ICU患者各項基本資料經過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
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包括病情、生命體征監測、皮膚護理、飲食護理等。研究組患者予以程序化鎮靜鎮痛聯合護理干預措施:⑴成立程序化鎮靜鎮痛護理小組,并查找相關指南和文獻共同討論和制定程序化鎮靜鎮痛流程、目標和方案。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然后展開護理干預及鎮靜鎮痛工作:準確評估患者病情,對于不能正常溝通的患者應通過其生命體征、面部表情進行疼痛評估;對疼痛劇烈的患者予以鎮靜鎮痛治療。⑵加強患者呼吸道護理,在更換管道時應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并妥善固定,以免感染治療;協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定時翻身、按摩,以免發生壓瘡。⑶每天在預定時間內將所有鎮靜鎮痛藥物均停止輸注,直至患者清醒并能回答超過3個問題;若患者有躁動感、出現不適、血壓增高或脈搏增快,則認為實現喚醒目的;當評估結束后再次予以鎮靜鎮痛藥物,并適當調整藥物輸入速度及劑量。此外也要嚴密觀察患者甚至、瞳孔、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呼吸等變化,避免發生呼吸抑制、血流動力學異常[2]。
⑴鎮靜效果:應用Ramsay評分[3]進行評定,若患者得分為6分表明患者呼喚不醒,處于深睡狀態;若患者得分為5分表明患者呼吸反應遲鈍;若患者得分為4分表明雖處于睡眠狀態但是能夠喚醒;若患者得分為3分表明患者嗜睡,但是能聽從指令;若患者得分為2分表明患者能安靜合作,若患者得分為1分表明患者煩躁,不安靜;⑵疼痛程度:應用NRS法[4]將疼痛程度分為不同等級,分值在0~10分之間,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劇烈;⑶ICU住院時間;⑷三十天內死亡率。
本次研究均應用SPSS 25.0軟件包進行處理,患者三十天內死亡率應用卡方檢驗,患者ICU住院時間、NRS評分、Ramsay評分對比應用t檢驗,如果P<0.05則表示兩組患者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患者三十天內死亡率為11.36%(5/44),研究組患者無1例發生死亡,經過數據檢驗t=5.3012,P=0.0213(<0.05)。
參照組患者NRS評分、Ramsay評分均明顯高于研究組,且ICU住院時間更長,P<0.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NRS評分、Ramsay評分及ICU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NRS評分、Ramsay評分及ICU住院時間比較(±s)
ICU住院時間(天)研究組(n=44) 3.18±1.10 3.51±0.23 9.33±2.14參照組(n=44) 4.96±1.34 4.96±1.67 11.53±3.97 t 6.8105 5.7055 3.2357 P 0.0000 0.0000 0.0017組別 NRS評分(分) Ramsay評分(分)
ICU內患者通常為手術后、病情嚴重或重度創傷患者,身心均承受較大痛苦。目前臨床中使用的鎮靜鎮痛藥物大多以持續性方式給藥,雖然能夠起到持續鎮靜鎮痛,但也不能避免患者出現依賴和耐藥性的問題,還有可能引發用藥安全問題[5]。因此本文以程序化鎮靜鎮痛為基礎聯合應用護理干預,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鎮靜鎮痛效果均明顯優于參照組,且研究組患者ICU住院時間更短,無1例發生死亡。這也進一步證明了ICU患者中實施程序化護理聯合護理干預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ICU患者護理中應用護理干預聯合程序化鎮靜鎮痛護理,不僅能明顯減少患者ICU住院時間,降低患者死亡率,還能起到較好鎮痛鎮靜效果,有利于患者康復,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