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莉
【摘 要】 藥物的不良反應很多,輕者對人體影響不大,重者可發展成為藥源性疾病,后果嚴重,本文從不同角度分類綜述藥物不良反應并列舉一些防止藥源性疾病的措施,希望能有助于讀者對不良反應的認識,更好的合理用藥,達到用藥治病而又不致病的目的。
【關鍵詞】 綜述;不良反應;防止 ; 藥源性疾病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285-01
藥物是用于預防、治療、診斷或計劃生育的化學物質。藥物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即防治作用和不良反應,防治作用就是藥物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的作用,是對人體有利的方面,不良反應是指不符合用藥目的并給機體帶來不適或痛苦的反應,是藥物對人體不利的方面[1]。不良反應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輕重不一,輕者如頭昏、惡心、皮疹等對人體影響不大,重者如過敏性休克、自發性出血、心跳呼吸停止等,危及患者生命。其中,我國每年5000多萬住院病人當中,至少有250萬人是因藥物不良反應而入院治療,其中50萬人屬嚴重不良反應,因此致死人數每年約19.2萬人,比各種傳染病致死人數高出數倍,在我國180萬聾啞兒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藥造成的,在我國1000萬聾啞人中,也有60%到80%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這些數據說明藥物不良反應也是損害身體健康的重要原因。
1 綜述不良反應
藥物的種類多,藥品名稱多,每一種藥物又有多個不良反應,難于記憶,容易混淆,就更別說合理用藥了。下面從不同角度分類綜述藥物不良反,希望能有助于讀者認識、記憶、掌握不良反應,更好的合理用藥。
1.1 根據藥物不良反應所屬系統而分類說明不良反應
1.1.1 消化系統反應[2][3]: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厭食、食欲不振、腹脹、腹痛、腹瀉、便秘、誘發胃、十二指腸潰瘍、損害肝臟等。引起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的藥物有很多,但各類藥引起的癥狀又有所不同。
1.1.1.1 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厭食、食欲不振的藥物:
①半合成青霉素類:阿莫西林、氨芐西林。
②頭孢菌素類:頭孢氨芐、頭孢拉定。
③大環內酯類:紅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
④喹諾酮類:氧氟沙星、依諾沙星、環丙沙星。
⑤磺胺類:磺胺甲基異唑噁、磺胺異唑噁、磺胺嘧啶。
⑥硝基咪唑類:甲硝唑、替硝唑。
⑦硝基呋喃類:呋喃唑酮(痢特靈)、呋喃妥因。
⑧抗結核病藥:利福平、丙硫異煙胺、乙胺丁醇。
⑨膽堿酯酶抑制藥:新斯的明、吡斯的明。
B10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吡羅昔康、對乙酰氨基酚。
B11降血壓藥:利血平、普萘洛爾、哌唑嗪。
B12強心苷類:洋地黃毒苷、地高辛、毒毛花苷K。
B13利尿藥: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
B14鐵制劑: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右旋糖酐鐵。
B15a受體阻斷藥:酚妥拉明、妥拉唑啉。
B16β受體阻斷藥:普萘洛爾、阿替洛爾、美托洛爾等。
1.1.1.2 引起腹脹、便秘的藥物:
①抗酸藥:氫氧化鋁、碳酸鈣。
②鐵制劑: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枸櫞酸鐵胺。
③M受體阻斷藥:阿托品、山莨菪堿、東莨菪堿等。
1.1.1.3 誘發胃、十二指腸潰瘍的藥物:
①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吡羅昔康。
②糖皮質激素藥:潑尼松、潑尼松龍。
③抗高血壓藥:利血平。
1.1.2 神經系統反應[4]: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表現為中樞興奮癥狀和中樞抑制癥狀。中樞興奮癥狀有煩躁不安、激動、興奮、失眠、驚厥等;中樞抑制癥狀有疲乏、困倦、精神萎靡、嗜睡等。
1.1.2.1 引起中樞興奮的藥物:
①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藥:咖啡因、哌甲酯、氯酯醒、可拉明、回蘇靈、洛貝林。
②a、β受體激動藥:麻黃堿。
③M受體阻斷藥:阿托品。
④糖皮質激素類藥:潑尼松、潑尼松龍、地塞米松。
⑤抗結核病藥:異煙肼。
1.1.2.2 引起中樞抑制的藥物:
