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棲霞區婦幼保健院,江蘇 南京 210028)
過去在進行全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術時,需要開腹進行操作,這種手術方式不僅創面大、愈合較慢,同時不美觀。隨著醫療衛生水平的發展,當前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術也快速發展起來。較之于普通開腹手術,全子宮切除術出血更少、創面小、愈合較快,因此被越來越多的醫療衛生人員以及患者所認可。而在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術時,護理人員的配合對于手術時長、手術順利與否以及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本次研究分析了我院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術過程中手術配合護理應用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結果。
本次研究選擇我院婦科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患者50例,其中多發性子宮肌瘤28例,子宮肌腺瘤10例,子宮內膜癌12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患者2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范圍39~58歲,平均年齡50.43±2.17歲,治療組患者年齡范圍42~56歲,49.89±1.99歲,兩組患者在疾病類型、年齡方面的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在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術時,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
1.2.2治療組
對治療組患者來說,從術前準備,手術配合以及術后處理等三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配合。
在術前準備階段,巡回護士需要在術前1天到病房觀察患者,評估患者一般狀況,并再次告知患者手術注意事項、手術大概時長、平復患者的緊張情緒,使患者能夠以一個積極地情緒迎接手術。手術當天需要進行手術室準備。首先需要調節手術室內溫度及濕度,使之處于人身體的最適溫度以及濕度,用有效氯消毒液進行手術臺面、無影燈、顯示屏等位置的清潔,確保其無菌。同時,需要對患者體位進行準備,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兩腿與支架之間需要放置腿墊,避免腓總神經的損傷,同時對患者進行固定,避免手術時頭低腳高位導致患者體位變化造成的危害。
在手術過程中,巡回護士首先要對患者信息進行再次核對,建立靜脈通道,并連接好心電監護,方便在手術過程中進行給藥。同時,器械護士需要在對患者消毒時就去刷手,提前準備好手術所需要的雙極、電刀、吸引器以及其他手術器械,并與巡回護士進行數量核對,同時,器械護士需要連好氣腹機。手術結束后,需要與巡回護士再次進行器械以及耗材的核對,確認無誤后關氣腹、關腹。
在手術結束后,等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向患者告知手術已經完成為患者穿好衣物,攜帶患者影像片、病歷,將患者送回病房,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工作,病房護士為患者戴上心電監護,并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注意事項。
本次研究將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作為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1.0對研究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同時運用卡方檢驗、t檢驗以及回歸分析進行統計學意義的處理。當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的評價指標存在差異且P<0.05時,認為兩組患者評價指標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 25 119.52±10.77 82±5 4(16.00%)治療組 25 87.24±9.37 47±6 1(4.00%)組別 例數 平均手術時長/min平均出血量/mL
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兩組患者在平均手術時長、平均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治療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兩組患者以上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在進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時,較之于傳統的開腹手術,經腹腔鏡行手術具有創口小、病人疼痛少、耐受能力高、術中出血少等優點,但是經腹腔鏡行手術時,所需要的儀器設備更多,且對患者體位、顯示屏擺放以及手術器械操作的要求更高。倘若在進行手術過程中手術醫師與護理人員的配合不到位,就可能出現手術時間延長、術中出血多以及術后出現感染并發癥等情況。因此,在行腹腔鏡下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時,要求護理人員特別是器械護士需要熟練掌握手術流程以及儀器設備,在手術過程中能夠及時進行器械傳遞,根據手術情況選擇恰當器械,一旦手術過程中出現各種突發情況,必須做到不慌亂,配合手術醫師進行相應的處理。在本次研究中,在行腹腔鏡下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時,護理人員需要在手術前為患者做好心理輔導工作,手術過程中積極配合醫師,能夠顯著縮短手術時長、減少出血量,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因此可以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