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欽,生于1890年,病逝于1987年,享年98歲。曾先后歷任黃埔軍校總教官、陸軍總司令、軍政部長、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等,軍銜至一級陸軍上將,可謂是蔣介石身邊大紅大紫的人物。1949年到臺灣后,他被蔣介石打入“冷宮”,變成了空頭的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沒有了實權,何應欽就研究養生,且頗有心得,成為一位“養生達人”。
90歲以后,何應欽曾應臺灣長壽會的邀請,做過一次關于養生之道的演講。他把自己的養生之道總結為三個方面:修養、生活、醫藥。
他在演講中說:
我認為長壽的秘訣,不外是修養、生活和醫藥三個方面,而修養至德,培育生氣,乃是首要的。我早年就皈依基督教,是因為我相信《中庸》上所說的“大德必得其壽”,虔信基督與孔孟之道,以加強自己道德的修養,實在是長壽之道的唯一基礎。要講求道德的修養,莫過于“正思慮”。思慮不正,是最傷害身體的,所以不正的思慮是長壽的最大敵人。只有去除不正的思慮,養成恬靜的心境,才容易長壽。要用溫和、慈良、寬宏、厚重、緘默來克服自己心中的猛厲、殘忍、偏狹、輕薄、浮躁,才可能做到心直慮正。
至于生活方面,我從念小學起,就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既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要貴在持之以恒。我常年征戰南北,從不輕易改變生活規律,一不暴飲暴食,二不抽煙嗜酒,三不近女色,四不熬夜。如果因為特殊情況熬夜,也不改變第二天的作息時間安排,早晨一定會按時起床散步。所以,要想活得長,就要生活有規律、節制欲望、適度運動。我就是70歲以后,還堅持每天早起散步,時常打高爾夫球,收拾庭院里的花木,你們看我的體質面色,是不是不比青壯年差?
我對醫藥有些自己的看法。平日的保健最為重要,如果不生病,自然無須醫生,也不要吃藥;生了病,就要早請醫生,早吃藥為好。這一點是古人也認同的。我特別欣賞古書《壽世新編》中的一段話:“有人素不服藥者,不為無見,但須知得病從何來,當從何去,便是藥術。如饑則食,食即藥也;不饑則不食,不食即藥也;渴則飲,飲即為藥;不渴則不飲,不飲即藥也;惡風知傷風,避風便是藥;惡酒知傷酒,戒酒便是藥。逸可治勞,靜可制噪,處陰以卻暑,就火奧以勝寒,衰于精者寡于欲,耗于氣者守以默,怯于神者絕以思,無非對病藥也,為人不自知耳。”
何應欽注重節制欲望,終生只有一位夫人。他的夫人王文湘終生沒有生育,他們過繼了何應欽弟弟的女兒為養女。有人勸何應欽納妾,王文湘也表示同意,但他堅決不肯,因此被稱為國民黨官場中的“第一好丈夫”。何應欽自知個性恬淡,處理不了妻妾之間的爭風吃醋。他認為,夫妻之情遠遠重于權力、錢財,后者為身外之物,唯有妻子的愛、家庭的溫暖才完全屬于自己。
據何應欽的副官說,何應欽給自己定了兩條不成文的規矩:第一,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回家多晚,都要和夫人聊會兒天;第二,每天至少要和夫人一起吃一頓飯,要么是早餐,要么是晚餐。到了臺灣,夫人患病后,他又增加了兩條:每年陪夫人出國求醫治病;定期和夫人離開臺北外出度假。由此可見,婚姻生活幸福美滿,也是何應欽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