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倪聰
摘 要: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專業特點、教育背景、群體因素與個體素質的差異,顯現出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特點。文章以藝術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為研究對象,分析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指出傳統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存在的局限性,探索工作坊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藝術院校;工作坊模式;心理健康課程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教育部在2011年下發《普通高等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對在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據了解,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經相當普遍,這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藝術院校大學生是我國高等院校學生群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院校的學生有其獨特的心理特點,如果有效地在藝術院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成為值得關注和探索的問題。
一、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所謂藝術院校就是專注于音樂、美術、舞蹈、表演等藝術門類教育的院校,與普通生相比,藝術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武漢傳媒學院為例,該校的專業涉及新聞傳播、影視攝影、戲劇影視導演、音樂表演等,以學習藝術知識和技巧為主,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想象力。所以藝術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個性化,忽略集體性
藝術院校大學生在藝術氛圍的熏陶下,情緒體驗豐富,具有獨特的個性,對自由的追求更加強烈。他們比較關注時尚與流行,具有獨特的見解和思想,喜好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張揚。他們的學習模式和授課方式也相對特別,導致了藝術生強烈的個性化和獨立化,缺少對他人意見的重視,從而很難融入集體。
(二)過于感性,缺少理性分析能力
藝術類專業的學習一般要求學生情感豐富,在舞臺表演或創作中有爆發力。這使他們感性認知明顯,看問題做事情富于幻想且思維跳躍性大,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缺乏理性分析和認知,憑個人直覺和主觀感受去判斷。
(三)個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產生矛盾
藝術院校學生在藝術學習和創作中有著堅強的意志力,但在文化課學習及生活上則自制力較差。同時,他們一般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大部分精力用在專業練習上,其他事情則由父母包辦,在處理具體生活事件中缺乏人際交往經驗,在個性化心理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各種矛盾的情緒和心理。
二、傳統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存在的局限性
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普通高等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文件精神,全國各大高校基本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由于重視程度、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原因,當今大多數高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課程定位不清晰
目前,全國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重點都停留在預防、干預階段,而忽視心理健康課程最重要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和心理潛能的開發。只停留在預防、干預階段的心理健康課程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壓力,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但當這些學生離開校園、走向社會,他們面臨的社會壓力將更大,沒有強大的心理免疫力,他們如何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
(二)課程體系不科學
心理健康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和其他知識性學科一樣,應當具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內容存在著教學內容跨度較大、各個課程銜接不夠緊密的問題,不能構建有梯度的學習體系,很多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找不到學習的線索。
(三)教學形式呆板傳統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不同于傳統教學課程,填鴨式教學不但不能起到聊勝于無的作用,還有可能引起學生的排斥心理,過猶不及。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應當注重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直接的互動,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形式應當以營造輕松的氛圍為重點,以傾聽學生心理為目標。
三、工作坊教學模式在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
“工作坊”英文稱為workshop,最早出現在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之中。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教育和心理學家勞倫斯·哈普林將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計劃之中,成為可以提供各種不同立場、族群的人們思考、探討、相互交流的一種交流方式。工作坊的核心價值便是為身處其中的人們營造一種便于交流、傾聽彼此聲音的氛圍。
工作坊教學所具有的主體性、趣味性、情感性、親歷性等優勢特點,更符合藝術院校學生心理特點,更容易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并巧妙的將心理健康知識融入到具有教育針對性的游戲和活動中,便于學生接受和掌握。其次,工作坊教學給學生提供了相互學習和交流分享的平臺,真正地以學生為主體,同時也較好的滿足了大學生向同輩學習的心理需求,加速自身成長和領悟;最后,工作坊式教學所營造的積極溫暖、自由與受保護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自我開放,釋放內心壓力和不快,并及時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從而有效的緩解并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轉換角色,增強學生自主性
采用工作坊模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學生將被分成不同的小組,以某個話題作為課堂主題進行小組討論,并將結果呈現給老師。老師在課程中應當轉變自己角色,敢當綠葉,同時引導學生去主導課堂,帶動課堂節奏,甚至可以和老師辯論,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傾聽學生的內心世界。老師要放下架子,融入學生群體中,為學生答疑解惑。只有這樣,工作坊教學模式才能發揮它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
(二)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檢驗真理
工作坊教學模式下的心靈健康課程環境更加寬松,這就給了老師和學生巨大的發揮空間。課程內容可以增加一些便于學生體驗的心理實踐活動。比如,臨近期末考試時,老師可以教授學生一些舒緩情緒,緩解緊張的方法,讓學生課后進行實踐,并讓學生及時反饋實踐結果。對于那些實踐后認為方法有用的學生,應當繼續引導他們進行深層次的心理健康學習,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那些認為方法沒有任何作用的學生,老師應當借助工作坊教學模式提供的寬松課堂環境,對其進行單獨指導,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