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陌塵
那年暑假帶著兒子弋舟去美東旅游,好友玲住在波士頓,家離哈佛不遠,我們就順便在哈佛校園呆了一天。我們坐在哈佛銅像前的草坪上歇腳,先后過來幾撥中國團,大家都忙著拍照、擠到銅像前摸腳,然后趕下一個景點。據說摸了銅像的左腳孩子就能上哈佛,所以銅像的左腳被摸得锃亮。這景象很像如今牽著孩子趕各種考試的家長們,辛苦地守在各種補習班、蹲坑班、考場外面,貼錢、貼力地拖著自己的孩子往前擠,希望幫他擠進名校、尤其是歐美名校。
恢復高考以后,全社會意識到知識的重要,上北大、清華成為許多家庭的理想,當時這個理想自然地和百廢待興的國家的發展連在一起。記得八十年代剛上中學的我和姐姐去看電影《青春萬歲》,我們找來王蒙的小說,在家里大聲朗讀“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蔽覀兒狼闈M懷、信心滿滿,唱著“八十年代的新一輩”讀書、考大學。
一想到大學生活我不禁轉用抒情的筆調,這段生活也是我的人生中到目前為止最鮮亮的片段。88年一進大學,圖書館、大學老師、社會就為我打開了一個個讓思想不斷經受震蕩、熔煉、洗滌的新世界,我的身體雖然在擁擠的宿舍、肅穆的校園,可心靈真的總在天上飛。大一那年我們集體走在大街上,我相信我的同學心里也都唱著:“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蔽覀冇昧硗庖环N特別的熱情表達對祖國、對民族的關愛,這種大愛在今天的孩子身上很少能看到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中華民族文化中從來不曾間斷過的大愛精神在許多人身上變成一種虛假的唱高調。在網上看到蕭愚的文章《哈佛女孩劉亦婷進入哈佛的真相》,文中對推薦人拉瑞賞識劉亦婷的原因分析是有道理的。美國學者欣賞學生的“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大多時候并不是考察你對專業知識掌握多少,美國人以為這些知識誰都可以學,他考察你對事物不同凡響的觀察力和見解。
蕭文分析劉亦婷能夠打動拉瑞靠的是現在很多中國孩子都已學會的唱高調。中國孩子在公開場合小大人一樣的表演對中國人自己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了。劉亦婷在美國做的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出語驚人:“我不準備到美國上大學。因為我認為一個人應該先學好自己國家的文化,然后再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我計劃將來搞經濟工作。不過,我想做經濟工作并不是因為自己想掙很多錢,而是因為我的祖國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比如說,在貧困地區還有很多孩子因為沒有錢而不能上學,我希望自己將來有能力幫助他們?!崩鹣壬鷮⒌木时硌荽舐暁g呼著:“太棒了!太棒了!我為我的選擇感到驕傲!”?(《哈佛女孩劉亦婷》)確實,表面看來,這個中國青年很了不起,在美國孩子“還是只知道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年齡”,這個中國青年“已經在思考自己國家的問題,思考自己對人類的責任……?”事實卻是當年她既沒有拒絕上哈佛,還利用上哈佛的經歷讓自己火了一把;十多年后她也沒有選擇回國幫助窮人,而是網上貼著她和美國人結婚的照片。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自由,可嘴里宣揚著一種生活,做的又是另一套,這不能不令人懷疑她當初言語的誠信度了。
我也聽說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為了讓女兒上北大,先制造事端讓女兒出名,繼而被北大當作有思想的“杰出青年”破格錄取的故事。為了能夠招收到有創造性思維的孩子,不管美國還是中國,高校招生中都有一些靈活的制度,可一些家長卻利用這些制度把孩子特殊進大學。
這些年盡管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官員貪污腐敗嚴重,可普通家庭仍對社會抱有希望,因為高考制度是公平的。中國父母愛孩子,只要孩子能有好的前途,自己吃糠腌菜也愿意。劉亦婷這類孩子在社會的走紅,很大程度上因為中國孩子學習太苦,考北大、清華對資質平常的孩子來說比登天還難??擅襟w對劉亦婷的包裝、宣傳,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而且這個效應對中國未來社會的發展會產生致命性的打擊,就是媒體引誘大眾相信洋名校比本土名校的教育好,洋名校畢業以后更有前途。《哈佛女孩劉亦婷》開始改變了許多家長對孩子前途的設計方向,去哈佛,去美國名校幾乎成為這些年中國家庭教育的主潮。
中國父母為了幫孩子實現哈佛夢,付出的代價是老美難以想象的。北京現在國際學校越辦越多,價錢也越來越高,可還是生意興隆。早些年一所雙語學校一年學費萬把塊錢,現在一般都得十萬塊。在美國旅游,到處可以看到中國孩子。在洛杉磯,接待我們的大姐說許多華人都在辦家庭旅館,幫助照顧這些小留學生。玲說高學歷、金飯碗是所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捧上的。為了讓孩子上到好的學校,他們特意在波士頓最貴的學區買房。和玲交往的一對北京的夫婦,為了孩子長期分居,母親在美國照顧孩子,父親在國內掙錢支付高昂的學費。
我沒有作調查,中國人每年通過各種方式輸送到美國的教育費用是多少。再加上這些家庭付給國內私立學校的費用,數目一定大得驚人。早幾年是官員把國庫里的錢偷出來送自己的孩子去美國,現在全中國人恨不能把舉家族的財富都拿出來送孩子去美國。在山西大同旅行的時候,大同工人對我說大同的煤老板把地底下都挖空了,空氣也污染了,掙了錢都跑到北京住去了;現在我們過分消耗國內資源、破壞自己的環境,把禍害國家的錢都扔到了美國。煤老板把家搬到北京,還是把錢放在國內消費;而中國人通過教育把錢撒到了美國,把一個正在飽受過分掠奪的國土留給一群心理不平衡的同胞。我們這幾代人對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都做了些什么?我們毀了子孫后代的家園,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別人的國家,這樣做是基于什么心理?那些躲在別人家里的孩子就能幸福了嗎?
