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騫
在書房蟄伏一年之后,尼日利亞學者、商人查爾斯·歐科科帶著他的新書回來了。他于2018年出版的《繁榮之路》一書論證他的祖國尼日利亞應實行中國式的政治制度,以提高經濟效率和社會治理水平,引起了尼日利亞官方及中國媒體的關注。而這次,他撰寫的新書《天然的盟友:重建可持續的中非關系》則聚焦中國和非洲國家的關系,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下,中非持續快速發展的貿易和投資關系。歐科科試圖弄清楚,中國對與非洲來說意味著什么?非洲各國在這一動態關系中如何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在國際學術領域,對中非關系充滿成見的批評和刻意攻擊并不少見,這些發聲者大多來自美國和歐洲,極少有非洲的研究者,這種情況必須改變。”歐科科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們需要自己的非洲敘事。”
2005年到中國以來,歐科科從事過跨境貿易。2018年他開始在北京的對外經貿大學攻讀法律博士學位。這些年來,他親眼看到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持續改善。半個多世紀以前,中國和許多非洲國家幾乎同時實現獨立,但非洲現在依然貧困。當中國社會在滿懷期待迎接5G通訊時代的時候,一些非洲國家仍在為3G通話質量不高而發愁,這讓歐科科很有感觸。中國做了哪些正確選擇使國家取得成功?非洲可以復制這些舉措嗎?歐科科不斷思考這一問題,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是政治穩定;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普通人社會福利的保障;第三,中國充分利用了勞動力優勢;第四,中國統一的貨幣制度和人民幣國際化戰略至關重要。
歐科科表示,盡管在非洲投資中國是后來者,但中國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投資使得西方國家的項目相形見絀,也因此觸動了西方在非洲的不安全感和西方媒體對中國投資模式的大肆批評。“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合作模式與西方不同。中國對非洲投資沒有附加條件,也不因政治制度不同而區別對待。相比之下,西方的投資總是用‘人權標準來衡量。”歐科科認為,西方模式不適合非洲國家的具體情況。美國在2000年通過了《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宣稱法案目的是讓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實現對美國出口免稅。法案的官網顯示,非洲國家必須“改善法制、人權,踐行核心勞工標準”。歐科科在新書中揭露,事實上目前只有小部分非洲國家真正享受到制造業對美國出口的免稅政策,大多數非洲國家的出口仍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經過多年的緩慢發展之后,非洲國家最需要的是基礎設施。“美國和歐洲經常為非洲提供援助資金,然而由于缺乏監管,這些援助大都進了當地腐敗官員的口袋”。歐科科說,中國的投資項目都有完整的解決方案,中國有資金、技術、人力,還具備項目管理經驗和其他各種要素,既能按時交付工程,又能避免資金被挪用。當然,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也并非完美。歐科科說,當地民眾希望中國企業在非洲開辦更多制造業工廠以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歐科科認為,當今的中非關系是對非洲最有利的對外關系。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非聯系必然會繼續加強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