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

【摘 要】 目的:分析探究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總結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方法:從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患者中選擇55例作為樣本。同時從全科護理人員隨機選擇20名,同時通過問卷調查這一方式,這對心血管內科護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展開調查與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結果: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涉及到患者自身因素和護理因素兩個方面,其中患者年齡、治療依從性以及對疾病缺乏了解,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護理質量。結論: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較為復雜,需要最大程度上規范護理流程和護理操作,以此來降低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
【關鍵詞】 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不安全因素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175-02
前言
心血管內科是醫院主要科室之一,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一般以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類型為主,由于疾病類型較為復雜,加上相關疾病發病速度快、病情嚴重,因此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的開展難度較大,對于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著多種不安全因素,由此引發的護理不安全事件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嚴重時甚至引起較大的醫療糾紛問題[1]。這種情況下,針對心血管內科可能存在的多種不安全因素展開綜合分析,然后制定科學的防范措施,對于保證患者安全和提升臨床治療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進一步探究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總結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本文作出以下研究。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參與研究工作的55例患者均為心血管內科患者,年齡在37~75歲之間,平均年齡(46.36±5.29)歲;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人數分別為25例和30例;患病類型包括:26例冠心病患者、21例心律失常患者以及10例心絞痛患者。參與研究的20名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在22~44歲之間,平均(30.21±2.36)歲;職稱包括:主管護師4人、護師8人、專科護士8人;受教育程度分別為:本科及以上6人、大專學歷10人、中專學歷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方法
采用醫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對參與本次研究的55例患者和20名護理人員展開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涉及人員基本信息、疾病類型以及對于疾病的了解程度(對于護理服務技能的掌握程度)等。
1.2.2 護理策略
結合心血管內科護理的實際要求和患者的實際需求,制定針對性的安全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1)安全管理。患者入院后完成一系列常規檢查,同時詳細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為其建立專門的“住院患者信息卡”和“住院腕帶”,注明患者的床號、姓名、年齡、診斷以及用藥情況等相關信息。(2)感染管理。在日常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同時合理控制病房探訪人數和時間,以此來有效控制病房空氣中的浮沉與細胞數量。此外,護理人員需要保證一次性器具使用的規范性,避免出現交叉感染。(3)建立完善的心血管內科管理制度,包括優化科室護理人員排班制度,這一過程在需要注意新老人員配合,通過這一方式帶動新人學習。充分考慮到護理人員的精神狀態與專業能力,避免護理人員長時間處于工作中而導致操作失誤問題的出現。加大對科室人員的培訓力度,使其可以更好的滿足護理服務需求,從根本上降低人為因素對護理質量造成的影響。
1.3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22.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一處理和分析,在P<0.05時,認為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綜合分析來看,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主要涉及患者因素和護理因素兩個大方面。其中患者自身因素主要有年齡、治療依從性、對于疾病的了解等;護理因素主要包括護理人員缺乏強烈的安全意識、護理專業知識不足、用藥與護理操作失誤以及心血管內科管理制定不夠完善等。上述各項不安全因素的占比情況如表1所示。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逐漸轉變,心血管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過程中不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心血管內科的護理服務質量和患者安全問題引起廣泛關注[2]。通過對本次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可以發現心血管內科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涉及到患者自身年齡大、治療依從性差、對于疾病缺乏足夠的了解、護理人員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專業知識有待提升、用藥與護理操作失誤以及科室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多個方面。與此同時,調查統計發現,患者自身因素中年齡大、治療依從性差以及對于疾病缺乏了解,是導致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的關鍵性因素。對此,為了有效應對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存在的諸多不安全因素,應該從強化對科室護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完善科室護理管理制度、加強與患者直接的溝通以及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等方面著手,切實保證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相關管理措施的順利落實。
具體分析,對于護理因素的防范策略,筆者建議從加強專業培訓與職業道德培訓兩個方面入手。護理人員作為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的執行者,其專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直接影響著護理服務質量。因此,應該通過加強培訓等方式,提升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和安全防范意識。對于患者自身因素的防范策略,筆者認為需要從加大與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這一方面入手,在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的同時,通過健康宣教使患者對疾病有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綜上所述,綜合分析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合理制定風險防范措施,對于保證護理安全性和提升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呂琳,王海凡.分析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21):216.
[2] 張靜.分析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1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