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野 姜小剛 曹蕊

【摘 要】 目的:探討安律復脈湯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臨床療效。方法: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06月一2018年11月我院收治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者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 對照組:給與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治療上加安律復脈湯。結果: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進行比較癥候療效,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房顫持續時間比較,顯示:4周治療周期結束后,治療組AF持續時間明顯減少P<0.01 ;對照組AF持續時間減少P<0.05;治療后治療組優廠對照組P<0.05。結論:安律復脈湯對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的癥狀及房顫持續時間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關鍵詞】 安律復脈湯;心房顫動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130-02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既可以發生于高血壓病、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也可以發生于無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有害性心律失常。如果陣發房顫不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轉為持續性房顫,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血流動力學、可能引發潛在的血栓栓塞,嚴重影響著人類健康,同時也加重了個人及社會的經濟負擔[1]。因此,房顫的治療是目前在心律失常領域至關重要的。在我國古代醫學文獻中,雖無此病名,但卻有許多相關記載,根據其病因病機及臨床特征,可歸于“心悸”范疇。在我國現存的古代醫籍中,關于心律失常的描述就有很多。《內經》已對心悸的脈象變化有深刻認識。《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參伍不調者病。”最早記載脈律不齊是疾病的表現。《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脈絕不治曰死,乍疏乍數曰死。”最早認識到心悸時嚴重脈律時常與疾病預后的關系。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及《金匾要略》中以驚悸、心動悸、心下悸為病證名,記載了心悸時表現的結、代、促脈及其區別。《傷寒論》:“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宋代《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對驚悸、怔忡的變證、治法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06月一2018年11月我院收治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者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男患者17例,女患者13例;年齡50一69 歲,治療組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18例;年齡51一68 病程3一15年,兩組患者間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的一般資料對比,P > 0.05 無統計學上的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診斷標準 房顫的診斷:常規12導聯心電圖或24h動態心電圖提示心電圖上P波消失,代之以形態、振幅、間距絕對不規則的f波,頻率350次/min-600次/min [2]
1.3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2年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以及《中醫診斷學》 [4]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者、血壓低 于90/60mmHg的患者、心臟彩超提示有附壁血栓或者射血分數低于EF<40者、心臟瓣膜病、合并竇房結功能異常、房室傳導阻滯、預激綜合征等。
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退,嚴重電解質紊亂者、哺乳妊娠或正準備妊娠的婦女、過敏體質及精神病患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47.5mg,每日一次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每日一次睡前口服。
治療組:對照組基礎上加安律復脈湯
主方組成:
安律復脈湯組成:青朦石30g、川芎20g、紅花10g、郁金15g、延胡索15g、甘松15g、苦參20g、羌活15g。 服用方法: 200ml 早晚飯后半小時服用。
療程4周
1.6 觀察指標
療效性指標
臨床癥狀改善: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心悸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記錄臨床癥狀。 主癥:心悸的改善;兼癥:心悸、胸悶、頭暈、氣短、乏力等臨床癥狀的改善;相關體征:舌象及脈象的變化;客觀檢查:觀察治療前和治療后心電圖。每周復查心電,房顫發作時做動態心電及心電,療程結束做心電1次,并復查動態心電。
1.7 中醫證候療效判斷標準:參考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采
用尼莫地平方法即證候療效評定按積分比法(治療前總分一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X 100% ①臨床痊愈:原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總積分減少》90%;②顯效:原有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明顯減輕,總積分減少》70%; ③有效:原有癥狀、體征較治療前減輕,總積分減少在70-30%之間;④無效:原有癥狀、體征無好轉,總積分減少<30%。
1.8 主要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所有計量資料均以x±s表示,治療前后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
2 結果
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進行比較癥候療效,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陣發性房顫在臨床較為常見,陣發性房顫的治療對于患者的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仍以藥物控制為主,西藥副作用較大,射頻消融技術較為有效,但價格昂貴。患者經濟負擔較重。
為尋求副作用小,療效確切的中醫治療對于患者至關重要。中醫認為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煙酒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聚濕生痰,在病理的情況下,蘊津生痰,血液滯留則成瘀,痰聚導致血液凝結,血液凝結引起痰生 [5],以互為因果關系,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來支持痰瘀互結同病。痰瘀互結,瘀阻心脈,心失所養故見心悸。痰瘀互阻,閉阻胸中故胸悶、氣短。以此為我科理論推出了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作用的安律復脈湯。 安律復脈湯組成:青朦石30g、川芎20g、紅花10g、郁金15g、延胡索15g、甘松15g、苦參20g、羌活15g。本方中以青朦石為君藥,青朦石性燥質重,其藥物功效為平肝下氣,墜痰定驚,消食攻積,如《本草備言》記載:“為治驚痰之圣藥”。紅花活血化瘀,心脈通暢;川芎藥性辛香溫竄,延胡索辛散溫通溫通,可行于氣向下可達血海,旁至四肢,外達皮毛,為“血中之氣藥”,使全身氣機暢通,在心脈己得暢的前提下,驚悸即可除;郁金質地輕,氣味香竄,行走于氣分以清心解郁泄濁;朦石性重墜,用之日久,恐傷及脾氣,又生痰濁。故用輕清上揚之羌活以制朦石重墜之弊,又以芳香之甘松醒脾和胃,使脾氣得健,痰濁自無所生。全方攻中寓補,攻補兼施,于降中有升,實乃破頑痰,逐瘀血之良方也。在臨床中此方對于陣發性房顫患者的無論是癥狀還是心電圖的改變,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安律復脈湯對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的癥狀及房顫持續時間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可以為臨床的治療提供更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2]Schnabel R B,Yin X,GONA P, et al.50year trend in atrial fibrillation prevalence.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mortality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a cohort study[J] lancet, 2015,386-(9989):154一162.
[2] 陳新主編.黃宛臨床心電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第6版:299-379.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第1版:77.
[4]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第2版:103.
[5] 韓學杰,張印生.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淵源和創新[J].中國醫藥學報,2004, 19(10):623一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