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幾十年來,國內外的兒童預防接種工作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但相比之下,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種卻往往受到忽視。老年人是否應該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并非一勞永逸
很多人認為,兒童時期接種過疫苗,成年后就不需要再接種。其實不然。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李小鷹介紹說,疫苗接種并不都是一勞永逸的,有些疫苗接種后,其抗體水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衰減,甚至消失。而且,由于老年人的肌體免疫功能逐漸減弱,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同時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所以老年人更應該是疫苗接種的重點人群。
根據美國健康統計中心2015年的數據,對于50歲以上的人群,4種疫苗起到了有效的預防作用,分別是帶狀皰疹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百白破疫苗。而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專家建議老年人應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接種疫苗,抵御流感
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流感的季節性流行,每年全球5%~10%的成人和20%~30%的兒童罹患流感。在我國北方城市,每年與流感相關的呼吸和循環系統疾病的超額死亡率達到12.4/10萬人,其中86%發生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
李小鷹介紹說:“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嚴重的病毒性肺炎、繼發性細菌性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以及原有慢性疾病的急性加重,可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臨床結局,甚至死亡。”由于老年人存在免疫反應降低、肺順應性下降、呼吸肌肌力減弱、咳嗽反射減弱、多病共存及營養不良等因素,因此,老年人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且具有高住院率及高死亡率的特點。
接種流感疫苗是目前預防老年人罹患流感的有效手段。目前,國際上已經上市的流感疫苗有流感滅活疫苗(IIV)、流感減毒活疫苗(LAIV)和重組流感疫苗(RIV),均包括三價或四價疫苗。我國目前應用的流感疫苗均為三價滅活流感疫苗(TIV)。
“在流感病毒感染或接種疫苗后2~4周,肌體內血清抗體水平將達到高峰,但是老年人至少需要4周才能達到抗體高峰。流感疫苗帶來的保護作用可持續6至8個月,隨著時間衰減,接種1年后,血清抗體水平顯著降低。”李小鷹說,“同時,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流感病毒優勢毒株和活動強度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建議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每年流感流行季節前都要接種1劑流感疫苗。”
李小鷹提醒說,有慢性基礎疾病者,如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肌肉功能障礙、代謝性疾病及免疫抑制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更應是流感疫苗的優先接種人群。如對流感疫苗中的活性成分、任何輔料或微量存在的成分,如雞蛋、甲醛等過敏者,則不可接種。如果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劑,需要在接種前告知醫生。
肺炎疫苗怎樣接種
與流感一樣,肺炎鏈球菌感染也是目前導致老年人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鏈球菌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直接傳播或由定植菌導致自體感染。肺炎鏈球菌可局部播散到鼻竇或中耳導致感染,吸入下呼吸道導致肺炎,甚至引起腦膜炎。”李小鷹說,而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是重要的預防方式。目前,我國批準用于老年人的肺炎鏈球菌疫苗為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SV23,也稱PPV23)。
“PPSV23接種后,抗體水平升高,并隨著時間延長而降低,健康成年人一般5年內維持較高水平,老年人免疫后7年內抗體逐漸降至基線水平。”李小鷹說,所以我們建議60歲及以上老年人接種PPSV23,基礎接種為1劑,不推薦免疫功能正常者再次接種。“然而,如果存在嚴重的肺炎鏈球菌感染高危因素,且首次接種已超過5年者,建議再接種1次。”
肺炎鏈球菌感染高危因素包括罹患慢性基礎性疾病,如慢性肺疾病、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病、耳蝸植入、糖尿病、腦脊液漏、酒精中毒等;功能性或解剖性無脾者,如先天性或獲得性無脾、鐮狀細胞病和其他血紅蛋白病、脾功能障礙、脾切除;免疫功能受損者,如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HIV感染、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衰竭、全身惡性腫瘤等。“由于接種3次或更多次PPSV23的安全性數據不充分,所以一般不建議在第二次接種后再接種。”李小鷹表示,“對PPVS23疫苗任何成分過敏者不可接種。”
研究顯示,如果聯合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效果更加明顯。2015年一項針對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研究顯示,與單獨接種流感疫苗相比,聯合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后,老年人的肺炎發病率及全因死亡率均得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