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彬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要以“外資三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管理外商投資企業,然而以“外資三法”為基礎的法律體系早已不適應當代社會發展。2019年3月,全國人大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本文將從三個角度闡述《外商投資法》實施的意義,從而進一步展示中國的開放與包容。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形成了以《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外資企業法》三部法律為核心的外商投資企業法律體系,為引進外資奠定了法律基礎。截至2018年底,中國依據“外資三法”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達96萬家,實際利用外資累計超2.1萬億美元。
然而以“外資三法”為基礎的法律體系早已不適應當代社會發展。一是逐案審批制管理模式讓外商投資企業設立仍舊存在較多門檻,審批流程長,耗時久,導致引入外資效率低的問題。二是內外資的平等性問題,早些年對外商投資企業給予特殊照顧,但同時外商也反應,某些領域缺少公開透明的機制,讓他們覺得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三是“外資三法”關于外商投資企業的經營活動和組織形式等條款和《公司法》存在重復甚至相悖。
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外商投資,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規范外商投資管理,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2019年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
首先,《外商投資法》是外資領域的基本大法。該法從外資的準入、保護、管理、法律責任等多角度,全方位闡述外商投資企業的權利和義務。例如《外商投資法》第四條闡述了國家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第二十條明確了國家對外國投資者的投資不實行征收。
其次,該法是兼容并包的包容法。《外商投資法》結合中國國情與外資企業在國內的發展現狀,同時也參考了國際規則與慣例,基本實現了無縫對接。例如工會組織起源于西方工業革命,當時很多農民離開土地涌入城市,為資本家打工,因待遇低環境差,單個的工人聚攏成團體,形成了工會組織。中國的工會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逐漸發展壯大。工會既在中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是許多國家的國際慣例。因此該法第八條提到:“外資企業職工可依法建立工會組織,開展工會活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最后,該法是守諾踐約的法治法。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某些地方政府會超權限給予外商投資企業優惠政策或承諾,但在投資發生后,有可能會出現優惠政策或承諾無法兌現的情況。在現實案例中,如果政府超權限給投資者做出承諾,承諾或擔保較難得到法院的支持,比如在中銀香港起訴遼寧省政府敗訴的案件中,法院認定由政府出具的《承諾函》不具備法律意義上的擔保,無需承擔連帶償還債務責任。為防止此類事件再次出現,《外商投資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向外國投資者、外商投資企業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諾以及依法訂立的各類合同。因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改變政策承諾、合同約定的,應當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進行,并依法對外國投資者、外商投資企業因此受到的損失予以補償。”同時第二十六條明確了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
《外商投資法》的出臺,不僅讓開放水平有法可依,還增強了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有利于進一步的招商引資,使中國繼續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作者單位:廣西八達交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