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帆
摘? 要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對象,遵循效率至上的根本原則,把職工當做是“會說話的機器”。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人本原理以“社會人”為對象,遵循以人為本的根本價值取向,把職工看做是社會發展的主體。雖然兩種理論存在根本的價值差異,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逐漸將無情的剝削轉移到沒有知覺的智能設備上,釋放出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至此,科學管理和人本原理之間的戰爭短期休戰,謀劃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關鍵詞 科學管理;人本原理;價值差異;和諧共處
一、科學管理和人本原理的內涵比較
(一)科學管理的內涵
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人是美國的佛雷德克里.泰羅。泰羅22歲到米德維爾鋼鐵公司當學徒,在技術水平、管理能力上得到過長時間打磨,后來被資本家提拔為工頭、中層管理人員和總工程師。他認為,單憑簡單的個人經驗就行大規模管理往往使得勞動效率的提高受到約束,必須利用科學的管理手段代替舊有的經驗管理才能打破效率瓶頸。基于該核心思想,他將生產活動過程中涉及的各個動作進行切分,通過大量的實踐檢驗,定格每個動作的標準姿勢,再將細分出來的各個部分流程化,結合成有機成體。進而,他將該思想歸納為以下主要觀點:
1.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獲取最高的勞動效率
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泰羅創立科學管理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和根本落腳點,是整個科學管理的基礎。泰羅認為整個企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職工的勞動效率,這樣才能獲取更多利潤,快速搶占市場。
2.科學方法代替個人經驗
通過切身的實踐研究,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代替舊有的個人經驗是提高勞動效率的核心。泰羅將管理視作一門科學,在管理實踐中總結客觀規律,建立各項明確的規定、條例、準則使切分出來的各項勞動科學化、制度化,這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環節。
3.思想觀念的根本性變革
在實施科學管理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要求管理人員和工人雙方在精神上進行一場顛覆性的變革。通過重大的精神變革,能夠使管理人員和工廠工人將注意力聚焦到增加盈利數量上來,從而摒棄爭奪利潤分配的固有思想。
泰羅指出,在舊的管理中,所有計劃都是由管理人員制定,這些計劃或多或少都摻雜著個人經驗,這就大大降低了計劃的客觀規律性,實行新的管理規定后,就必須由管理部門依據實際情況,采用科學方法,制定出符合生產現場和長遠規劃的計劃。此外,管理者和勞動者必須正坐在工作中相互呼應、密切合作,以保證工作按照標準規范徹底執行。
泰羅制是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也是受到歷史條件和個人經驗的限制。在泰羅制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制度背后不符合人道主義的灰暗面,繼而將研究的重點逐步轉移到對人性的探索中。
(二)人本原理的內涵
世界上的一切進步和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創造,相應地,人的任何創造都是需要回歸到社會中造福人類。因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是人本原理的主要思想和根本出發點。“人和”的物質基礎是經濟利益的一致,真正“人和”的企業是將企業發展和個人追求緊密結合的命運共同體。所以,企業中的任何職工都是勞動者,不會因為頭銜或職位的高低而區別對待。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分工是因為個人能力、技術水平和勞動貢獻客觀存在的,正是由于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才使得企業各項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才使企業創造出適宜的產品,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企業里的每一個職工都是是“社會人”,而非只看重外在刺激物的“經濟人”。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觀點:
1.職工是企業的主體
勞動是企業經營的基本要素。管理科學的奠基人泰羅的全部理論和研究都是以發掘勞動者的潛能為根本目的。他仔細研究工人的操作手法,精心設計每一個流程制定出最高效的操作準則。他堅信,只要職工按照最優操作流程行事,必定帶來勞動效率最大化。但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學者通過對日本企業成功經驗的解讀,進一步發現職工正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從而確立了職工在企業中的主體地位,明確企業管理是對人的管理更是為人的管理,企業經營的目的不是單純的生產商品,而是要為企業員工乃至整個社會提供發展服務的。
2.職工參與是有效管理的關鍵
實現有效管理有兩條完全不同的途徑:
(1)高度集權,從嚴治理。依靠嚴格的管理和規定,重獎重罰,使得企業政令一致,減少主觀意識,實現較高的工作效率。
(2)適度分權,民主協商。依靠科學管理和職工參與,使個人權利與公司利益緊密結合,使企業職工樹立“主人公”意識,向著共同利益自我管理,共同進步。
兩條途徑的根本不同之處依然需要回歸到“經濟人”和“社會人”的不同假設。前者把企業職工視作管理的客體,需要被動接受企業的目標和追求,并努力保持一致;后者把企業職工視作管理的主體,激勵職工主動參與管理,并內化為自我追求。
3.現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
事實上,任何管理者都會在管理過程中影響下屬人性的發展。同時,管理者行為本身又是管理者人性的反映。只有管理者的人性達到比較完美的境界,才能使企業職工的人性得到完美的全面發展,而職工隊伍的狀況又是企業成敗的關鍵環節。在多元文化的時代,在多種組織形式劇烈變革的環境,實施每一項管理的措施、制度、規定時,不僅要看到實施取得的經濟效果,更要關注對人精神狀態的影響。一定要遵從人性、信仰、文化、愛好、習俗,才能真正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4.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服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顧客是企業存在的土壤,是企業利潤的來源。作為商品生產者,企業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企業自己或企業職工對商品的直接使用和消費,而是為了通過這些商品的銷售,補償生產過程中的消耗,滿足顧客的需求。企業秉持一切為人服務的理念,才能生產出顧客滿意,社會需要的有價值商品,才會不斷追求創新,不斷突破預期。
綜上所述,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觀點和主要內容。管理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類更美好的未來,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科學管理與人本原理的焦灼斗爭
(一)戰爭的表象