①鎮靜、催眠藥: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苯巴比妥、異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硫噴妥鈉。
②抗精神失常藥:氯丙素、奮乃靜、氟奮乃靜、碳酸鋰等。
③抗癲癇藥:卡馬西平、苯妥英鈉、丙戊酸鈉等。
④鎮痛藥:嗎啡、度冷丁(哌替啶)、鎮痛新、顱痛定、二氫埃托啡、芬太尼、美沙酮、安那度。
⑤M受體阻斷藥:東莨菪堿。
⑥H1受體阻斷藥:異丙嗪、苯海拉明、撲爾敏、阿司咪唑、特非那定、賽庚啶。
⑦磺胺類藥:磺胺甲噁唑、磺胺異噁唑、磺胺嘧啶等。
1.1.3 血液及造血系統反應[3]:血液及造血系統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或亢進,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引起血中的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骨髓造血功能亢進引起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板增多。
1.1.3.1 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的藥:
①廣譜抗生素:氯霉素。
②磺胺類藥:磺胺嘧啶、磺胺異噁唑、磺胺甲基異噁唑。
③硫脲類藥: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疏咪唑(他巴唑)、甲亢平。
④解熱鎮痛藥:安乃近、氨基比林、吲哚美辛。
⑤甲氨蝶呤、環磷酰胺、多柔比星等抗腫瘤藥。
1.1.3.2 引起骨髓造血功能亢進的藥:
①糖皮質激素類藥:可的松、氫化可的松、潑尼松等。
②促紅細胞生成藥:促紅素、非格司亭、沙格司亭。
1.1.4 心血管系統反應[3] [4]: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心臟興奮,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臟抑制,心率減慢,血壓下降。
1.1.4.1 引起心臟興奮、心率加快或血壓升高的藥:
①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麻黃堿、多巴酚丁胺、多巴胺。
②M受體阻斷藥:阿托品。
③糖皮質激素類藥: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強的松、地塞米松、強的松龍。
④鈣劑:葡萄糖酸鈣、氯化鈣。
⑤茶堿類:氨茶堿。
⑥中樞興奮藥:咖啡因。
⑦強心苷類:地高辛、洋地黃毒苷、去乙酰毛花苷、毒毛花苷K。
⑧磷酸二酯酶抑制藥:氨力農、米力農。
1.1.4.2 引起心臟抑制、心率減慢或血壓下降的藥:
①M受體激動藥:乙酰膽堿、毒扁豆堿。
②膽堿酯酶抑制藥:新斯的明,吡斯的明。
③β受體阻斷藥:普萘洛爾、吲哚洛爾、美托洛爾、阿替洛爾等。
④局麻藥:普魯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
⑤鎮痛藥:嗎啡、度冷丁。
⑥抗高血壓藥:普萘洛爾、利血平。
⑦抗心律失常藥:普魯卡因胺、利多卡因、胺碘酮、苯妥英鈉、普羅帕酮。
1.1.5 凝血及抗凝系統反應[5]:凝血及抗凝系統的不良反應表現為血栓形成或自發性出血、凝血時間延長等。
1.1.5.1 引起自發性出血、凝血時間延長的藥物:
①抗凝血藥:肝素、華法林鈉、替地肝素、依諾肝素。
②溶栓藥:鏈激酶、尿激酶、蝮蛇抗栓酶。
③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小劑量)。
1.1.5.2 引起血栓形成的藥物:
①止血藥:Vitk、氨甲苯酸、氨甲環酸、止血敏(酚磺乙胺)。
②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大劑量的阿司匹林促進血栓形成)。
1.1.6 泌尿系統反應[3][6]:泌尿系統的不良反應表現為腎損害而出現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結晶尿、尿少、尿閉、甚至腎衰,膀胱平滑肌張力改變而出現尿頻或尿潴留。
1.1.6.1 引起腎臟損害的藥:
①磺胺類藥:磺胺甲基異噁唑(SMZ)、磺胺異噁唑。
②a受體激動藥: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
③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慶大霉素、西索米星、萘替米星、阿米卡星、小諾霉素、卡那霉素、鏈霉素、妥布霉素。
1.1.6.2 引起膀胱平滑肌張力改變致尿頻或尿潴留的藥物:
①膽堿酯酶抑制藥:新斯的明、吡斯的明引起尿頻。
②M受體阻斷藥:阿托品、山莨菪堿、東莨菪堿引起尿潴留。
1.1.7 呼吸系統反應[2]:呼吸系統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呼吸頻率加快或減慢,呼吸幅度變淺或變深。
