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鑫 畢建華 柳羲

【摘 要】 目的:研究腰大池引流技術配合內科保守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方法:將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的7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7例。給對照組患者實行內科保守治療術,觀察組患者在內科保守治療術的基礎上使用腰大池引流術,兩組患者以6周為治療時間,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結果:經過6周的治療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59%,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2.97%,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具有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腰大池引流技術配合內科保守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有著非常好的療效。
【關鍵詞】 腰大池引流術;內科;保守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240-01
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一般指的是腦底或者腦淺表部位發生血管破裂,然后血液進入到蛛網膜下腔內,這樣的癥狀在中醫中屬于(卒中)范疇[1]。它是神經內科常見的急重癥之一,病情很容易發生惡化,其主要是會引起腦動脈痙攣造成腦梗死或者蛛網膜粘連導致的梗阻性腦積水,引起這些并發癥的主要和病情發生時的出血量有關。本文主要研究應用腰大池引流技術結合內科保守方法進行蛛網膜下腔治療。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74例患者作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7例。其中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占23例,女性患者占14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6.28±2.57)歲,病程0.5-4.5h,平均時間(2.31±1.56)h;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占19例,女性患者占16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45.68±3.21)歲,病程0.5-4h,平均(2.61±0.98)h。病情按照:一般性頭痛屬于輕度病情;劇烈頭痛伴隨大汗或者嘔吐屬于中度病情;意識不清或者間接性意識不清或伴隨癲癇等癥狀屬于重度病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和病情分類等資料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
給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內科治療方式,實行腦脊液置換術,每例3-5次。給予觀察組患者絕對臥床4-6周,并保持室內安靜,保證患者大便通暢,預防患者因為咳嗽等癥狀用力和情緒激動,對觀察組患者的水,電解質,血糖、腎功能進行實時檢測,給患者使用20%甘露醇及呋塞米降顱壓,尼莫地平防止血管痙攣,立止血、EACA防止再次出血現象發生,顱痛定止痛,同時實行腰大池引流術,可以顯著降低顱壓短時間內廓清腦脊液,引流時間為3-4h。
1.3 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按照病情的改善分為:腦血管痙攣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或者病情明顯改善則判定為顯效;腦血管痙攣癥狀和體征有稍微改善則的判定為有效;腦血管痙攣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病情不斷惡化則判定為無效。顯效+有效=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數據
本次驗證所得數據按照SPSS19.0進行整理分析,計數以X2進行檢驗,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經過本次驗證,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4.59%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72.97%,有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 討論
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HA)急性期進行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再出血、腦血管痙攣、腦缺血和腦積水等并發癥的出現,其中腦血管痙攣是SAH并發癥中最嚴重的一種,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證明,SAH遲發性腦血管痙攣主要癥狀有劇烈頭痛和煩躁不安,SHA發生死亡情況主要是它能引起高血壓,還會誘發再出血的情況發生。根據大量數據驗證顯示認為,蛛網膜下腔積血會對血管壁產生刺激,引起氧化血紅蛋白以及引起血小板釋放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質,這樣就會出現腦血管痙攣癥狀[2]。蛛網膜下腔聚血量是影響腦血管痙攣發生率及嚴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一般發生出血情況時,血細胞的碎片等會對第四腦室的諸孔造成堵塞,造成腦底部、腦內、腦溝和腦池等地方出現血凝塊和血液積聚。其中纖維蛋白、血紅蛋白和活性物質會對蛛網膜產生堵塞,直接對腦脊液的吸收和循環造成嚴重的影響,蛛網膜下腔中的積血會刺激到腦膜從而引起腦膜的輕度炎癥,其主要反映就是腦水腫,然后會引發后面的腦積水癥狀。
腰大池引流技術主要是可以降低顱內壓和改善腦脊液循環,而且還可以防止蛛網膜粘連和清除血管活性物及自由基,從而降低腦血管痙攣引起的死亡率。SHA數小時之后就要進行溶血處理,釋放腦血管中的活性物質。因此使用腰大池引流技術就能從實際出發降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以及嚴重性。一般采用的方法都可以使腦脊液中的血液快速的清理干凈,防止更多的并發癥出現[3]。在實際的操作中要密切關注患者的意識狀態、瞳孔、血壓、脈搏和心率等生命特征的變化。操作注意:(1)用藥物把血壓控制在140-160/70-100mmHg的范圍。(2)給患者實行穿刺之前應該先對其進行脫水治療,達到降低顱內壓的效果,這樣才能保證在進行穿刺過程中,釋放的腦脊液減壓而引起秀發腦疝的出現。(3)當穿刺成功之后,穿刺針芯要半堵在套管中,觀察腦脊液壓力的變化,如果壓力不高,就可直接拔出。(4)根據引流液的顏色和顱內壓來調整三通閥門,控制引流速度和引流管放置時間。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腰大池引流技術配合內科保守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通過本文驗證,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明顯改與對照組,因此該技術可在臨床治療中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雪濤, 李云輝, 敖文彬, ET AL. 早期腰大池引流術對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影響分析[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21):19-20.
[2] 賈云飛. 早期腰大池引流術對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3):280-282.
[3] 曾家良, 謝飛, 葉永強, ET AL. 腰大池引流術對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腦脊液NO、ET-1水平的影響[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7(0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