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川 林麗佳
自2011年,國家大力推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以來,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作為整合優質教學資源的重要方式,在資源的共享,教學質量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稅收原理與實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為例,在課程定位、內容選取、教學模式和課程資源方面做了有意探索,以期為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提供有意的借鑒。
一、會計專業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背景及意義
山東省2016年啟動職業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2016年至2020年全省職業院校共立項建設3000門左右職業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其中高職院校每年立項建設400門。通過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有效整合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應用與共享,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筆者以會計專業《稅收原理與實務》課程為例,研究分析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思路、內容和路徑,為共享課程建設提供借鑒經驗。
二、共享課程建設
(一)課程定位
《稅收原理與實務》課程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居于核心地位,起承上啟下作用。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熟悉和掌握稅收的知識和基本原理,全面認識和理解稅收理論知識及法律法規,掌握我國現行的稅收體系以及稅收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和實施情況。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自覺納稅意識,能夠獨立開展稅務登記、賬簿管理以及發票管理,熟悉稅收征管流程,能夠正確的計算稅款、獨立進行納稅申報,完成稅款繳納,成為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的高素質高技能稅務從業人員。
(二)內容選取與組織
根據前期調研結果,課程團隊分析本課程主要面向的崗位:稅收核算崗位和稅收申報崗位,并歸納總結每個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
通過調研,進一步明確課程目標定位和課程總體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工作崗位群—工作任務群—職業能力群—課程內容”設計理念,設計教學內容,樹立依法納稅的意識,以稅收核算與申報為主,進行內容的構建。
在教學內容上,選取納稅基礎、增值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關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資源稅、車船稅、契稅、印花稅等項目。其中納稅基礎是學生學習各后續項目任務的基礎,按照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行為目的稅等順序來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安排。
按照“顆粒化資源、系統化設計、結構化課程”的組織建構邏輯,將課程資源內容序化,教學內容依據“認識稅種—分析稅種—計算稅額—完成申報—繳納稅款”的順序來進行組織和實施,既符合認知規律,又符合學生學習規律和習慣。以消費稅計算與申報為例,進行課程資源內容的選取和設計編排。首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應稅消費品進行設計,使學生能夠初步建立消費稅的認知;其次,詳細設計消費稅的稅目、稅率和納稅環節;第三,根據工作崗位特點和要求,設計生產銷售應稅消費品、自產自用應稅消費品、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以及進口應稅消費品稅額計算等教學內容;第四,根據上述步驟的內容,設計消費稅納稅申報表;最后,設計消費稅稅款的繳納教學內容。
(三)教學模式
《稅收原理與實務》構建既兼顧工作過程、又符合課程實際情況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該教學模式下,師與生實現良性互動。首先,“教”,教師進行知識講解和示范,學生對知識有理論進行認知;其次,“學”, 教師鼓勵學生進行知識探究,并進行討論,學生在教師示范的基礎上,進行初步模仿和實踐;第三,“做”,教師進行實踐指導,學生在初步模仿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的實踐;第四,“評”,教師對學生的實踐進行評價,學生在自我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評價,逐步提高,形成專業技能。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用”為根本,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職業教育的開放性和實踐性。
(四)資源建設
按照“顆粒化資源、系統化設計、結構化課程”的要求,堅持 “課證深度融合、理實一體化、技能逐步提高”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課程教學設計,突出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梳理學生的職業需求,歸納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進行課程的總體設計和模塊設計,分解課程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積件級資源建設,最后進行細化顆粒化資源建設。利用學院智慧校園網絡,貫通線上和線下資源,實現實時實地的開放學習,實現資源的共享。課程資源的表現形式分為文本資源(word文本、PPT、PDF、圖片等)和非文本資源(視頻、動畫、音頻等)兩大類。
三、結語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是高職教育教學發展的有效途徑,能夠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實現線上和線下教學貫通、課上和課后教學貫通、學校和工作貫通,進一步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會計專業作為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因此,加強專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整合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優質資源,實現共享共建,實現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單位: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