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起源于英國19世紀末的“工業考古學”,推動了人們的“工業遺產”意識,然后工業遺產的保護推動了旅游觀光業使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78年在瑞典召開第三屆國際工業紀念物大會上成立了國際工業遺產保護聯合會(T I CC H),自此保護對象由“紀念物”擴展到工業“遺產”,相關的研究著作、保護章程、研究體系等越來越豐富完整,那么中國的遺產保護在這么多的工業遺產保護研究成果下怎么樣?我們繼續研究的價值意義又何在?首先,中國工業起步較晚,對于工業遺產保護的認識過程較慢,但城市化進程步伐快,對于工業遺存是留是拆存在激烈的碰撞,而且這種碰撞存在于每個有工業遺產資源的城市,并且愈演愈烈。工業遺產的研究加快促進遺產的普查認定和保護規劃的制定,特別是對中小城市的工業遺產的保護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其次,工業遺產的保護研究在中國體系不明、管理缺位,有的被“冰凍保存”、有的人任由藝術家或先鋒建筑師“改造”了、有的是政府一句話由廠房變商圈了等等,針對工業遺產保護中國需要研究出合適的管理辦法和政策。另外,國民對工業遺產的價值認識較弱,特別是在地產開發暴利的今天,多數人認為保留那些爛廠房沒什么好,可以用那些地建更好的房子,那些淘汰了的機器也只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而已。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趨同性越來越強,這些工業遺產是形成城市獨特形態、空間、風貌和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城市歷史的、工業發展的見證,隨著全民總體文化素質的提高會有更多的人會看到破敗廠房背后真正的價值。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上海開始近代的工業發展,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歷史。其中楊浦區在上海近代工業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臨近黃浦江水上交通便利,楊浦區形成了一條沿江15.5 km的近代濱江工業走廊。區域內工業門類齊全,擁有包括紡織、冶金、機電、船舶、化學醫藥、食品、市政等行業。其中很多工廠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都是開山之作,例如:建于1881年的由北洋大臣李鴻章主持首次開閘放水的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水廠;1913年由英商投資建設的中國首家電氣公司——楊樹浦發電廠;擁有中國第一做鋼鐵結構廠房的楊樹浦煤氣廠;解放前國內最早最大的正和汽水飲料廠;上海機器造紙局是中國第一家機制紙廠;第一家機器棉紡廠即上海機器織布局;還有外商在上海開辦最早的一家工廠怡和紗廠等等。這些工業建筑不僅開啟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同時還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建筑代表。
曾經的工業楊浦的生產總值占上海市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六分之一,然而隨著近年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許多工廠停產、轉產保留下大量的反映時代特色的工業建筑。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目前楊浦區尚保留的近代工業遺產建筑30余處,單體建筑近百幢。在這30多處的建筑中,楊樹浦水廠已經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而且被列入第七批“國保”名單,還有4處公布為“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4處公布為“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在國際工業遺產保護運動火熱的大背景下,中國工業遺產的保護行動也因2006年“無錫論壇”的召開進入一個全面加速的時代。全國關于工業遺產保護的呼聲日趨強烈,在上海、北京、天津、無錫等地都有大量的實踐來證明工業建筑利用保護的可能方法和途徑。楊浦區作為上海的工業區在新一輪的城市更新中理所當然涌現大量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實踐案例。雖然這些實踐案例中不乏優秀之作,但是也暴露了目前楊浦區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一些問題。
