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麗
(江蘇省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在臨床上,患者一旦發生深度燒傷,則其多伴有神經、血管等損傷,且少數可發生骨質、肌肉外露,而治療中徹底清創后,其軟組織大量壞死、缺損,極易出現嚴重創面感染,從而導致其面臨較大痛苦,并影響其恢復[1]。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主要對因燒傷或外傷引起的皮膚、軟組織缺損等采用敷料填充或覆蓋,之后利用負壓持續引流將創面壞死組織和滲出液體吸引出來,進而促進創面愈合的技術[2-3]。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深度燒傷患者80例,將其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即對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應用于治療燒傷創面的護理體會做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深度燒傷患者80例,將其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為15-72歲,平均年齡為(46.3±2.7)歲。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16-73歲,平均年齡為(45.8±2.4)歲。兩組基礎信息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行清創術后,采取VSD及護理,VSD:術前將創面區域毛發剃除干凈,并對該處皮膚進行清潔。對創面采用泡沫敷料填充覆蓋,于周圍皮膚上固定,采用透明薄膜于外層覆蓋,使其將引流管包裹,并于皮膚緊貼,確保完全封閉創面。將負壓裝置與引流管連接,保持負壓為150-450mmHg。護理:(1)觀察病情。即對患者患肢感覺、溫度、循環等情況進行觀察,可將患肢適當抬高,以促進靜脈回流,預防水腫。同時對其疼痛程度予以評估,并采取相應方案予以鎮痛;定時更換患者體位,以預防壓瘡。(2)引流瓶護理。即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更換引流瓶,1d/次,注意其高度需低于創面,以防液體回流造成創面感染。(3)保持引流通常。即對引流液量、性狀、顏色等予以觀察和記錄,注意適當抬高患肢,引流管妥善固定,避免其扭轉、折疊、受壓等。注意及時傾倒引流液,且嚴格無菌操作,一旦要引流液變紅或合并較多鮮血,則需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加以處理。(4)保持有效負壓。即對負壓大小予以隨時檢查,并對各接口有無松動、堵塞進行檢查,確保負壓有效。
對照組行清創術后,采取常規換藥及護理,即采用凡士林油紗對創面進行覆蓋,之后采用稀碘伏紗布覆蓋,采用厚紗布包扎最外層,換藥1次/d。
比較兩組植皮成活率、并發癥以及住院時間。
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t值用于文中計量資料檢驗,卡方用于文中計數資料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植皮存活率上,觀察組為92.5%(37/40)較對照組70.0%(28/40)明顯較高,且P<0.05。
在并發癥上,觀察組發生率為5.0%較對照組22.5%明顯較低,且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例(%)]
在住院時間上,觀察組(2 0.3±4.5)d較對照組(31.2±4.7)d明顯縮短,且P<0.05。
深度燒傷患者由于存在嚴重的皮膚、軟組織損傷等,且部分伴有血管、神經等深度損傷,因而極易發生感染。以往在治療此類患者時,臨床主要實施清創換藥后行皮瓣轉移或植皮手術治療,但療效欠佳。而VSD則是對創面采用特殊材料封閉覆蓋,并采用負壓全方位持續吸引,以將創面壞死組織、滲血等有效吸出,從而促進血液循環,減少感染率,進而促進創面有效愈合[4]。而實施VSD治療的過程中,還需對患者加強護理干預,即從觀察病情、引流瓶護理、保持引流通暢、保持有效負壓等,不僅可保持引流通常,確保引流效果,還能減輕患者痛苦,預防相關并發癥,從而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植皮成活率,進而改善患者預后[5]。本文的研究中,在植皮存活率上,觀察組為92.5%較對照組70.0%明顯較高,且P<0.05。在并發癥上,觀察組發生率為5.0%較對照組22.5%明顯較低,且P<0.05。在住院時間上,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縮短,且P<0.05。因此可見,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應用于治療燒傷創面具有積極作用和價值。
綜上所述,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應用于治療燒傷創面的效果顯著,即可提升植皮存活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相關并發癥,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