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崇柘

【摘 要】 目的:借助具有針對性的飲食行為干預方案,改善高中生飲食習慣,提高中生健康水平。方法:通過對高中生糖攝入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得到關鍵問題。利用健康行為的生態學模型作為構架結合健康信念模式對高中生飲食行為進行干預分析。結果:營養標簽認識、家庭飲食習慣、心理情緒性需求、食品管理要求皆對高中生糖攝入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應成為行為干預的靶點以實現行為改變目標。結論:針對健康行為理論在高中生糖攝入行為分析中得到的要素,改善食品環境、提高高中生自我營養認知與管理能力,可為降低高中生的超重肥胖率、促進高中生自我的全面素質發展提供基本動力。
【關鍵詞】 高中生;糖;飲食習慣;行為理論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018-01
前言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與經濟水平提高,公民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良的飲食習慣威脅著青少年的健康,其中大量的糖攝入一方面提高了機體能量總攝入量,同時還影響了糖類-脂質-蛋白質的攝入比例失衡,提高了機體患肥胖的風險,限制了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另外,過多的糖攝入還可能對口腔健康、免疫功能等產生影響,降低學生健康水平。由此,控制青少年的糖攝入、進行飲食行為干預至關重要,探討高中生糖攝入的影響因素以及健康行為理論對高中生糖攝入干預的應用對策具有較大的實際意義。
1 現狀分析
1.1 高中生健康狀況與飲食態度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 的青少年存在超重、肥胖營養性問題,以 5 年遞增 1 倍的速度增長。另有研究顯示,我國青少年肥胖的檢出率約為 14.1% ,50%以上的青少年肥胖可發展為成人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相應的增加,目前青少年肥胖已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社會公共衛生難題。[1]而此難題與現代社會高中生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密不可分:在進食態度方面,大部分青少年為情緒性進食,認為食物是發泄情緒和緩解壓力的最佳途徑。[2]根據針對高中生的調查顯示:有過暴飲暴食的高中生占59.8%。40.8%的高中生每天都吃零食,1.7%的高中生從來不吃零食,經常食用零食與母親職業、高中生飲食習慣態度有關。在零食的選擇中膨化類食品(32.9%)、糖果類食品(27.3%)、蛋糕類食品(23.5%),這三類頗受高中生喜歡。[3]
綜合來說,高中生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暴飲暴食、過多攝入零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普遍存在。而高中生在食物的選擇與攝取過程中經常忽視了食物中的高游離糖含量,過量的糖攝入一方面提高了機體的總能量攝入,另一方面也干擾了糖類-脂質-蛋白質的功能比,同時還可能引起飽腹感以減少其他營養素的攝入,提高了高中生超重肥胖的風險。另外,大量的糖攝入還可能損害口腔健康,降低了高中的健康水平。
1.2 糖攝入影響因素
糖類又稱為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供能物質,包括單糖、二糖、多糖。而本文研究對象是游離糖。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游離糖包括由生產商、廚師或消費者在食品中添加的單糖和雙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分。[4]根據游離糖的攝入形式可將游離糖分為可見游離糖和隱藏游離糖兩類??梢娪坞x糖主要指糖果類食物,包括可直接使用的軟糖、硬糖、口香糖等。可見游離糖的攝入多來源于主觀選擇且大部分可通過稱重基本確定攝入糖的克數,便于控制。與此相對,作為調味劑添加在食物中的糖則為隱藏游離糖,多以白砂糖形式存在添加糖的隱藏性以及不可測性可以導致高中生無意識糖攝入量提高,長期形成糖偏好飲食習慣。除此之外,高中生糖攝入也與自我意識與自我選擇密切相關。
高中生的糖攝入影響因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①營養標簽認識:高中生對營養標簽的認知態度調查顯示56%的學生經??礌I養標簽,31%偶爾看,13%幾乎不看; 45%的中學生對食物營養標簽有興趣,47%表示無所謂,沒興趣者占8%對中學生購買預包裝食品時選擇依據的調查結果顯示,以個人口味為主要參考依據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食物的營養、品牌、方便程度和價格。[5]雖然半數高中生具有讀取營養標簽的意識,但食物選擇結果卻表明營養標簽利用度卻較小。