目前楊浦區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主要分為兩種模式:其一是將工業遺產改造為創意產業園、藝術園區等。例如:楊樹浦路2866號日商的裕豐紗廠改造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長陽路1568號第四制藥廠舊廠房改造為社區商業辦公中等。這一類工業建筑改造多數是對大面積廠房的改造再利用,而且改造功能過分單一難以承載規模巨大的工業建筑,還有這種方法對于那些經濟實力相對弱、人消費力低的城市無法成功效仿。其二是現在仍然原功能使用的工廠,這類工業遺產較為嚴格的保留了工業建筑的原有外觀和功能。如:已經列為全國文保的楊樹浦水廠,目前仍處在生產狀態,有130多年歷史的它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在發揮著它的原有生產功能。
因為楊浦產業結構大調整、工業轉型、2010年世博會等多方面原因楊浦區有一部分企業轉制停產之后未能找到理想的保護利用模式,長期處于空置狀態。還有一些因為開發機構的經濟實力不足無法繼續啟動更新,以及一些土地所有權歸屬問題而處于模糊狀態等。例如:目前仍空置的渭南路615號的華鋁鋼精廠舊址、日商大純沙廠舊址。另外,這些空置的工廠內的生產機械設備以及室外的生產場地設備等都處于無人使用而無法得到妥善修復的狀態,有的甚至被變賣遺失這些都導致工業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缺失。
一是,過去在強大的開發利益驅使下,拆遷需求量大導致城市中大量的工業遺產只是單個點狀保留。工業遺產周邊價值較低但是形成地區風貌不可缺少的工業建筑被拆除,嚴重忽略了成片保護工業遺產的重要性。二是,已經在保護利用過程中的工業遺產之間缺乏關聯性,它們因為所處的管轄地區不同、開發企業不同等而被相互隔絕了。例如:沿著楊樹浦路有國棉十七廠、國棉十九廠以及附近臨清路的國棉三十廠、普陀區澳門路的申新紡織九廠等這些屬于統一工業類型的遺產之間在新的城市更新中并沒有相互串聯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又或者說沿著楊樹浦路的3 000多門牌號的工業遺產之間可以跨類型而結成新的統一關系。總之,這些工業遺產不應該被開發企業或者政府打扮的花枝招展卻在演著各自不同的戲,它們之間應該是有聯系的一個整體共同承載著這個城市的工業文化,豐富著現代人的生活。
通過楊樹浦路濱江工業區的調研走訪以及資料查閱發現楊浦區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現存的問題,再通過分析問題研究國內外成功案例,初步歸納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工業遺產形態多樣、保護級別不同,所處的城市發展階段不同和環境保護需求,因此工業遺產保護模式也是多樣化的。目前國外關于保護模式的分類也很多樣,但是決定工業遺產保護模式形成的基本因素相同。第一,工業遺產本身的價值條件。其中一方面是工業遺產的保護價值高低,主要是對其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科技價值、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的評估;另外一方面是看工業遺產的保存現狀如何。通過對這兩方面的評估來確定適當的保護政策從而對其進行保護與再生改造,激發工業遺產新的活力。第二,政府的產業結構調整對工業遺址區域改造更新的發展規劃。政府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城市環境的整治需要,將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納入整體城市發展規劃中,從城市的空間布局、生態修復以及產業轉型等多方面考慮,決定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采取不同策略與方法。
當今楊浦區的整體產業規劃是實現從“工業楊浦”向“知識楊浦”的轉型,按照知識創新區的要求完善城區功能布局,針對此規劃楊浦區工業遺產是要多元選擇的,如:博物館模式、景觀公園模式、購物與旅游結合、綜合科學商業服務等產業區模式、區域綜合模式等。
