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琪 楊純祥 劉松 孫瑞瓊
摘 要:為了調動偏遠山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國家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國近些年來一直不斷地致力于精準脫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實踐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對我國精準脫貧工作整體質量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為此,文章以精準扶貧為研究對象,立足于偏遠山區農村地區的貧困現狀,通過對偏遠山區農村精準脫貧工作存在各類問題的分析,逐步探究了偏遠山區農村精準脫貧工作實施策略。以此來幫助偏遠山區農村貧困現狀可以得到盡快的解決,推動社會的共同進步。
關鍵詞:偏遠山區;農村;精準脫貧;經濟發展
我國的扶貧工作始于改革開放初期,經過40年的努力,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下降到2018年的1660萬。近期,我省又將有21個縣退出貧困。本文以河北省曲陽縣范家莊鄉上下跑村的扶貧、脫貧過程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偏遠山區扶貧工作中的問題和經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準扶貧提供理論思考。
一、偏遠山區農村精準脫貧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執行性強的政策
目前,各級政府、部門都制定了農村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但由于制定政策的多個部門在執行時各自為政,缺乏溝通與協作,影響了扶貧合力。另外,政策的針對性不足,例如,適合平原地區的政策在山區就不適用。
(二)精準脫貧信息變動頻繁
國家建立了精準脫貧相關的信息系統,版塊數量逐年增多,除了農村貧困戶需要記錄的一般數據之外,還需要統計新增貧困戶、救濟資金到賬情況等。但由于農民的家庭組成復雜化,收入來源多樣化,且缺乏統一的核查標準,相關信息指標經常變動。對于信息系統中,每一項指標的解釋,有可能會發生一定的改變,而變動前后的數據很難對應,給信息的記錄、保存和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三)貧困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較低,思想落后閉塞,自身發展動力不足
進行貧困戶的識別時,相應的標準和方法,都是由政府部門制定的,而農戶基本都處于被識別的地位,且大多數的農戶知識文化水平不高,對于相關政策不是很了解,對于識別過程中應當做什么基本都不知情,缺乏參與的積極性。而在脫貧的過程中,農戶對于被脫貧也沒有什么概念,缺乏相應的感知度。甚至有些農戶為了得到政府的資助,認為被救助是理所應當的,利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扶貧資助,一味的索取失去了奮斗的動力。
(四)產業發展脫離市場需求
首先,對于市場的評估體系不夠健全。由于偏遠山區農村地區人才稀少,難以成立高素質的市場評估團隊,因此對于市場的評估缺乏科學性,導致產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風險。其次,政績效應不利于產業的發展。當地政府為了收獲更好的政績,會大力鼓勵發展產業,以此來獲取政策補貼,但卻將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推給了生產者。最后,產業發展現狀有待改善。由于偏遠山區農村交通條件差、通訊不便等原因,導致了產業的發展無法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速度,發展現狀并不樂觀。
(五)基礎設施成本壓力大
偏遠山區的基礎設施一般都比較落后,尤其是在道路交通、通訊設施、電力設施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雖然近些年來,政府在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地投入成本,但依舊顯得杯水車薪。并且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方面的分配、管理和使用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導致了偏遠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依舊未能達到理想中的效果。
二、偏遠山區農村精準脫貧的對策
(一)調動農戶積極配合的主動性,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首先,要轉變精準扶貧的觀念,把需要扶持的貧困戶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主體,充分調動貧困戶的主動性。通過一些合理的手段,讓貧困戶感受到自己在精準脫貧工作中的價值,使其愿意積極地參與到各項事務當中,不斷地提升自己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從而能夠有效地配合。其次,要精準識別脫貧的主體,制定合理的脫貧計劃。所謂的精準脫貧,最重要的就是要強調其精準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對貧困戶進行精確的識別,為貧困戶建立一套完整、真實、具有時效性的檔案,并且針對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可行的脫貧方案,真正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讓貧困戶能夠感受到,政府的確是在幫助他們做實事,解決經濟上的實際問題,使其滿懷希望積極配合政府的工作,從而切實改善其貧困的現狀。如果只是一味地投入資金進行救助,是無法徹底解決貧困問題的,更重要的是,讓貧困農民掌握經濟發展的方法。因此,可以通過對農民進行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培訓,使其意識到提高自身能力,自主投入到發展經濟工作中去,才是徹底解決貧困現狀的主要途徑。最后,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提升其綜合素質,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二)政府制定可靠的政策保障
