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珍,楊 陽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東 廣州 510630)
結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發病率較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對于結直腸腫瘤患者開展腹腔鏡手術已經成為當代治療腫瘤疾病的一種普遍術式,和開腹手術相比,不僅創傷小,而且恢復較快,疼痛輕微,有效縮短住院時間[1-2]。本研究采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為臨床護理方案提供借鑒,報道如下:
本研究研究對象為我院90例結直腸腫瘤術后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以住院號尾數單雙號將其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在基線資料上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對比(n=4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病情發展,對患者進行對癥護理,同時嚴格遵循醫囑給予患者相關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除給予常規護理外,另行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方案,具體如下:(1)成立持續質量改進小組:組織保障是實現持續質量改進方法的重要保障,為了實現目標和計劃,必須要有組織保證。持續質量改進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3個主管護士任副組長,護士為組員。小組職責:收集分析結直腸腫瘤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制定并實施改進措施,觀察改進效果。(2)提高護士的應急能力:小組成員根據本院實際工作情況,制定轉運制度和流程,完善轉運途中急救措施并組織學習。(3)重視術后護理方案:①體征監測,這與常規護理組相同,監測的指標主要是血壓、呼吸等,同時給予補液、吸氧,注意體重的變化。②鎮痛護理,為了減輕應激反應的影響,在術后通常會為病患進行鎮痛護理,以使病患盡早的開始康復鍛煉,增加食欲,有助于其休息。同時可降低出現臟器并發癥。③康復鍛煉,這是病患盡早康復的關鍵,一般可在術后第二日開始鍛煉,但應注意強度。可采取慢走的方式,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胃腸恢復功能性,同時避免出現肌肉萎縮等長期臥床導致的癥狀翻。
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分別用t和x2進行檢驗,以P值是否<0.05為判斷標準。
在尿管留置時間、腹腔引流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和肛門排氣時間上兩組相比,觀察組顯著比對照組短(P<0.05),參考表2。

表2 對比研究對象術后指標(n=45,d)
結直腸癌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病變部位是直腸與乙狀結腸的交界處和直腸中,其臨床癥狀包括腹痛、便秘、便血、食欲不振、腹部腫瘤、貧血、腫瘤轉移等,手術治療是臨床對結直腸癌采取的常用治療方案[3]。
常規護理,是以疾病護理為中心,缺乏全面、系統、高質量的綜合性護理方案,導致護理質量不高、患者滿意度較低,容易發生護患糾紛[4]。劉新萍[5]研究顯示,對結直腸腫瘤術后患者采取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可顯著改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尿管留置時間、腹腔引流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和肛門排氣時間上兩組相比,觀察組顯著比對照組短(P<0.05),這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分析原因:持續質量改進是一種經典的質量管理方法,它是一種在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上,注重過程管理、環節質量控制的管理方法,該方法更加關注質量督導全過程,強調在原有的質量管理基礎上定位更高標準,使護理質量管理始終處在一個良性的循環軌道中。注重術后體征監測、鎮痛護理、康復鍛煉,給予特殊的腸道準備可減小腸胃不適反應,減小應激反應產生的影響,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出現肌肉萎縮等長期臥床導致的癥狀。
綜上所述,對結直腸腫瘤術后患者采取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可顯著改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此方法值得臨床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