1.1.7.1 引起呼吸變淺或變慢的藥物:
①阿片受體激動藥:嗎啡、度冷丁。
②抗驚厥藥:硫酸鎂致呼吸肌麻痹。
1.1.7.2 引起呼吸加深或加快的藥物:
主要是呼吸中樞興奮藥:可拉明、洛貝林、回蘇靈等。
1.1.8 免疫系統反應[3] [4] :免疫系統的不良反應表現為過敏反應、免疫力降低或免疫力增強。
1.1.8.1 大多數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
①β一內酰胺類抗生素:青霉素類、先鋒霉素類。
②氨基苷糖類抗生素:鏈霉素、慶大霉素、阿米卡星。
③局麻藥:普魯卡因。
④硫脲類藥: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甲亢平。
⑤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撲熱息痛、消炎痛、萘普生等。
1.1.8.2 引起免疫力降低或增強的藥物:
①糖皮質激素類藥: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潑尼松、潑尼松龍可致免疫力降低。
②抗腸蟲病藥:左旋咪唑可致免疫力增強。
1.1.9 內分泌系統反應[2] [7]:內分泌系統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某種激素分泌過多或減少。
①抗精神病藥:氯丙嗪致催乳素分泌增多、促性腺激素、促皮質激素、生長激素分泌減少。
②糖皮質激素類藥: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可引起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而致鹽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分泌減少。
1.1.10 其它反應[3][4]:
1.1.10.1 引起低血糖反應的藥:胰島素、珠蛋白鋅胰島素、低精蛋白鋅胰島素、精蛋白鋅胰島素、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其特、格列苯脲、苯乙福明(苯乙雙胍)、二甲雙胍等。
1.1.10.2 引起水電解質紊亂的藥:呋喃苯氨酸(速尿或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氫氯噻嗪、安體舒通(螺內酯)、氨苯喋啶、阿米洛利、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1.1.10.3 引起二重感染的藥:四環素、土霉素、氯霉素、廣譜青霉素、磺胺類藥、喹諾酮類、頭孢菌素類等。
1.1.10.4 引起灰嬰綜合征的藥:氯霉素。
1.1.10.5 致畸形的藥物:阿司匹林、苯二氮草類、苯妥英鈉等。
1.1.10.6 致突變的藥物:咖啡因、抗癌藥中的烷化劑等。
1.2 根據藥物損害的器官而分類說明不良反應
1.2.1 腎毒性:就是腎損害,損害腎臟后可能出現血尿、蛋白尿、結晶尿、管型尿等,甚至少尿或無尿,會損害腎臟的藥物有氨基糖苷類(如鏈霉素、阿米卡星、慶大霉素等),第一代頭孢菌素類(如頭孢噻吩、頭孢噻啶、頭孢氨芐等),磺胺類(如磺胺甲噁唑、磺胺異噁唑、磺胺嘧啶等)[2]。
1.2.2 肝毒性:就是肝損害,損害肝臟后有肝區不適、疼痛,轉氨酶升高等表現,會損害肝臟的藥物有紅霉素、利福平、四環素類等。
1.2.3 心臟毒性:就是損害心臟,損害心臟后常引起心律失常,會引起心臟毒性的藥物有強心苷類的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毒毛花苷K,而且在治療量時就易發生,鈣劑中的葡萄糖酸鈣、氯化鈣,茶堿類的氨茶堿。
1.2.4 耳毒性:主要指損害內耳的前庭和耳蝸,損害前庭表現有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和平衡失調等,損害耳蝸神經表現為耳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具有耳毒性的藥物有氨基糖苷類的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等;高效利尿藥中的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多肽類抗生素中的萬古霉素、去甲萬古霉素[3]。
1.3 根據藥物不良反應的性質而分類說明不良反應
1.3.l 副作用:是藥物在治療劑量時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作用[1]。如新斯的明治療重癥肌無力時引起的腹痛腹瀉就屬副作用。一般情況下,副作用對人體的影響不大,不需要停藥。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其副作用是可以預知的,醫生應預先告訴病人,以免病人緊張。
