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華
從“漢風專刊”設立,到發表在此專刊上的評論文章結集出版為《文化與全球化》,我都始終在表達一個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基本看法:文化“走出去”,文學當先行。
這個看法并非一個“文學愛好者”的主觀臆斷——熱愛文學,就認為文學之一切都是優秀的,優先的;也不是對一些文學現象的簡單總結——比如莫言一獲獎,世界各國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國。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基本看法或基本判斷,除了有一定的現實依據之外——以往登載在本欄目上的評論多有列舉,也還是有其一定學理基礎的,而這個學理上的基礎或邏輯,又是由文學的基本特征所決定的。
所謂文學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在同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大類別中,文學區別以其他學科如哲學、倫理學、宗教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的基本特征。總體說來,文學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征,有些文學類別還具有明顯的虛構性特征,這些也構成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學的審美特性。在文學對外傳播和“走出去”過程中,形象性帶來的生動性可以避免刻板教條的“說教”,便于人與人之間的良好溝通;典型性即代表性,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實現“以一斑而窺全豹”的功能,便于異域讀者通過文學作品了解中國文化的整體狀況;情感性,還是那句話: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文學的情感性顯然是實現“心相通”功能的最重要、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友好交往的前提和根本,一定是建立在情感聯系基礎之上的。與此同時,虛構需要卓越的想象力,劉慈欣的科幻作品就表現出這樣的想象力,當然,其它學科也需要人的想象力,但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卓越的想象力特征,常常成為可以促進其它學科增長和發展的巨大動力。
實際上,“中國文化‘走出去”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運用文學語言的形象表述,而“講好中國故事”,則更表明了文學在“走出去”過程中的獨特功能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