②家庭飲食習慣:高糖飲食是一個相對概念,尚沒有一個統一、量化的標準。父母的營養意識薄弱或一味注重口感,很可能導致在家庭烹飪中加入過多的糖而不自知。而青少年飲食習慣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父母行為的影響,父母對飲食缺乏重視,很容易導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飲食習慣[6]。長期家庭的高糖烹飪很可能使高中生形成習慣性高糖攝入。
③心理情緒需求:高中生學習勞動強度、精神壓力巨大,而糖攝入能舒緩緊張情緒、放松心情。調查發現青少年對待食物的態度存在一定的差別,選擇食物時并不注重所選食物是否含有營養,而只關心好不好吃。在進食態度方面,大部分青少年為情緒性進食,認為食物是發泄情緒和緩解壓力的最佳途徑[7]。雖然有關于糖的攝入是否能促進機體分泌多巴胺等興奮性遞質激發大腦積極情緒和糖的成癮性研究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但長期以來含糖食品與含糖飲料的廣告經常性將其與輕松娛樂聯系在一起,在長期的社會廣告的影響下,高中生十分容易產生借助這些食品緩解不良情緒、提高自我愉悅感的行為。根據針對高中生的調查顯示:40.8%的高中生每天都吃零食,1.7%的高中生從來不吃零食。在零食的選擇中膨化類食品(32.9%)、糖果類食品(27.3%)、蛋糕類食品(23.5%)三類頗受高中生喜歡。[8]而考慮零食特點,糖果類食品與蛋糕類食品本身都是含糖量很高的食物,而膨化食品的調味料也含有白砂糖、麥芽糊精等成分,提高了高中生碳水化合物總攝入。
④食品管理要求:2013年1月1日實施的 《GB 28050-201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強制要求標注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這些營養指標。2016年,美國FDA宣布了新的營養標簽法令,其中“添加糖”首次被強制要求標注在營養標簽中。[9]但目前我國還未對預包裝食品的添加糖標注提出要求。高中生消費者無法直接判斷食物中游離糖的添加量,只能通過食品配料表和能量、碳水化合物標注對游離糖的攝入進行估計,給高中生對自身糖攝入的判斷增設了障礙。同時,我國目前缺乏餐飲經營單位的調味料劑量的監管,消費者選擇無營養指標標注的食品游離糖攝入難以估量。
2 健康行為理論的應用
考慮到高中生的健康狀況與糖攝入影響因素,有意識地控制糖攝入解決青少年肥胖,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至關重要。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判斷與選擇的能力,但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這個階段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與行為干預可取得比價好的結果。良好干預效果的實現則需要健康行為理論作為基礎指導。目前常用的理論主要有健康信念模式、計劃行為理論、跨理論模型等。針對高中生的大量糖攝入問題,可以利用健康行為的生態學模型作為總體框架同時結合以健康信念模式對高中生進行個人行為干預制定解決方案。
如上圖所示,可以通過政府管理、學校教育以及社會宣傳營造良好環境,提高高中生自我營養學知識水平,增強對游離糖的感知與自我攝入水平的認知,降低高中生行為改變中的障礙,以促進健康行為的采納。同時,提高對高中生自我效能的關注,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體育鍛煉教育等方式提高學生信心,以達到預期結果。在行為干預取得了一定效果之后還可以結合跨理論模型對進入不同行為階段的高中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干預措施。
3 對策及建議
3.1 環境因素
3.1.1 政府方面:政府職能部門加強、規范食品成分的管理。出臺制度,明確獎懲,落實執行,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設立更加嚴格、全面的營養素標注要求,同時,呼吁餐飲業個體經營戶提供食品配料與相應的調味劑含量。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層層宣傳,以上帶下,以社區為有效教育單位、深入宣傳健康生活、健康知識,才能切實讓健康理念深植廣大國民意識中。同時,國內制度還可借鑒國外食品管控的成功經驗。美國飲料稅對公眾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估計每盎司1便士含糖飲料稅減去24%的含糖飲料消費量,如果沒有其他含卡飲料或食物作為替代品,可將含糖飲料的每日人均卡路里攝入量從目前的190-200卡減少到145-150卡。[9]我國也可以考慮設置高含糖量然而營養素較少的肥胖高風險食物和飲料的稅款,通過提高商品價格以減少高中生的購買。同時,社會廣告宣傳也對高中生的糖攝入意識有著較大的影響,合理管控高糖食品廣告,避免對其的過分美化也應該是政府需要考慮的環節。
3.1.2 學校方面:學校是高中生生活成長接受教育的基地,健康行為理論對高中生糖偏好的應用應以學校為首要基地。設立健康教育課程,普及營養學知識,提高高中生對自我飲食的評估意識,同時采用多樣形式讓高中生了解健康教育理論,了解行為改變的科學依據,踐行健康行為。另外,學校食堂要把好食品原材料的采購關、食品加工要做到科學規范,控制好食物的調味品(白砂糖)的添加量,同時對于校內販賣的食物進行選擇,控制碳酸飲料、高糖零食的販賣量,同時可以將其放置在角落或者高架臺提高學生購買此類食品的困難程度。最后,學校應該利用自身優勢為學生構建良好的飲食習慣培養環境,如開展低糖飲食周系列活動、成立低糖飲食學生社團,利用學生內部的同伴力量提高營養意識,以形成互相鼓勵、互相監督的良好氛圍。另外,考慮到高中生的學習情況,部分行為干預計劃的實施時間應避免考試階段以及考前較為緊張的備考時期,減小個人在行為改變過程中感知到的障礙。