科學管理研究的范圍比較小,內容比較窄,側重于生產作業管理,對于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財務會計都未涉及,沒有解決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如何創新發展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將人視作“經濟人”,一定程度上遵從“X理論”對人性的假設,這無疑限制了泰勒的視野和高度。當一切行為的指導思想基于人性本壞時,就會認為絕大多數人都具有好逸惡勞、盡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僅用獎賞的辦法不足以戰勝其厭惡工作的傾向,必須進行強制、監督、指揮進行威脅,才能使他們付出足夠的努力去完成給定的工作目標,就會徹底抹殺人的創造性,使其成為只會工作的機器,成為資本主義擴張的傀儡和工具。
相反,人本原理將人視作“經濟人”,一定程度上遵從“Y理論”對人性的假設,要求人們在管理活動中堅持一切以人為核心,以人的權利為根本,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力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其實質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通過激勵調動和發揮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職工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共同目標。當一切行為的指導思路局域人性本善,就會認為絕大多數人對于工作的喜歡和憎惡決定于工作本身對他是一種滿足還是懲罰,在正常情況下都愿意相信人會自覺承擔責任,都熱衷于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性。
(二)戰爭的本質
不難看出,科學管理與人本原理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是對人性截然不同的站隊,挖掘思想層面上的矛盾,正是資本主義無情剝削與社會主義共同發展之間的斗爭。
資本主義是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剝削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資本家通過雇傭關系剝削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剝削的本質就是人類主體之間(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交往過程中的不等價交換。剝削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社會分工的深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以及社會分裂為階級是剝削產生的現實基礎。剝削的產生出自于不合理的分配,不僅指消費資料的分配,更為重要的是發展資料的分配。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把人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作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前進的主體,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和全面發展。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構成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
綜上所述,科學管理在資本主義擴張階段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原始財富的快速積累,但在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保證人性的全面發展將會成為永恒的主題。
三、科學管理與人本原理的和諧共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新技術將人們從繁雜的重復性事務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人類發展的深度思考。至此,科學管理的硬管理和人本原理的軟思想能夠短期休戰,嘗試開辟和諧共處的新道路。
(一)大數據,讓決策計劃更精確
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環境影響到企業信息收集方式、決策方案制定、方案選擇及評估等決策實施過程,進而對企業管理決策產生深刻影響。大數據下的決策環境更復雜,決策計劃時效性更強。通過對所獲得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消費者對于產品的使用情況、滿意度、產品銷售狀況、適用人群以及競爭對手的經營狀況等,從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對決策進行調整,避免了主觀情緒的干擾,使得決策更加客觀準確,規避了很多決策誤區和風險,充分結合了科學管理中的“科學方法”和人本原理中的“以人為本”,既保留了客觀規律,又能融合切實需求。
(二)新組織,讓企業運行更順暢
新型的組織結構日趨精簡,決策管理權利的下放使得企業職工獲得更多自我發展的機會,能夠充分創造個人價值。在集權到分權的轉變過程中,應該跟多聚焦兩者之間“度”的把握,應當遵循適度原則,在科學管理“科學內核”的基礎之上逐漸融入人本原理的“人文關懷”,使得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和諧共生,讓每一項硬規定都是源于全部員工的共同認知。
(三)新模式,讓領導活動更高效
精簡高效額組織模式勢必需要新的領導模式作為潤滑劑,協調各個方面的資源和情緒。新型領導人員將繁雜的日常事務交給先進的科學技術,抽出更多的精力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新時代下的領導新模式將科學管理中的維持職能交由發達的新技術,領導人則不斷挖掘下屬職工的聰明才智,以人為發展的核心動力,引導職工朝向共同目標努力,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
(四)新智能,讓控制手段更及時
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的分支,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但人工智能不等于人類智能,本質上只是機器。隨著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技術分發展,智能控制能夠更加及時準確的進行糾錯,運用最優的控制程序進行后續補救,這也就將科學管理中的規定人腦中抽離出來,而職工則投身到程序編寫和補充等創造性的活動中來。
四、總結
綜上所述,從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這四個管理職能來說,新興技術的發展無疑是科學管理和人本原理的粘合劑。當職工創造出能代替自己的“會說話的機器”,科學管理與人本原理實現了真正的融合。每個職工都擁有與本體極為相似的替身去完成日常瑣碎事務,本體則能解脫出來,去探索新奇的世界,創制造更多的財富。職工不再是為利益而甘愿被剝削的“經濟人”,而是會主動去創造自我價值的“社會人”,科學管理和人本原理互通有無,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科學管理原理對當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意義[J].左麗麗.學理論.2016(06)
[2]科學管理原理評析[J].洪麗帆.經營管理者.2013(14)
[3]《現代企業管理原理》對管理學原理的有效探索——黃津孚《現代企業管理原理》述評[J].張小紅.學術評論.2018(04)
[4]淺談人本原理在建筑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J].劉昭瑞.人力資源管理.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