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劉曉波 高慶 竇維飛 張海靜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而出現的一類特殊群體。這類群體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公共服務不均等的階段性問題。近幾年,國內學者圍繞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相關問題帶來了裨益。但是,通過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發現,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較少。所以,文章一方面將探析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問題,另一方面結合我國目前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探析這一戰略的實施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提供的有利條件。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紛紛走出家鄉,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務工、創業。由于工作的不穩定性和受收入、居住、精力、教育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一些父母選擇將自己的未成年子女留在家鄉交由其他人監護照料,導致我國農村出現大量的留守兒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道德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把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道德準則從小內化成孩子自身的道德意識,并引導孩子在社會生活中外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因常期不在身邊,開展家庭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現狀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與此同時,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再次強調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創造了哪些有利條件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
一、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整體現狀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文件指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公共服務不均等的階段性問題。2018年10月30日,國家民政部發言人在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談到,截止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與2016年首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數據902萬人相比,農村留守兒童總量下降了22.7%。有關具體情況如表1至表4所示:
根據表1數據顯示,從地區分布來看,四川省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規模最大,約為76.5萬,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量的11%,其次為安徽和湖南,分別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量的10.6%和10.1%。以上7省農村留守兒童總量為484.4萬,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量的69.5%。筆者認為,這些省份一方面人口較多,其中還有很多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另一方面屬于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所以導致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創業,從而出現較多的農村留守兒童。
根據表2數據顯示,從主要監護人來看,我國96%的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監護,有4%的農村留守兒童是由其他親友監護;從性別比例來看,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中男孩留守兒童比女孩留守兒童人數要多。
根據表3數據顯示,從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狀況來看,我國99.4%的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但仍有4.2萬人左右的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身體殘疾或患病的情況;從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貧困狀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中納入國家低保的有8萬余人,建檔立卡家庭有20余萬,納入國家特困人員供養的有5000余人。
根據表4數據顯示,從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年齡結構來看,我國0-5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占總數的21.7%,6-13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占總數的67.4%,14-16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占總數的10.9%,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占總數的89.1%;從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入學情況來看,0-5周歲入學前農村留守兒童占總數的25.5%,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占總數的71.4%,高中及中職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占總數的3.1%。
綜上所述,近兩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整體數量出現了下降的趨勢,相比2016年的902萬,2018年減少了205萬。與此同時,從農村留守兒童地區分布、主要監護人、年齡結構、入學情況等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區,以祖父母或外祖母隔代監護為主,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所占的比重較大,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最多。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當下我國社會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關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和權益保護,已經引起了國家、公益組織以及廣大學者的普遍關注。如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其中強調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關系到未成年人成長,關系到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自2015年起,“上學路上”公益組織,開展《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項目,讓人們首次系統地認識到留守兒童群體的心靈狀況。國內學者也開展了大量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相關研究工作,諸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性別勞動分化、受教育狀況、親子關系、社會融入、權益保障等問題的研究。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持續關注無疑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相關問題的解決帶來裨益。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現狀及成因
家庭是孩子良好道德養成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良好道德養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道德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個體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從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整體狀況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務工、創業,我國農村留守兒童96%左右都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監護,親生父母在孩子家庭道德教育中言傳身教的作用被弱化,甚至出現了缺失的情況,結合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現狀及成因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家長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重視度不高
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創業,更主要的目的是為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希望能夠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富裕的家庭環境。他們平時利用電話、微信、QQ等方式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更多的也只是關注孩子身體有沒有生病、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學習有沒有進步,而對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煩惱、交友和思想道德等問題關注較少。甚至有些父母狹隘地認為孩子的道德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系。此外,有許多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在日常生活中過于溺愛孩子,即便是孩子做錯了事情,也不會過多地去教育和責備孩子,他們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上,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導致有許多孩子出現了蠻橫、固執、自私、懶惰等問題。
(二)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監護人家庭道德教育能力不足
從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人來看,多數為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相對而言,由于主客觀條件影響,他們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還有很多未接受過學校教育,沒有形成系統的社會道德觀念、道德規范、道德準則,也無法將其運用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當中。所以,當孩子出現了違反道德的行為后,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很難有效地對孩子的思想認知、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未形成系統的社會支持網絡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但目前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還未形成系統的社會支持網絡。面對留守兒童家庭內部出現的家庭道德教育重視度不高、家庭道德教育能力不足的問題,作為學校,首先要在孩子的道德素養、思想品德教育上肩負起應有的責任,發揮其教育主陣地作用。當地政府也應該定期派專人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進行走訪,一方面要及時了解和關注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狀況和心理狀況,另一方面也要向留守兒童主要監護人宣傳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此外,還需要社會上有更多的公益人士和公益組織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和心靈健康的隊伍中來,通過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活動來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鄉村振興”戰略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必將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帶來許多積極因素,特別是為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提供有利條件。
(一)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提供了前提條件。
由于我國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原因,導致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為了獲得更好地發展機會,紛紛來到大城市進行創業、就業,導致出現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所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關鍵點在于讓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留得住,實現就近就業。“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這意味著國家將引導各方面的資源從城市流向農村,農村的產業將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創造了機會和條件。廣大鄉村,要僅僅抓住“鄉村振興”戰略所提供的機遇,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特別是要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現代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新型服務業,為廣大農村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當廣大農村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后,農村留守兒童也就不再留守,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了文化環境。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思想都會毫無例外地受到一定文化的深刻影響,任何道德教育活動也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進行的,因而文化環境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提升有著廣泛的影響。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指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建設,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這些鄉村文化振興舉措無疑會對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
(三)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挖掘鄉村思想道德資源,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了豐富素材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群眾思想政治工作,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的觀念,弘揚中華孝道,強化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社會風尚。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人民調解員等活動。深入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跡,對這些道德資源的充分挖掘,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了豐富素材。
(四)村級各類組織和黨員干部作用的發揮,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
除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本身之外,村級各類組織和黨員干部也應該積極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發揮作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村級各類組織要按職履責、有人辦事。村民委員會要履行好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功能,發揮農村社會組織在服務農民、樹立新風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黨員干部要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認真履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具體而言,村級各類組織主要負責人和黨員干部要做到定期到農村留守兒童家中進行走訪,及時了解和關注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狀況和心理狀況,為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監護人開展相關培訓服務,讓他們認識到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對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性。
伴隨著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心和關注,并結合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逐漸得到了有效改善,留守兒童不再留守的目標最終也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Z].2016-02-14.
[3]國務院新聞辦公廳網.民政部2018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DB\OL]. (2018-10-30) .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mzb/Document/1640510/1640510.htm.
[4] 王晶,賈躍琴.家庭道德教育初養的幾個問題[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4(08).
[5]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7).
[6]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Z].2018-02-05.
基金項目:文章系“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研究中心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CQSN2018YB28。
作者簡介:陳陽(1988- ),男,陜西安康人,助教,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