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鑫 王軼群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000)
“真正的知識分子,是知識的探索者、知識的承載者、知識的傳播者、知識的運用者和知識的捍衛者。但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在統治者軟硬兼施的政策下,卻逐步喪失了上述功能,一步步蛻變,直至淪亡”。在中國古代2500年的歷史進程中,隨著王朝的興替,中央集權的強化,知識分子由諸子百家時的士一步步蛻變為策士、謀士直到進士。蛻變過程主要分為三步。
第一步,從士到策士。士,在商、西周、春秋是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漸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統稱。士和策士都是有思想、有追求、有修養的知識分子,但他們所追求的思想和修養卻大不相同。春秋末年(諸子百家)的士是君子義士,他們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們提倡學術自由,百家爭鳴。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如老子、孔子、管子、墨子等。
隨著中國歷史從春秋走向戰國,知識分子也悄然間從士變為策士。戰國時期諸侯兼并征戰廣招人才,從而為策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他們也將諸子百家時的學變為獲取功名的術,為了自己的功名有時甚至不再談什么公德正義。漢初所編的《戰國策》其實就是對策士很好的說明。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如秦國變法的商鞅;為了一己私欲、個人恩怨導致吳越爭戰的伍子胥、申包胥、范蠡;以及合縱連橫家蘇秦、張儀。
第二步,由策士變為謀士。到了秦漢,天下歸為一統,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開始出現,這個謀便是為天下謀、為帝王謀。謀士在個人追求、思想修養方面也與策士產生了一些變化,從大方面說他們為的是天下太平國家富強,從小方面說就是個人的功名利祿。具體表現為就是皇帝好什么他們便謀(學)什么,皇帝好道術便談鬼神如主父偃;皇帝好奇謀便學“太公陰符”;皇帝尊儒,就學五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逐漸確立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加之歷朝歷代統治者幾乎都以儒學為尊,知識分子一股腦的只談四書五經哪里還思考我該學什么,我要學什么。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想文化怎能進步。
第三步,由謀士變為進士。隋唐開啟了在中國沿用1300多年的科舉制。進士的“進”字也道出了進士與謀士、策士的不同?!斑M士所掌握的知識,主要是考取功名的敲門磚,不一定是真知識;他們的道德表現、文章言論,不一定是自己真心的流露?!贝藭r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功名,他們將科舉視為仕途升遷的敲門磚。他們只管熟讀圣賢書、寫好策論、八股文,哪還思考什么文化思想,人生的終極意義。隨著明清時期思想統治的不斷強化,文字獄的一次次擴大,中國知識分子由士變為進士,一步步喪失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真正走向淪亡。
諸子百家之所以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思想的原點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時代所造,二是思想自由。
“在春秋戰國這一“千年一遇”的大變革時代,諸侯、大夫為了創新制度實施新政必須大量使用有識之士。”在大變革的時代里統治者知道知識的重要性,他們把知識分子囊括在自己身邊,設立專門的機構提供相應的條件讓他們無生活之憂專心從事知識的創造、傳播與應用工作。我們今天所讀的六經中的《尚書》、《詩經》、《周禮》、《易經》等最原始的版本都出自這一時期。
同時,這一時期思想自由,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思想最為自由的時期。雖為“百家”但其思想體系都基本上在思想碰撞中構建起來的。諸侯、大夫鼓勵知識分子思想交流,最具代表性的是齊國的稷下學宮。齊國將大部分學術流派和有思想的學者都招納進來。最為關鍵的是學者什么都可以說,什么都可以爭論,在齊國沒有什么主流與非主流思想之分更不確立什么指導思想。
中國的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科學技術都在春秋末期(諸子百家)這一思想原點達到頂峰。
這也正是我在書中發現的第一個怪象。在亂世之際天下不太安定之時,在我們認為不利于文化思想的環境下反而成了知識分子思想活躍的時代;而在天下安定太平盛世時,中國的文化思想反而沒有明顯的進步,知識分子也在太平盛世中走向淪亡。我認為這個怪象跟我們以儒家思想為內核的文化與統治者的專制制度有關,其中關系最大的還是統治者的專制制度。
在亂世之際,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是動蕩的,國家是分散的不是統一的,統治者明白變則興不變則不興,學則興不學則亡。這一時期國家需要集百家之所長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文化去發展壯大自己。在亂世統治者無暇去搞思想專治,知識分子可以不受控制去學自己想學且有價值的文化,而這樣創造出來的文化才是燦爛的。
