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彭 紅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廣東 廣州 510060)
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也是患者接受治療與搶救的場所,手術室的護理工作范圍較為廣泛,部分患者的病情危急,導致風險事件發生率極高,因而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加強對護理風險緊急預案護理十分必要[1]。本次研究中,選取50名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患者,采取電腦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設為對照組,接受護理風險緊急預案護理的設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本次研究獲得醫學倫理會批準,按照研究從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到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中,選取50名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患者,采取電腦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兩組患者各25例。對照組中,男性有12人,女性有13人,年齡區間在23-64歲,平均年齡為(40.82±2.81)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有13人,女性有12人,年齡區間在22-65歲,平均年齡為(40.62±3.64)歲。將上述資料使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P>0.05)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風險緊急預案護理,具體措施如下:研究人員應對以往手術室發生風險事件的原因進行統計分析,按照醫院的標準制定手術室護理風險緊急預案制度,在科室建立護理風險緊急預案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高年資護士擔任小組成員,定期對科室低年資護士的強化培訓,深化科室護理人員的無菌意識、隔離意識、核查意識、安全意識[2]。在手術過程中,若是出現停電等不可控因素,應立即采取應急準備,首要保證患者的治療儀能夠正常運轉;若是患者出現大出血、輸液反應等,對于大出血患者,應立即通知醫生,遵醫囑給予患者止血藥物,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補液、吸氧,檢測生命體征變化;對于出現輸血反應的患者,應立即停止輸血,告知醫生,嚴重的患者應立即停止手術,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3]。若是出現職業暴露,如:發生針刺傷或患者血液、體液噴濺到護理人員粘膜等,應立即采取緊急處理措施,馬上用流動水沖洗傷口10分鐘,從傷口旁由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擠壓,擠出損傷出的血液,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并包扎傷口(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粘膜),必要時給予預防性藥物,定期復查。
1.3.1 護理滿意度評分表
研究所需護理滿意度評分表由科室制作,評分表為100分制,高于90分為十分滿意,80-89分為滿意,低于79分為不滿意。
1.3.2 護理質量評分
護理人員評估本次研究的護理質量,包括:護理流程、專業技術、健康教育以及語言溝通評分,各項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護理質量越好。研究中的數據均使用軟件進行處理。
研究中的數據可分為兩類,計量資料(±s)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使用Excel表將數據進行整理,95%作為可信區間,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數據對比
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救治與搶救患者的場所,手術室護理貫穿于整個手術前后,而手術作為一種應激因素,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不同類型的不良反應以及并發癥,若是能夠采取護理風險緊急預案護理,則可有效的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從而提升患者的護理質量。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流程、專業技術、健康教育以及語言溝通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數據差異對比,(P<0.05)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緊急預案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實施,能有效的提升護理效果,該護理方式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