3.1.3 家庭方面: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作為父母需要知曉健康的生活理念,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子女行成潛移默化的引導。有意識地為高中生選擇合理的食物,控制家庭烹飪中的游離糖調味品的添加量,培養孩子的良好飲食習慣。
3.2 個體因素
行為干預中個體因素方面的重點是自我效能,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明確行為改變過程中的益處與可能遇到的障礙,為每個高中生進行個性化的分析。這一部分內容可以通過高中生自我評估并制定自我行為改變計劃實現。在此基礎上,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針對性的解決心理情緒需求而導致的高中生糖攝入過多的問題。另外,還可以加強學生體育鍛煉教育與音樂藝術熏陶,幫助學生找到自我情緒調節的合理突破口。而在行為干預的實施中可以通過目標具體化來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以提高自我效能在健康行為采納中的積極作用。
4 討論
健康信念模式(HBM)是針對個人的行為干預方案,結合生態學模型能夠較為全面的覆蓋青少年大量糖攝入行為的相關因素,從宏觀與個人兩個層次進行把控,可以實現良好的干預效果,但操作困難,難以大規模實現,個性化的方案在學?;蛏鐓^中落實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與人力物力,同時由于缺乏健全的隨訪與反饋體制,后期追蹤也比較難以實施。為達到這一目的還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并構建專業的行為干預系統。
5 結論
青少年的健康水平與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我國“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中也提出要關愛青少年健康,開展學生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評價,加強學生肥胖等常見病防治工作。加大學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力度,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合理應用健康行為理論,在高中生糖攝入行為分析中得到的關鍵要素,結合政府、學校與家庭的力量改善食品環境,采取多種方式提高高中生自我營養認知與管理能力,可為降低高中生的超重肥胖率、促進高中生自我的全面素質發展提供基本動力,為真正實現“健康中國”搭筑不可缺少的基石。
參考文獻
[1] 周玲麗,楊浩瑾等.青少年肥胖與糖代謝異常發生的關系[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8 年3 月第28 卷第5 期:626
[2] 李麗麗,王玉芝.青少年的飲食營養與膳食健康策略探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07):5-6.
[3] 周盛強. 江蘇省揚州市與常州市部分高中生飲食行為現狀調查[D].揚州大學,2013.
[4] 指南: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內容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2015:WHO/NMH/NHD/15.2
[5] 李瑩杰,顧文馨,吳萍,郝思佳.上海市高中生營養標簽認知現狀[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10):1563-1565.
[6] 孟祥坤,鄒志勇,尚曉瑞,等. 兒童青少年飲食行為模式與超重肥胖的關系[J]. 中國學校衛生,2015,36(5): 648-650.
[7] 安欣華. 北京市石景山區小學生膳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干預效果,評價[D]. 北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6:34.
[8] 周盛強. 江蘇省揚州市與常州市部分高中生飲食行為現狀調查[D].揚州大學,2013.[9] 王敏峰 張佳婕 ,新版美國營養標簽中的“添加糖”探討[J].食品安全導刊 2018年2月:35
[9] Estimating the potential of taxes o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to reduce consumption and generate revenue. Andreyeva, Tatiana; Chaloupka, Frank J.; Brownell, Kelly D.
[10] PREVENTIVE MEDICINE 卷: 52期: 6頁: 413-416 JUN 1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