其一,政府可以加深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力度。政府可以確立要為偏遠山區所投入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并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嚴格的考察,之后再面向社會企業進行招投標,項目的具體實施則是交與社會企業來完成,政府、社會大眾對其進行監督,保證其正常的開展。其二,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促進精準脫貧的實現。這種方法主要是由政府出資,聘請第三方來提供相應的服務。而能夠承擔這項服務的組織,必須是較為完善而且具備豐富的服務經驗的企業,并且其服務必須是針對偏遠山區貧困農民的。購買服務不僅可以解決貧困山區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為貧困農民提供就業的機會。其三,政府采取資產收益扶貧的方式。這一政策主要是為了給那些喪失了主要勞動力的農村貧困戶提供的扶貧保障,由于這些貧困戶無法自己獲取足夠的收入,就需要政府為他們提供更為可靠的保障。其四,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電商扶貧。電商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偏遠山區產品銷售困難價格低的問題,政府應當積極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更多電商加入到精準扶貧的行列,以先進的經濟形式,帶動偏遠山區的經濟發展,達到消費扶貧的目的。
(三)投入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經費
為了解決偏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首先就需要上級政府增加這一方面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的建設每一項都是耗費資金量很大的項目,如果沒有政府足夠的資金投入,就很難開展下去。但基礎設施建設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必須通過投入資金,來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其次,要對政府撥款進行合理的分配。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但政府撥款的額度是有限的,為了能夠用這些資金,更好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就必須進行合理的規劃,使其利用率更高。最后,則是要加強對政府所投入資金的監管力度。一是要通過法制觀念教育,提高基層干部的法律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避免出現貪污腐敗的行為。二是在資金使用的過程中加強監管,一旦發現使用不合理,就要立即糾正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三是加大追責的力度,如果出現非法挪用資金的情況,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嚴厲的打擊,杜絕類似現象的發生。
(四)施行科學化的精準脫貧管理
一是要大力推動市場機制在精準脫貧中的應用,通過市場的再分配作用,實現結構的優化,使資金效應更為充分地發揮出來,讓市場規律帶動偏遠山區經濟的發展。二是權責要匹配。在精準脫貧中,掌握一定的權利,就必須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實現權責匹配,才能刺激各級政府干部積極地開展精準脫貧工作,杜絕只享受權利而不干實事的現象。
三、結語
總之,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對于偏遠山區的貧困現狀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也看到了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對于偏遠山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意義。在對當前階段偏遠山區農村精準脫貧工作實施總體情況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看到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工作問題,認識到了當前針對偏遠山區而開展的精準扶貧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作為幫扶工作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為目標,要勇于扛起自己身上的重任,結合偏遠山區農村貧困現狀、問題、特點,以國家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為引導,通過不斷的“回頭看”來對自身的工作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以此來憑借精準的脫貧計劃、到位的實踐工作、全面的考量來幫助貧困山區農村人口真正的走出貧困的困擾,過上物質、精神雙豐富的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 王艷霞.“三變”培育“新農人”——山區農村精準扶貧開發新模式[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6):200+208.
[2] 王紹文,張高峰.貧困山區精準扶貧的實踐與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8(09):110-112.
[3] 師春苗.從“區域瞄準扶貧”到“精準扶貧”——以廣東扶貧開發為例[J].紅廣角,2017(Z6):38-45.
[4] 胡麗,岳敬芹.發展生態農業 實現精準扶貧——以云南山區精準扶貧工作現狀為例[J].吉林農業,2017(13):43-44.
基金項目:本文為保定市社科規劃課題,名稱:偏遠山區農村精準脫貧深入探索與研究--以曲陽縣范家莊鄉上下跑村為例(2018198)。
作者簡介:薛玉琪(1973- ),男,副教授;楊純祥(1966- ),男,高級工程師; 劉松(1984- ),男,助教;孫瑞瓊(1990- ),男,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