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形碼帶動流通業
1949年,美國的伯納德·西爾沃與諾姆·伍德蘭為了研究食品項目代碼及相應設備,注冊了全世界第一個“機器可辨識條形碼”的專利。該條形碼由許多同心圓組成,因此被稱為“公牛眼碼”。它在原理上與現今的條形碼其實已很相近。
1973年,美國將條形碼應用于百貨業,名為“統一商品碼”,適用于美、加地區。由于使用便利造成熱潮,歐洲也定了“歐洲商品條形碼” (簡稱EAN),并在1977年成立歐洲商品條碼協會,將條形碼觀念傳播到其他地區,條形碼因此步入國際化。
我們常見的13位數字條形碼,就是EAN系統,前3位是國家(地區)號碼,第4至7位為廠商號碼,第8至12位為商品號碼,最后1位為檢查碼。廠商按規定編印的產品編號,使商品有了統一格式的“身份證”,加快了辨識速度,帶動了流通業大革命
“皇帝詔日”多在玩穿越
影視劇里,皇宮太監總是展開一卷黃綾來宣讀圣旨。然而在歷史上,不同級別的圣旨有很大區別。圣旨不只有黃色的,有3色、5色、7色等,就同一時期來說,圣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官銜越高。圣旨的長度歷代也不一樣,有的圣旨能達到4米,而有的2米不到,但圣旨兩端都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
不同時期,圣旨的用料、色彩也有不同。康乾盛世時期的圣旨用料考究、色彩絢麗,經過上百年依然鮮艷奪目;但到了清朝末年,光緒頒發的圣旨就比較粗糙,以麻布一類代替。
此外, “奉天承運,皇帝詔日”這句話是哪里來的呢?不少學者指出,第一個正式使用這句話的其實是朱元璋,所以明代以前的戲里出現這句話都是“穿越”。而且圣旨不一定都是“皇帝詔日”,還有“制日”“敕日”等,比如“制日”在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用。
手紙不能隨意用
唐代之前,已有使用廁籌(如廁后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的記載,但未見有用紙拭穢之證據。而唐宋年間使用廁籌的記載多見于史籍,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中記載了僧人的日常規范,并明文規定上廁“不得用文字故紙”。南唐后主李煜為示對佛的虔誠,曾親自動手削竹片制作僧人用的廁籌,甚至用自己的臉來檢驗其質量,以免劃傷僧人的屁股。
使用手紙的最早記載見于元朝,大概是因為元朝統治者文化落后,沒有漢族“敬惜字紙”的意識。《元史》中載,元裕宗的皇后當太子妃時對婆婆非常孝順,婆婆拭穢之前,她都會用自己的臉來試試手紙的柔軟度。
清朝人用紙拭穢,有多處文獻可以考證。《紅樓夢》中有這么一段: “劉姥姥覺得腹內一陣亂響,忙的拉著一個小丫頭,要了兩張紙就解衣。”這段描寫說明,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無論大觀園還是鄉下的人物,都已經使用手紙拭穢了。不過這時的手紙大多是沒有字的“粗”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