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峰
凡俗生活中,人到了一定年齡,大多熱衷于養生。養生亦為養身,保養身體,生發活力。自古至今,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各有各的養生之道,并且有很多得以流傳延伸。
養生包括養神、養氣、養形等。養,常常是一種節制,如少肉多菜,少衣多浴,少食多嚼,少車多步,少言多行,少欲多施,就是要求人們在生命進程中通理、知利、有節。
有人偏好養心。養心養的是內在的修為,通過不斷汲取文化學術,涵養心志,獲取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養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可以說,良好的習性、心境是多年涵養而成的。
平靜心神,清心寡欲,減少各種欲望,是養心的核心所在。如果雜念叢生、心神動蕩,就會心神外馳,大量消耗內能。靜心才能讓氣血按正常的規律運行,所謂心靈釋放,就是減少各種欲望,達到養精神、平心氣、補能量的目的。
有人愛種花養草。養花草,養的是一種內在感受,感受大自然的脈動,感受萬物的生發枯榮,感受植物本真的氣息。養花草不光能豐富業余生活,增添生活情趣;還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激發一個人對生活的情感,改變一個人的心性,讓人平心靜氣、心無惡念。
愛養花種草的人,一年四季都樂在其中,且不說花花草草能改善居住環境,它們的色、香、姿、韻還能帶給人無窮無盡的歡樂。
有人沉醉于養玩物,比如養石、養壺。
養石,是指將精心挑選的石頭經過長時間的養護,使其光潤沉穩,產生肌膚之美。養石之法,重在保持石頭的特質,同時賦予石頭以靈氣,甚至讓它變得具有人情味。養石的人,以石為友,經常像撫摸自己的孩子一樣撫摸石頭,手心與之交流,如此一來,人氣和汗液慢慢地積淀于石表,形成黝然有光的皮層,讓石頭凸顯古雅。正是因為有了凝重的包漿(皮層),才大大提高了石頭的賞玩價值。
養壺,是通過對壺的潤 澤養護,使壺身更加細膩、溫潤、柔和,情態如美玉。養壺需常常用心擦拭,泡茶時,以帶有所泡茶湯的棉質濕茶巾對壺體進行擦拭,促使茶壺胎質發生變化。
某人養了個紫砂蟾蜍,喝茶之前,先將蟾蜍以茶水潤之,據說如此這般以茶水沖養,長此以往,紫砂蟾蜍就有了靈性,會給主人家帶來好運。這種養,是沒有科學道理的癡迷,一不經心,就會讓人有了莫明其妙的依托心理,從而喪失做人的斗志。
養寵物,相當一部分的人是為著補償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感情缺憾,或借此擺脫負面心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養鳥、蟲、魚、獸,養出了一份愉悅、一份情趣,也養出了一份牽絆、一份掛念。如北京人喜歡養鳥,除了圖個樂兒,關鍵是“養鳥遛鳥,遛的是鳥,練的是人”。正因為這樣,養鳥才成為老北京長盛不衰的時尚。
生而為人,有所愛才會有所養。你養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給予你的是正確的生活導向,而不是一味的癡迷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