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桶
今年的印度大選,在逐漸復雜的國際局勢下,決定印度未來走向,引來全世界的關注。專家們不僅關注印度的未來走勢,甚至還關心起了印度選舉的操作。加拿大、巴西和一些非洲國家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政治從業者都入印早早做起了觀摩的準備。
有這么玄乎么?
印度的選舉,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每4年舉行一次。要組織這樣一場選舉,難度還是很高的。
首先,印度有十三億人口,十八歲以上的選民總數達九億。印度選民對投票非常積極,因此需要設置一百萬以上個投票站才能完成任務。真是名副其實的“大”選。
其次,印度幅員遼闊,從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到南部的熱帶雨林,自然風貌多變,欠開發地區眾多,過去還曾發生過圍繞著選務人員的暴力和沖突事件,因此還要出動中央直屬的部隊來全程負責維持秩序。
最終,印度大選就變成了一場歷時一個多月的馬拉松,開銷則差不多和美國大選的花費一樣,能達到50億美元。單是跑完這趟選舉程序,就夠全國人困馬乏了。公共服務和基礎建設停擺,十幾萬聯邦軍隊也要一并協助出勤,甚至對國家發展有影響。
也許印度人也相信“多難興邦”,他們為了達成“一人一票”的目標,用各種意想不到的辦法解決實際困難,積累了連發達國家都沒有的經驗。
一般國家和地區的大選,前期的宣傳攻勢非常重要。多元化國家比如加拿大的大選期間,候選人的問候甚至會被翻譯成七八種語言,在電視、海報、社交媒體、小冊子甚至扇面上出現,兇猛拉票。
然而在印度,由于其成年人文盲人口數量為世界第一,合格選民中有四分之一都是文盲,傳統的宣傳方法基本無效。別說宣傳了,國民不能讀不會寫,正式的投票環節也成了問題。
發達國家文盲少,可以開放代寫代讀,可是印度文盲扎堆,偏遠地區一家或好幾家都難找到幾個識字的,如大多數人都讓少數識字的人代寫選票,則有舞弊之嫌疑。
于是印度政府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投票機(Electronic Voting Machine),讓看不懂文字的人也能輕松投票。
簡單來說,印度電子投票機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投票機,開放給選民使用,上面有簡單的按鈕,按鈕旁設置有標注欄,欄內一一列出政黨名和簡化的圖案。另一部分是控制臺,核心技術如電腦、電池和開關等都在這一部分,控制臺由票務人員負責。
為了配合電子投票機的設計,印度大選作出許多規則來配合。
參選政黨都要設計一個“政黨標志”,讓選民不需讀文字也可馬上辨識出來。各大政黨在競選期間,不遺余力地宣傳這些符號以加深選民的印象,對政黨推出的競選人和未來政策等等反而退為其次。
因此在投票期間,電子投票機上所標注的,就不是冗長的政黨候選人名單,而是政黨和政黨標志。選民無需被過多的文字信息所干擾,只要能看圖對號就不會出錯。
選民只要看準自己要投的政黨標志,對旁邊的藍色按鍵一鍵按下便可完成投票;選務人員在監督至最后一個選民完成投票后,按下開關按鈕即可停止投票機計票,但相關的投票數據是會保留下來。
電子投票機的優點不言而喻,第一就是保證文盲選民在獲得充分的視聽資源后,能夠投出有效票,改善選舉的結果。這一理論不僅在印度得到印證,別的如巴西等欠發達地方,采用電子投票機后就已經讓廢票率從23%降到11%。
第二,可加快投票速度。幅員遼闊的印度,運輸從來都是一個難題,為了將選票遞到選民手中,選務人員攜帶著機要輜重,在雨林中用大象、在山區中用驢子、在沙漠中用駱駝、遇到離島還要請軍隊出動沖鋒舟幫忙。紙質選票受不了這么折騰,電子投票機就可以。
最后,還有一道附加的神秘涂料要登場。印度為了確?!耙蝗艘黄薄?,特制一種“絕密配方”的藍色墨水,每位選民在進入投票所,驗明正身并投票后,選務人員會在選民手指上點一滴絕不褪色的紫色墨水。這個墨跡會持續數周,因此選務人員只要通過驗看手指上有無墨跡就可確認哪些人想要重復投票。
電子投票機真可謂是印度大選的“增高神器”,這樣的做法也逐漸培養出一群粉絲,南美洲、非洲、東南亞等一些國家鑒于自身的情況,也開始引進印度的選舉制度,連投票機帶墨水全部照抄來。
“電子化”聽上去是一個充滿未來性的一個改進,可偏偏在發達國家中,“投票電子化”還是一個被強烈反對的議題。不論大家如何期待家電連網或自動駕駛等技術的革新,對待選票這件事上寧可還是仰賴老傳統——人工手寫,才覺得安心。
這是因為在發達國家,選舉投票是一個以政治謀略攻防和階級族群競爭為主要目的的行為,經濟和效率的考量都在其次,電子選票的經濟性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比如贊嘆印度底層文盲群眾熱衷投票的同時,美國人卻擔心,自家的電子投票機會被外國黑客入侵,篡改結果,改寫美國國運。有些加拿大人則聲稱,電子化后自己的選票不再是匿名投票,而是會默默的留下選民的名字、族裔、以及政治傾向,若是資料外漏,或者是政府心存監控,那日子可就非常不自在了。
政客們在這一點上也絕對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免得背上一個操控選舉的黑鍋可是一輩子都洗不掉。
印度的電子投票技術,到底是引領時代的潮流,還是窮人短暫的狂歡,其實現在也很難講清楚。因為選舉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每個公民的政治素養,而不是投票率刷過關就可以收工。
而印度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民主投票制度后,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磨練,反而越加仰賴一個“極簡風格”的投票機來完成任務,這個長期“拔苗助長”的體系,帶來的問題也逐漸浮現。
最大的缺點就是“政治無腦化”,參選黨派將選戰資源全部拿去包裝所謂的政黨標志,力求讓選民記住的只是一個蓮花、合掌、或者大象,選民在參政水平上的教育被自然地忽略了。而一般為了競選而舉行的辯論或演講,則被表演取代,甚至還有過低俗的脫衣舞。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選舉貪腐。貪腐雖與政治如影隨行,但提高選民素養還是對貪腐有遏制的作用。反觀印度大選,政黨面對低素質的選民,端出的不是政策紅利,而是真正的物質紅利,競相贈送選民禮物來增強印象分,這根本就是變相“買票”。這些在競選期間投下的“買票”錢,在選舉之后政客就要加倍掙回來,導致政界貪腐持續惡化。
最可憐的還是選民自身,手中雖有號稱“神圣的一票”,但被控制、欺騙和利誘的機率很高。尤其是那些在基層為黨派拉票的人員,堪稱黨派在民間的間諜,擅長編制巨大的關系網左右一個村莊社區的選舉結果,蒙騙民眾。
一個國家的昌盛不單是執政者所能負擔的問題,而取決于全體國民。教育出高素質的國民,實乃國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