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7月21日文章,原題:貿易戰持續不停,在美國的中國資金干涸 美國與中國不信任加劇,中國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的景象不再。自特朗普上任以來,中國投資銳減近90%。
中國投資減少,可在美國經濟的廣泛領域感受到,這跟美監管審查趨嚴、對中國投資不友好有關。情況影響甚廣,包括硅谷創業界、曼哈頓房地產市場和多年來積極拉攏中國投資的各州政府,這些凸顯世界兩大經濟體經歷多年融合后如何開始漸漸疏遠。
多年來,中國對美國投資穩步增加,流向汽車、科技、能源和農業等領域,在密歇根、南卡羅來納、密蘇里、得克薩斯和其他美國諸州創造了就業。美國州和地方政府及美企都想搶得中國投資。但特朗普的經濟冷戰幫助逆轉了這種趨勢。根據榮鼎集團數據,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已從2016年最高時的465億美元降到2018年的54億美元,降幅達88%。今年至4月的初步數字顯示僅比去年略有增加,交易額為28億美元。
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的外國投資評估律師羅德·亨特說:“與投資商交流時,我聽到對美國市場是否仍開放的很多擔憂。這對中國投資者具有潛在寒蟬效應。”美國的外國投資委員會嚴厲審查造成多宗交易告吹。這加劇對美國是否歡迎中國投資的擔心。審查阻礙了美國業界與中國投資者合作,造成一些行業緊縮。即便兩國達成協議,預計中國投資不冷不熱的狀況仍會持續。財政部負責投資安全的前助理部長埃蒙·米爾說:“在中國,肯定對投資美國有一定程度的猶豫。不可否認,這些規則顯然對中國投資產生一些影響。”
中國投資減少不太可能令美國經濟脫軌,因為畢竟只是一小部分。但這會傷害經濟上已處于劣勢及對中國資金依賴的地區。像密歇根州這個從“大衰退”中艱難復蘇的地方,中國投資帶來了新工廠和就業。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克雷格·艾倫說,中國投資減少影響將主要是在美國農村地區,中國人買下工廠,挽救了垂死掙扎的企業,“中國人從我們的州和地方官員聽到的是他們受歡迎。從聯邦官員聽到的卻截然不同。”
在肯塔基州的巴拉德縣,當地官員感激中企去年收購一家倒閉造紙廠。今年5月該廠重新開業,雇了許多當地人。肯塔基州帕杜卡市市長布蘭迪·哈里斯說,若貿易緊張阻礙了對此類小鎮制造業的投資,那太遺憾,“鑒于全國性討論的情況,我會(對中國投資)有些猶豫。但在我們這里,我沒聽到過有人負面看待這樣的機遇。”▲
(作者艾倫·拉貝波特,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