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工部侍郎吳省欽跟某將軍比試飯量,一頓吃下24碗米飯,結果還是輸了。第二天中午又比,他只吃米飯不吃菜,競吃了36碗,那個將軍吃了20碗。他就此扳回一局。
溥儀被接進皇宮繼位后,他的奶奶非但未有驚喜,反而在聽到消息時昏死過去。醒后,她對慈禧口出不遜, “搶了人家的兒子不算,還要搶人家的孫子!”
倫勃朗晚年時給阿姆斯特丹市政廳畫歷史場面《克勞迪斯的密謀》,收了1000盾。誰知剛畫完就被要求退250盾,原因是畫得難看。后來對方找人另補了一幅,把倫勃朗那幅退了,錢也全要回去了。
辮帥張勛的三姨太說,她在張府的日子過得一點都不好,張勛生氣的時候還會打女人,連睡覺翻身把他吵醒了也會被打。
芬達誕生于烽火連天的二戰,而且緣起納粹德國。如果當初是希特勒贏了二戰,或許此刻的“肥宅快樂水”就得變成蘋果味的了,因為最原始的芬達只有蘋果味一種。
字里行間
重陽節,皇帝召集群臣在箭場上各顯身手,不善射箭的宋國公連射十箭都完美地避開了靶子。書法家歐陽詢當場吟詩:“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欲高反覆下,應西還更東。十回俱著地,兩手并擎空。借問誰為此,乃應是宋公。”
唐代宰相鄭綮善以歇后體詩諫諷時弊,不合時宜,人送綽號“歇后鄭五”,雖含玩笑色彩,卻有贊賞之意。皇帝下詔拜他做宰相時即說: “歇后鄭五作宰相,時事可知矣。”
在明朝俗語中,行商俗稱“客商”“客人”“老客”,坐商俗稱“主人” “牙人” “行主”。前者要面對強盜、扒手、騙子以及抬價耍賴的坐商,后者則要對付經常到店勒索的貪官污吏,都不容易。
1924年,林語堂撰文說明擬定“幽默”為humour的漢譯名。魯迅嫌它容易被誤解為“靜默” “幽靜”,李青崖主張譯為“語妙”,陳望道主張譯成“油滑”。爭論中, “幽默”一詞已經廣泛流行,還被評為20世紀翻譯最為傳神的外來詞。
風行天下
《周易》認為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陰陽調和最好,如果兩個陽數相遇便會生發災難。因此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都是災難日,于是有了元日放爆竹驅鬼、端午節懸蒲艾并飲雄黃酒來辟邪驅魔等傳統。
在宋代,月餅還是一年四季都吃的普通食物,并沒有很明顯的時令性。但在明代,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已經出現,在民間很是風行。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雖然耳飾沒有淪落到潮流之外,但穿刺不再流行。當時打耳洞不僅不時尚,而且被看作對身體的野蠻摧殘,甚至體現出打耳洞者的品德缺陷。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耳洞潮流才復活。
不丹男子愛穿寬衣肥袖,肥大的衣袖可兼作口袋,把東西往衣袖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里面的東西就不會掉出來。此外,他們的服裝既沒有扣子也沒有兜,只靠一根腰帶束緊,因此形成了不丹男子“開闊的胸懷”,袖子里裝不下的東西可以放在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