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48年發行第一套人民幣以來,到1999年的第五套人民幣和今天的19版“新鈔”,作為國家的“名片”,人民幣的設計與防偽技術都在不斷地改良和完善,必須承認,現在這張精美的人民幣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一張驕傲的名片。若要說人民幣是名片的話,那冠字號碼便是每一張名片上的身份代碼,不可復制、難以更改。
關鍵詞:人民幣防偽;冠字號碼;變造幣;涉假糾紛
2019年4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四號令發布,宣布將于2019年8月30日正式發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50元、20元、10元、1元紙幣和1元、5角、1角硬幣。新版人民幣票樣同時公布,取消了光變面額數字增加了光彩光變面額數字,膠印對印圖案由古錢幣改為面額數字,取消了票面右側的凹印手感線同時增加了光變鏤空開窗安全線和有色熒光豎號碼。票面整體的設計與15版的100元券更為趨同,呈現出更強的整體性和一致性。
一、冠字號碼的設計與應用
冠字號碼被視為人民幣紙幣的防偽代碼,只有備案可查的冠字號碼才被視為真鈔,且任意兩張真鈔不可同冠字號碼。利用冠字號碼的唯一性,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于2013年印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冠字號碼查詢解決涉假糾紛的工作指引(試行)》,其中明確了辦理人民幣存取款業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有記錄、存儲人民幣紙幣冠字號碼的職責,金融消費者有申請查詢涉假糾紛冠字號碼的權利,以此解決了社會公眾對銀行“離柜概不負責”聲明的無奈,也為“從銀行取出假鈔”的社會糾紛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工作指引》中明確:為保證涉假糾紛舉證需要,金融機構采集、記錄、儲存的冠字號碼信息至少應包含金融機構及其網點的金融機構編號、業務類型、機具編號、記錄冠字號碼信息的日期和時間、版別、幣值、冠字號碼文本和冠字號碼圖像。
二、冠字號碼查詢機制解決涉假糾紛
(1)變造幣的迷惑性
《中國人民銀行假幣收繳、鑒定管理辦法》中將假幣分為偽造的貨幣和變造的貨幣,變造的貨幣是指在真幣的基礎上,利用挖補、揭層、涂改、拼湊、移位、重印等多種方法制作,改變真幣原形態的假幣。簡而言之就是一張票面既有真鈔的部分,也有假鈔的部分,屬于“半真半假”的假幣。由于社會公眾對人民幣反假知識認識不夠,常常只了解局部幾處防偽特征,如凹版印刷、固定人像水印、安全線等,這就給足了變造幣“可乘之機”,甚至在銀行業金融機構清分中心上繳的假幣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拼湊型的變造幣,一張假幣能經過銀行柜面機器識別、人工識別等多重關卡流入清分中心,這足以證明其具有極高的偽裝性和難辨認性。
(2)冠字號碼信息存儲的局限性
下圖是冠字號碼儲存信息的部分截圖,可發現記錄的圖片只鎖定了票面冠字號碼局部區域。
那針對冠字號碼恰好相同的偽鈔,亦或是“左真右假”的變造幣的追溯與糾紛處理呢?若要恰巧收到一張假鈔,其冠字號碼與自己三個月內銀行取出的真鈔完全相同,其概率微乎其微;但后者卻不可掉以輕心,僅票面冠字號碼局部為真而其余部位為假的變造幣,兼具了《管理辦法》中對假幣的定性和冠字號碼信息的不可抵賴性,在涉假糾紛中著實是個難題。
(3)變造幣在涉假糾紛處置中的難點
《工作指引》的設計初衷是想通過冠字號碼的唯一性來追溯票樣的唯一性,但在05版人民幣的設計中,僅使用了票面左下角單冠字號碼設計,對鑒定左右拼接的紙幣是否歸屬于一張原票面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若是手法嫻熟的犯罪分子在冠字號碼信息存儲三個月的有效期內,制造出一張上文所述的“左真右假”的拼湊型變造幣或許不是難事,其票面左四分之一為真鈔部分即可視為向銀行的冠字號碼信息存儲系統要到了一張“通行證”,準確無誤的冠字號碼使得銀行在對該張變造幣的追溯過程中背負著不可推脫的責任,在涉假處置糾紛中處于極為不利的位置。即便銀行以再次使用點驗鈔機出現拒鈔的情況用以解釋和抗辯,也無法完全規避假幣濃度始終存在的問題。而針對票面的粘痕,自2010年人總行推行“人民幣流通凈化工程”以來,從銀行流出的現鈔也未能全部達到八成新以上。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辦法》中規定:能辨認面額,票面剩余四分之三(含四分之三)以上,其圖案、文字能按原樣連接的殘缺、污損人民幣,金融機構應向持有人按原面額全額兌換。因此,若出現上述情況,對于偽造并變造人民幣的犯罪分子,則出現了“套利的空間”。
2015年11月12日起正式發行的15版100元紙幣在防偽設計上將票面右側的凹印手感線改為了有色熒光豎號碼,票面整體呈現為正面左下角及右側兩處對應的相同的冠字號碼,將于8月30日發行的新版人民幣也秉承這種設計理念。這一改進,無疑大大減少了犯罪分子偽造貨幣的可能性,人民幣“名片”的唯一性可得到更好的驗證,社會公眾認識人民幣、辨別人民幣的可操作性將進一步提高
作者簡介:熊燕(1995-),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會計師,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贛縣支行,研究方向:人民幣管理、支付結算、反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