針對目前空置的未找到理想保護利用途徑的工業建筑引入“臨時性使用”模式。“臨時性使用”是由德語國家關于城市發展提出的新理論模式,在城市與建筑領域中更為強調兩者之間的“中間狀態”[1]。工業遺產保護中大多工業建筑尺度較大、廠區范圍較廣,針對此大規模的保護改造很難有唾手可得的合適用途。目前國內外有眾多工業遺產其價值已經被認識,但由于無法短時間找到合適的再生用途,而長期空置甚至由于功能喪失而導致更為嚴重的破壞。例如:國外的瑞士的溫特圖爾蘇爾澤街區的中央車間、底特律中央車間的保護由于經濟、政策等原因而一度變成“保護爛尾樓”。楊浦區的華鋁鋼精廠舊址被列為上海市不可移動保留文物,但是其水塔、廠房外墻等均受嚴重破壞,目前空置無人問津。我認為對于這樣的不是重點保護的工業遺產可是適當采取“臨時性使用”方法,利用民間的力量自發的、非正式的、創造性的自下而上的改造工業遺產。如:北京的798由于廉價出租使藝術家自發的聚集創作,給工業遺產對象在城市發展中帶來了積極效應,得到了增值。現如今的798工業建筑的價值被深層挖掘,最終由廠房慢慢變成藝術中心。因此,我認為對待這樣的案例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這些曾今的工業建筑對于這個城市的價值是否還僅作為工業遺產而存在,我們是否還要一味的遵守保護原則?顯然這些工廠展示工業遺產的價值變得有限了,而作為見證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意義更重要,這就是“臨時性使用”模式的價值所在。
針對原功能使用的并會繼續長時間使用的工業建筑,如:楊樹浦水廠(見圖1),現在雖然被列入“國保”文物名單,但卻未對公眾開放,甚至研究人員都很難一睹工業遺產的真容,工廠大門禁閉。對于這類的工業遺產既要能滿足公眾了解它,同時又不妨礙其正常運轉,這個矛盾就是遺產保護再生的很好切入點。對此工廠方面、政府可以開辟一些具有展覽性質的、研究性質的、科教性質的等學習參觀一條線。這不僅保證了工業遺產是“鮮活的遺產”,還給了專家和公眾了解它、研究它、提高它的機會。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德國R a mm el sb u r g有色金屬礦的采掘和提煉車間,雖然目前已經是博物館但其生產設備還是原封不動的可以用于生產。這種保護策略我認為是給了很多其他非工廠工作相關的其他領域的人研究學習的機會,這也許會給那些存在于“深閨大院”的工業遺產帶來更大的保護價值。

圖1 上海楊樹浦水廠
針對工業遺產點狀分布,區域內歷史風貌不統一,同類型或者同片區工業遺產間無關聯性等問題,采用區域化、類型化的保護利用。區域化的成功案例在國外比較多,如英國的鐵橋谷工業遺產。楊浦區區域化工業保護設計也在研究中,如同濟大學常青老師主持的楊浦區濱江地段保護與更新概念設計研究,通過對城市景觀的整理,不同類型的工業遺產創意改造,將東外灘區域打造成展示中國近代工業市政發展歷程的博物館區。類型化主要是指將同類型工業生產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綜合起來考慮,因為生產工藝相近廠區布局、廠房空間大小接近、同時還反映某個生產工藝的技術進步,這樣可以將點狀的遺址用一條線串聯形成獨特的工業遺產帶(群)。譬如,楊樹浦路的多個棉紡廠即可類型化的改造形成特定的工業遺產帶,而不是一個改成商業、一個涂抹之后變成超市等,完全看不出紡織廠的任何歷史信息。
在實現“工業楊浦”向“知識楊浦”的轉型過程中,對于工業遺產保護在整體上關注歷史風貌的保護、注意保護利用模式的多元化、保護產業的關聯性,在單體建筑上避免簡單統一的處理。基于工業建筑的保存現狀、歷史價值、區域位置等因素判斷綜合評價,為其“量身定做”合適的保護利用政策。上海自來水科技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上海自來水科技館就是上海楊樹浦水廠所在地,楊樹浦水廠作為曾經的遠東第一水廠,在自來水方面曾創造國內多個第一,至今仍在向上海近三分之一的市區供水。通過“歷史.源頭”、“現代.科技”和“未來.規劃”三個展區,為市民講述滬上“水”故事,詳細介紹了中國水廠的發展歷史和未來的規劃。另外,工業遺產的保護更新過程不僅是文物保護還涉及經濟、建設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等多方面,因此在保護和城市建設的需求中尋求有機的結合、協調發展,做到充分發揮工業遺產自身價值又吻合城市的新的功能布局,為工業遺產尋一個合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