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虹玫
2017年,我國0到14歲兒童約2.6億,兒科醫生總數約為10萬人(比2012年減少約5000人)。平均每8小時,一個兒科醫生要接診60至80位患兒,甚至更多。兒科醫生缺口人數為20萬左右。
我有幾位從醫的朋友,都干兒科,或曾經執業于兒科。兒科女醫生C,常在午夜看診的間歇,向我發來表情包、圖片、段子什么的,只為解壓。另一位兒科男醫生,早在多年前便離開新生兒科,如今在醫院做行政管理。作為朋友,我能理解,他和太太都是醫生,正常的日子總得過,如果兩人都要看診,三班倒,家里倆娃誰照管呢?作為患者家屬,我又感覺到挺遺憾的,他那被閑置的高超醫術,有許多面錦旗可以作證。
兒科醫生有多忙呢?家有小兒者,體會具體直觀。孩子頭疼腦熱、腹瀉跑肚、跌倒摔傷,凡此種種,家長首先想到的——沖向醫院、沖向兒科。掛號排隊、急診排隊、看病問診排隊、交錢排隊,做檢查排隊……一邊是病病歪歪、鬧鬧嘰嘰的娃,一邊是排不盡的長隊。孩子難受,爹媽也不痛快。
這里不舒服嗎?嗯。那里呢?也嗯,如果醫生繼續問,娃兒一會全身都不舒服了。這是能聽懂話的幼兒。嬰兒呢?他們哇哇哇、嗚嗚嗚,扭動、掙扎、或嘹亮或嘶啞地哭鬧。要給他們看病,醫術達標以外,還得具備與兒童交流的高超能力,包括但不限于通過語言、動作乃至讀心。除了面對孩子,還得向家長附上解釋。當三五分鐘看完一個仍然不能疏解診室外的長隊時,再多的解釋也面臨著“解釋不清”的尷尬處境。索性,醫生也就不解釋了,如此一來,不解釋也是不對的,服務態度不能是這樣的,投訴投訴。因診療相關的投訴不少,因態度問題的投訴幾倍勝之。若無細膩入微的觀察力和皮實耐撕的粗大神經,如何能做好一個兒科醫生?
那么,兒科醫生為什么少?又為什么走?工作環境的苦和累,再加個人職業前景在某種程度上看不到未來。
近來,關于“996工作制”的討論喧囂不已,鮮見醫生群體發出聲音,我特別想知道,醫生們是怎樣計算自己的工作時長,996?886?796?兒科中,兒保和門診不用上夜班,相對輕松些。門診實行放號預約制,醫生月均看400至1000例不等。看病最多的是急診,醫生人均每月看1000到2000例不等,5~10分鐘看完一個。他們排班是這樣的:三到四個白班加三到四個上半夜班加兩個下半夜班,休息一天后,重復下一輪班。他們年收入如何呢?以深圳某區級中心醫院為例,主任醫師約四十萬,副主任醫師三十萬,主治醫師二十到三十萬,住院醫師十到十八萬。住院部的崗培醫生,月薪三千,年入多少,自己去算。
除了看不完的患兒,還有各種各樣的考核、培訓、學習再學習,將醫生們本已不多的時間占得滿滿當當。有人會說,醫生端著體制內的“鐵飯碗”,有著區別于打工階層的穩定保障。這話是不錯,可是等你走進兒科醫生們的日常,試著從他們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感受他們的困擾,體會他們的困境,你會發現,所謂的體制內,有時候是虛弱的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