這些年社會向商業化轉型讓我們社會失去了許多良性發展的機制,其中受到最大沖擊的就是教育。我們現在的教育理念和社會整體氛圍一樣,很功利,目的性很強。我不是教育學家,只能從一個普通媽媽的角度說說這個問題。
在美國遇到一個江蘇老鄉,他在國內也是一所大學的教授,如今老伴去世了,兩個孩子都在美國,他有了綠卡,一半時間回老家,一半時間在美國。他跟我總結孩子出去是“三不”,上不利于國,下不利于家,對自己的發展也不見得有多好。他問弋舟的理想,弋舟說上哈佛。老教授說我們都把孩子送到了美國,家里就空了。中國現在空巢家庭太多了,父母老了,孩子卻在為美國作貢獻,這對國家、家庭來說都是一種悲哀。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讓他們忽略了孩子應該承擔的社會、家庭責任。我聽許多父母說過類似的話,“將來我們不用你管,只要你自己過好就行了?!睂W校也只鼓勵孩子好好學習,而品德的培養、人格的塑造全是些假大空的教條。孩子讀了中學以后,一些家庭都意識不到這孩子是個中國人,只關心他學英語,準備將來參加SAT、TOFEL考試。我就聽一個家長說還教孩子愛什么國,何苦給孩子添那么大的負擔?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教育首先應該圖謀國家、民族未來的發展。高端人才的大規模移民必將帶來未來國家科技水平落后、民眾整體素質降低、勞動力匱乏等一系列問題。八十年代看《北京人在紐約》《上海人在東京》,我們為國家人才流失擔憂的時候,那時留學還是少數精英的事。現在全國人民有點能耐就要把孩子送出國,美其名曰培養世界公民,實則在蛀空我們國家未來建設的人才大廈。
從孩子個人的發展來說,一個孩子如果為去哈佛而讀書、為得到一個美國名校的學位而讀書,這樣的書呆子在美國社會并不受歡迎。為了培養孩子們的社會責任,美國家庭和學校都要求孩子們參加各種社會實踐。走在美國大街上,??吹胶⒆觽冋驹诼愤呝u東西、募集捐款。美國大學生中存在著看不出的等級,最上層的一定是奧巴馬那樣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只會讀書的孩子會受到同學的歧視。早些年出去的留學生現在很多回來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在美國呆下去很難,一是美國社會本來就瞧不起黃色人,黃人就業機會少;二是中國人在競爭中能力往往是單向度的,缺乏主動拓展發展空間的能力。
在父母過分干預孩子對未來選擇的成長模式中,孩子們拼搏人生的能力退化了。我曾聽一個同事說,她女兒學習完了以后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這個孩子一直都被我們當作智力超常的孩子,只要參加比賽就拿第一的那種。得第一是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可生活要比得第一廣闊得多。父母成為孩子飛翔的翅膀,結果是孩子根本就長不出翅膀。或許有的父母把孩子們的幸福放在了未來,以為上了名校、成了社會成功人士就幸福了。可是一個長期內心冰冷的孩子、一個精神全靠人扶持的孩子,長大了還有能力尋找幸福嗎?
庫爾特·馮內古特作品《重入樊籠》中提到了一群關在監獄里的哈佛學生,說在社會生活中,哈佛不代表什么。在美國文憑就是一張紙,職場中老板需要的是你的才干。所以比爾·蓋茨選擇從哈佛退學。奧巴馬政府搞的教育改革,要求教育和社會需要掛鉤,鼓勵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掌握一項謀生技能。對在美國學習的中國孩子來說,未來就業空間的窄小逼著他們去做美國人做不了或不愿做的事情,他們只能去挑戰技術最前沿或者徹底淪落到社會最底層。許多在美國謀生的華人都知道,這些年如果不是中國的經濟發展了,他們通過開旅館、搞旅游、教漢語等工作掙點中國的錢,在美國的生活真令人擔憂。中國的父母如果愛自己的孩子,就不要讓孩子在外面成為別人的二等甚至下等公民。如果大家都覺得美國是樂土,那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們就有責任把中國也建設成這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