而春秋戰國之后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中國歷史進入大一統的時代,秦朝統一的不僅是國土更是制度、思想和文化。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便焚書坑儒,在民間更是嚴禁有私藏書。到了漢代武帝以后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學獨尊抑制人們的思想,這時知識分子自由的思想也就被王權思想所禁錮了,而那些不利于統治階層的思想學說或是其他流派的文化思想也就在統治者和儒家弟子的打壓下慢慢走向消亡。在此后專制制度不斷強化,隨著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控制也空前嚴格。兩千多年里統治者對思想異己的知識分子殘酷鎮壓無情打擊,毀書殺戮之事不絕于史,把他們從百家爭鳴弄到噤若寒蟬。
這也正是為什么在此后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無數個繁華盛世中,再也沒有一個政權一個朝代能向諸子百家時期興辦如此理想的思想學術殿堂,再也沒有一個地方能聚集到如此眾多卓越的學者,再也沒有一個時代出現過如此百家爭鳴的氣象。中國知識分子一步步走向淪亡的原因也就“不明自愈”了。
元朝,誕生在公元13世紀-14世紀的中央王朝,夾在南宋與明之間共98年傳11帝。元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政權中爭議最大最受曲解的一個政權,但正是這樣一個飽受爭議與曲折的王朝卻是除了諸子百家時期之外中國文化思想成果最燦爛的時期。
在思想上,元朝是自秦至清中國歷史上對思想領域禁錮最少的王朝。元世祖忽必烈一繼位就提出要搞“文治”,在意識形態上三教并立,多元并舉,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思想領域最好的兩個見證就是: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二、目前在已有的史料中尚未發現元代人士因言論遭受迫害的史實。
在文化上,元朝更是自諸子百家之后中國文化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涌現了一批最杰出的文化巨人。在文化、科學、天文、地理方面有百科全書式的學問家許衡;在科學技術方面有最偉大的科學家郭守敬;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可以與西方莎士比亞相媲美的關漢卿。在興辦教育上元朝也超越了前代,書院達400余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24400余所。
如果說問當下的知識分子最想回到古代那個朝代,可能有人會說是春秋時期,因為那時諸子百家爭鳴學術思想激烈碰撞;有人也許會說是唐朝,大唐盛世,多元、開放、包容;大部分人會說是宋朝,宋朝充滿文人氣息,重文輕武罪不上大夫。但我想沒有人會說是元朝,在中國傳統觀念里元朝是外來之族,在思想上更是沒有以儒學為尊,甚至將之前已沿用數百年作為學子們升官發財之路的科舉考試給廢除。但在中國歷史上,元朝無論是經濟文化、商業貿易、對外交往都達到了空前絕后的開放。
這也正是我在書中發現的第二個怪象,自秦朝之后到清朝2000多年的大一統帝國里為何文化思想都沒有明顯進步,為什么在北宋重文輕武“寬松自由”的環境中知識分子沒有在文化思想上取得成就。但在被視為“外夷”統治的元朝在中原人眼里視為崖山之后無中華的元朝卻在天文、地理、科技、文學藝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而元朝為何會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短暫閃光點與為何會出現這一怪像,不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為何淪亡的原因嗎?
在中國,使知識分子逐漸喪失獨立人格、自由思想走向淪亡除了統治者在思想政治上的專治統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知識分子學習的目的“不純”。在書中我們發現中國知識分子頭等重要的事就是取得功名,讀圣賢書只不過是取得功名的敲門磚。他們寧愿十年寒窗苦讀,因為取得功名之后就是天下知曉了。中國古代很少有職業文人大多是官員型的學者,他們只不過把讀書當成“副業”,升官發財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
包括隋唐之后的科舉考試,一方面使寒門子弟有了出頭之日,使國家可以以才選人,但另一方面使知識分子逐漸喪失了獨立自由的思想。統治者只考有利于統治的內容而學子們也不得不為了考試而學習。所以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看似中國傳統重教育,其實是重考試,就像今天我們的學習一樣,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考試而考試。所以在古代,即便我們的天文、地理、數學曾經是那么的輝煌,但最終沒有發展成為一門學科,一方面是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古代的考試不考。
以上也就是使中國知識分子逐步喪失獨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一步步走向淪亡的原因。但是我們也看到中國知識分子也在努力去做知識的探索者、承載者、傳播者和捍衛者,他們也努力去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正是在統治者軟硬兼施的政策下知識分子逐步喪失上述功能,一步步蛻變走向淪亡。但是在21世紀的中國,我們也必須擔負起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使那些尊崇創造,遵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中國文化再次閃耀萬丈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