1.3.2 毒性反應:多數藥物的毒性反應是由于用藥劑量過大,用藥時間過長或機體對藥物敏感性過高而引起的對機體有明顯損害的反應。有時也可由病人的遺傳缺陷、病理狀態等而在治療時發生。毒性反應根據發生的快慢可分為急性、慢性兩種,如靜脈注射安定速度過快或劑量過大引起的昏迷、呼吸循環抑制就是急性毒性反應,藥物的致畸、致癌、致突變屬慢性毒性反應。毒性反應后果嚴重,用藥過程中要嚴格掌控劑量及速度,一旦出現即刻停藥并積極治療。
1.3.3 過敏反應:是指少數過敏體質的人對某些藥物產生的一種異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應。常見的過敏反應有藥熱、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嚴重者可致過敏性休克,如不及時搶救,可導致死亡。過敏反應的發生不易預知,因此在患者用藥前應詳細詢問有否過敏史,有過敏史者禁用,有些藥物如青霉素、鏈霉素、普魯卡因等用藥前還需做皮試,皮試陰性者才可應用。
1.3.4 后遺效應:又稱后遺作用,是指停藥后血藥濃度降至有效濃度以下時殘存的藥物引起的效應。如睡前服用安定催眠,次晨感到頭昏、困倦、嗜睡、精神萎靡就屬后遺效應。
1.3.5 繼發反應:是指藥物發揮治療作用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如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氨芐青霉素后,體內敏感菌被抑制或殺滅,不敏感菌迅速生長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稱為二重感染,就屬于繼發反應,因此應避免久用廣譜抗菌藥。
1.3.6 藥物依賴性:分精神依賴性和軀體依賴性。精神依賴性又稱為心理依賴性或習慣性,是指連續用藥,突然停藥,病人會產生繼續用藥的強烈欲望或主觀上感到不適,并產生強迫性用藥行為,以獲得滿足或避免不適。易產生精神依賴性的藥被稱為“精神藥品”,如催眠藥;軀體依賴性又稱生理依賴性或成癮性,是指反復用藥后,一旦停藥就會出現戒斷癥狀,表現為煩躁不安、流淚、出汗、疼痛、惡心、嘔吐、驚厥等,甚至危及生命。易產生身體依賴性的藥物被稱為“麻醉藥品”,如嗎啡、哌替啶。易產生依賴性的藥物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醫務工作者要嚴格按照《毒麻藥品的管理條例》給患者應用,不得隨便濫用。
1.3.7 耐受性:是指反復多次用藥,尤其是濫用藥后,機體(主要指患者)對藥物不敏感,必須使用較大劑量的藥物才起治療作用。如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治療,長期用藥后療效不如之前通常就是產生了耐受性。
1.3.8 耐藥性:是指病原體、寄生蟲、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降低。如用青霉素治療肺炎球菌性肺炎,初期療效好,后期療效不明顯或無療效就說明產生了耐藥性。
2 防止藥源性疾病
藥物的不良反應很多,但大多數藥物在治療量時的不良反應輕,對人體影響不大,無需停藥。但用藥不當使得藥物的不良反應發展成為疾病時就屬藥源性疾病,其性質發生了變化,后果嚴重,下面列舉一些藥源性疾病的防止措施供大家借鑒、參考:①用藥前了解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禁忌癥,②用藥前詢問有無過敏史,有的藥如青霉素、普魯卡因還需做皮試,不過敏者才可應用,③用藥劑量不宜過大,最好在常用量范圍內使用藥物,④療程不宜過長,⑤用藥濃度不能過高,⑥用藥速度不能過快,⑦具有相同毒性的藥物不能聯用,如有耳毒性的呋塞米、阿米卡星就不能聯用,⑧用藥過程中注意有無不良反應出現,正確判斷其輕重,重者即刻停藥并采取相應措施處理,⑨年老體弱、嬰幼兒及孕婦慎用或禁用相應藥物,⑩因病情需要,用藥時間長的患者應定期檢查易受損害的組織器官,有異常者及時停藥并作相應處理。只要醫務工作者充分掌握藥物知識,重視其不良反應,合理用藥,患者也不自行濫用藥,就能減少或避免藥源性疾病的發生,達到用藥治病而又不致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紅霞.藥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4-8.
[2] 王開貞.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41-354.
[3] 楊寶峰.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1-463.
[4] 楊紅霞.藥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29-283.
[5] 姚宏.藥物應用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172.
[6] 譚安雄.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9-285.
[7] 吳基良藥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