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三位,是中國過去一百年里,醫學發展的代表性人物;他們的一生,也是中國現代醫學發展的縮影;他們三位,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醫生。他們就是張孝騫、林巧稚和曾憲九。
張孝騫和他的小本本
北京協和醫院張孝騫大夫,我國消化病學奠基人,他終生沒有留下鴻篇巨著,人們卻說,他為中國醫學寫下了一部“無形的巨著”。
20世紀60年代初,馬寅初的夫人得了“怪病”,一感冒就休克,別的醫院診斷為肝炎。來到協和醫院,張孝騫沒有輕易下結論,他記得自己看過這名患者,時間是30年前。當時,這名患者遭遇難產大出血,在協和醫院接受搶救,而自己正是參與那次搶救的醫生之一。
張孝騫推斷,馬夫人所患的不是肝炎,而是“席漢氏綜合征”。席漢氏綜合征,又稱希恩綜合征,是一種垂體功能低下的疾病,主要由于產后大出血,特別是伴有較長時間低血容量性休克,引起垂體前葉缺血性壞死,繼發垂體前葉多種激素分泌減退缺乏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疾病。
于是,張孝騫給馬夫人口服甲狀腺片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做替代治療,病情很快好轉。
這個故事的發生并不是偶然,張孝騫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小筆記本,每看一個病人,就記下他們的姓名、病例號碼、主要診斷和特殊病情,遇到疑難病例,他隨口就能指出某年某月某病房某病人與此類似。從醫六十年,他用上百本小本子記錄了患者的點點滴滴。據不完全統計,張孝騫為協和留下的記錄病案的筆記本竟有56本之多,總共有約1000個病歷。
“萬嬰之母”林巧稚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婦的求助信:“我是懷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沒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發黃夭折的。求您伸出熱情的手,千方百計地救救我這腹中的嬰兒!”
林巧稚根據信中所說的癥狀判斷,她的孩子患的是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病,是由母親與胎兒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免疫性溶血,在懷孕期或分娩時可有為數不等的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若彼此血型不合,母親體內缺乏胎兒紅細胞所具有的抗原,母親會產生相應的抗體。這種免疫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引起溶血。
新生兒溶血病,做出診斷并不難,但難的是,這種病當時全國都沒有治愈的先例,超出能力范圍。林巧稚遍查全世界最新的醫學期刊,搜尋有關治療新生兒溶血病的有關資料,最后決定用嬰兒臍帶換血的手術來挽救新生兒的生命。
她組織了各科專家,制訂了整套方案,并準備親自主持手術。換血開始,擠滿了醫護人員的手術室里鴉雀無聲,林巧稚先把聽診器在自己手心焐熱,再輕輕貼到嬰兒胸前,同時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輸血速度。終于,嬰兒的膚色由黃轉紅,她決定做第二次換血,3天后,第三次換血,孩子全身黃疸明顯消退。
就這樣,中國第一例新生兒溶血病手術成功了!
曾憲九寫給患者的信
曾憲九,北京協和醫院一級教授,我國現代基本外科、危重病醫學和腸外腸內營養學科的奠基人。
1984年,他曾給一位患者寫了這樣一封信:“張貴純同志,您在9月16日診視后已將近一個月,應該返院隨診,進行超聲、ERCP(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希望您不要延誤。”
患者張貴純因胰腺增大被懷疑是胰頭癌,自己都放棄了希望,就沒來復查。曾憲九比患者還著急,又給張貴純單位的領導寫信,請他一起催促。
張貴純并不知道,曾憲九寫信時,自己的生命只剩下7個月了。那時,年過古稀的曾憲九已是肺癌晚期,身體每況愈下,越來越瘦,從家走到醫院200米的距離,都要在路上歇幾歇。
即使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刻,曾憲九的心里還裝著患者,這就是大醫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