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人民醫院,江蘇 淮安 211700)
在臨床上常見腦梗塞患者,發病率、殘疾率、死亡率均較高,預后較差,分析病因,與患者腦部供血不足存在關聯,可表現為缺血及缺氧腦組織壞死[1],患者容易合并半身不遂、語言智力障礙等,可嚴重下降患者生活質量,應給予患者開展有效護理。本次研究入組52例患者,對“腦梗塞患者恢復中采用早期護理的效果”進行了臨床實驗。
從我院臨床診斷及治療的腦梗塞患者中選擇52例,均簽訂了知情同意書,選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利用隨機雙盲法將患者分組,實驗組患者26例,男女比例15:11,年齡56歲至85歲,中位年齡72.1歲;對照組患者26例,男女比例14:12,年齡57歲至84歲,中位年齡72.2歲。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數據,可對比(P>0.05)。
納入對照組的患者護理過程中行常規護理:給予病情平穩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指導,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嚴密監測,積極為患者開展基礎護理干預。
納入實驗組的患者護理過程中行早期護理:(1)待患者入院后,護士應詳細介紹患者入院環境、醫護人員及規章制度,增強患者對于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及減少患者對于醫院的陌生感。護士應密切關注患者舉止及表情并積極溝通,鼓勵患者積極配合各項檢查及治療,交流預后較好的患者,促使患者不良情緒明顯疏導。(2)護士應保證患者飲食合理,進食富含維生素、熱量及蛋白質的食物,易消化,禁食刺激性食物,保證飲食均衡,糾正患者不良飲食行為[2],有效促進患者疾病康復。(3)康復師負責示范鍛煉動作及要領,患者家屬負責陪同,為患者提供口唇伸縮及開合鍛煉及舌伸縮及上舉、舒卷鍛煉,利用吹氣球及吹蠟燭等辦法鍛煉患者,指導患者發音。叮囑患者多收看電視、聽廣播,護士應積極主動溝通患者并引導患者進行語言交流。(4)保護患者軀干時使用枕頭,早期,護士應給予患者床上手掌張合鍛煉指導,指導患者進行關節外展及內旋、屈伸等,循序漸進,后期,護士應指導患者開展床上坐立鍛煉、床下行走鍛煉[3],指導患者通過上下樓梯等主動運動來增強體質。
使用漢語失語檢查表評估語言功能恢復情況,優秀:80分以上,良好:60分至80分,差:60分以下。優良率=100.00%-差率。
利用FMA評分法、自擬調查問卷對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滿意度均進行測評。
使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包括t檢驗、x2檢驗,分別用于計量資料、計數資料計算中,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對比對照組患者,語言功能恢復情況、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滿意度均明顯改善(P<0.05)。

表1 2組患者語言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腦梗塞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病情較為危急,患病人群中老年人居多,應給予患者開展早期護理干預,臨床實踐證實效果顯著。
分析得出,早期護理可促進腦梗塞患者預后轉良,可明顯恢復患者肢體功能及語言功能,可促進患者滿意度顯著提升,分析原因,與早期護理干預在入院3d后開展存在一定關聯,可有效抓住康復時機,可對治療過程中干擾因素有效規避,可促進患者護理質量顯著提升。早期護理開展期間,護士應給予患者開展飲食干預、心理干預、運動干預及語言干預等[4],分析得出,患者由于患病、缺乏疾病了解、自身心里承受力較差,不良情緒較為嚴重,配合治療程度較差,因此,及時開展心理疏導并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可促進患者不良情緒有效疏導。另外,腦梗塞患者無法進行飲食、行走、談話等正常生命活動,給予患者開展早期語言訓練、營養支持及肢體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者護理效果顯著提升。護理過程中,護士應保證細心及耐心,循序漸進,主動開展護理服務[5],促進患者康復效果顯著提升,提升患者自主能力,促進護患關系有效提升,充分調動患者治療依從性。
本組結果:實驗組患者語言功能恢復情況、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滿意度均明顯改善。結果顯示,腦梗塞患者恢復中采用早期護理,可行性較高。
綜上,腦梗塞患者恢復中采用早期護理的效果理想,可明顯改善患者語言功能恢復情況、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滿意度,值得臨床運用。本組探究中,后續應完善腦梗塞患者早期護理措施,可擴大樣本選取數量,增加本組研究臨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