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紅梅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腦病三科,北京 100700 )
不寐已成為繼頭痛之后神經科第二大疾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臨床主要以鎮靜催眠類、非鎮靜催眠藥等藥物治療,長期服用此類藥可產生諸多不良反應和軀體依賴性[1]。因此,選擇一種切實有效非藥物治療手段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對基于證候的中醫音樂療法對提高不寐患者睡眠質量的干預研究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加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書。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不寐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三組(試驗A組、試驗B組、對照C組),每組各20例。試驗A組男11例,女9例;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66.62±8.47)歲;輕度不寐6例,中度不寐11例,重度不寐3例。試驗B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66.33±8.27)歲;輕度不寐5例,中度不寐12例,重度不寐3例。對照C組男8例,女12例;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66.59±8.22)歲;輕度不寐4例,中度不寐10例,重度不寐6例。三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納入標準:年齡65歲-80歲;不寐患者經本科副高以上醫師的診斷為依據,臨床表現為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多夢等癥。②排除標準:全身性疾病如疼痛、發熱、咳嗽、手術等,以及外界環境干擾因素引起者;引起不寐的器質性疾病,如老年癡呆等;引起不寐的精神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強迫癥、狂躁癥等;聽力缺陷患者,耳部疾患;不依賴藥物治療者。
①對照C組:采取常規醫院護理治療措施,包括清潔、飲食等;②試驗B組:在對照C組治療的基礎上,設專門治療室,屋內環境布置光線柔和,采用多功能音療機。家庭治療僅需音療磁帶和放音機,播放時隨處可以收聽,治療的音量一般40-60分貝,2次/d,每次30min中醫音樂治療,隨機選取樂曲。③試驗A組;在實驗B組的基礎上,根據患者體質中醫證型,辨證方法選取中醫樂曲。2周為1個療程,三組患者共治療2個療程。
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等7個因子,每個因子計分為0-3分,PSQI總分范圍為0-21分。7分定為區分睡眠質量好壞的臨界值。PSQI評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治療后的PSQI量表7個因子各評分比治療前均有下降,且試驗A組上述指標改善情況較試驗B組、對照C組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三組患者PSQI各維度評分比較(±s,分)

表1 治療前后三組患者PSQI各維度評分比較(±s,分)
組別 睡眠質量 入睡時間 睡眠時間 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 催眠藥物 日間功能障礙治療前治療后試驗A組(n=20) 2.52±0.46 1.99±0.63 1.92±0.53 2.16±0.78 1.63±0.49 1.18±0.45 2.66±0.52試驗B組(n=20) 2.53±0.48 1.96±0.67 1.90±0.43 2.17±0.62 1.66±0.56 1.20±0.42 2.66±0.51對照C組(n=20) 2.53±0.39 1.95±0.52 1.89±0.42 2.15±0.61 1.64±0.39 1.19±0.41 2.65±0.46 F 0.000 0.020 0.015 0.004 0.016 0.014 0.005 P 1.000 0.981 0.985 0.996 0.984 0.986 0.994試驗A組(n=20) 0.66±0.21 1.01±0.34 0.91±0.23 1.12±0.48 0.95±0.29 0.38±0.20 0.81±0.32試驗B組(n=20) 1.02±0.34 1.48±0.58 1.31±0.43 1.54±0.65 1.36±0.27 0.68±0.29 1.45±0.42對照C組(n=20) 2.04±0.43 1.74±0.63 1.60±0.35 1.96±0.61 1.54±0.43 1.01±0.32 2.26±0.45 F 68.423 8.020 15.394 3.465 3.321 8.023 69.584 P 0.000 0.001 0.000 0.038 0.041 0.001 0.000
良好的睡眠可以改變人們的精神狀態,提高幸福指數。報道顯示,不寐患者不僅白天疲倦、嗜睡、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反應能力下降,而且會引起煩躁、焦慮、易怒、抑郁,嚴重的會引起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2]。3億中國成年人睡眠過多、多夢等睡眠障礙,不寐已成為繼頭痛之后神經科的第二大疾病,盡管不危及生命,但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臨床治療不寐癥方面,至今國內外尚無治療特效藥物,臨床主要采取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營養腦神經藥物對癥治療,但長期服用,不良反應較多、軀體依賴性及患者依從性差,選擇一種切實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手段是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中醫音樂療法就是其中一種[3]。中醫音樂治療是建立在中醫藥基礎理論之上,通過平衡機體陰陽,達到臟腑的暢達、神志的攝養[4]。中醫音樂療法操作起來簡單易行,可以避免對安眠藥物的依賴以及所帶來的副作用。根據宮、商、角、徵、羽5種民族調式音樂的特性與五臟五行的關系來選擇曲目進而治療疾病。商調試音樂,其性清肅,具有鏗鏘有力、高亢悲壯、肅靜嘹亮等特點,在五行中屬金,主收,主衰,與人體肺大腸相通,具有調節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增強機體抗御疾病的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治療后的PSQI量表7個因子各評分比治療前均有下降,且試驗A組上述指標改善情況較試驗B組、對照C組佳。這表明中醫理論基礎下基于證候的中醫音樂療法,遵循五行生克制化原則,病癥結合,辨證論治,實施個體化診療護理方案,對提高不寐患者睡眠質量有明顯療效。
綜上所述,基于證候的中醫辨證音樂療法對提高不寐患者睡眠質量有著明顯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