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秀
【摘 要】抗精神病藥物是治療精神分裂癥或其他像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精神障礙的主要方法。抗精神病藥物在治療雙相情感障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前注意事項、治療原則、臨床上的應用三方面進行介紹,以期為抗精神病藥物在臨床上的合理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抗精神病藥物;注意事項;治療原則;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1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02
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 drugs)又稱強安定藥或神經阻滯劑。是一組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藥物。通常的治療劑量并不影響患者的智力和意識,卻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運動興奮、幻覺、妄想、敵對情緒、思維障礙和異常行為等精神癥狀。
1 治療前注意事項
1.1 在開抗精神病藥處方之前。盡可能作出明確的診斷很重要。如果沒有明確診斷,應該首先建立一套清晰的假設性診斷,并沒計一系列可以證明診斷的方法。如抑郁癥或其他精神障礙的病因可能是身體、心理疾病或者濫用藥物,也可能是由于抗精神病藥的不良反應。
1.2 在開抗精神病藥處方之前,熟知病理問題和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很重要。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一則可能引發患者的精神癥狀,二則可能增加處方藥物的毒性(如糖尿病或非固醇類抗炎藥物可以提高鋰含量),或者降低已設計治療方案的療效(如卡馬西平能夠加速某些三環類的抗抑郁癥藥物的代謝)[1]。
1.3 必須了解酒精或濫用藥物會影響治療。患者在誤服酒精或藥物期間被初步診斷患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癥)時,應該首先建議患者停止飲酒或去除藥物毒性,除非患者的癥狀非常嚴重必須馬上接受治療。
1.4 在開抗精神病藥處方之前,必須明確在治療過程中用來檢驗治療成功與否的主要靶癥狀,如睡眠障礙、驚恐發作或幻覺等,同時監測患者生活質量的變化也同樣重要,如對家人和家庭生括的滿足感、工作能力以及所有的幸福感。若患者不能表達自己的癥狀,可以請患者的家屬監測患者的行為變化,如按照1~10分進行簡單的日常評分。當診斷不明確采用試驗性治療時,采用公認的主要靶癥狀和生活質量評價尤其重要。
1.5 針對病情,即使目前有更新的藥物,若原來的治療方案有效且患者能夠承受,這仍然可以作為再次選用該方案的合理臨床評價標準。
1.6 當診斷和治療受到強烈質疑時,應進行會診。臨床醫生對會診醫生建議是同意或者反對,都應記錄在案。
2 治療原則
2.1 一旦決定使用一種藥物,就應使用充足的劑量和療程,這樣一旦發現該藥物無效,則無須重復應用此藥。對于診斷明確的抑郁癥患者,抗抑郁藥物劑量不足和療程不夠是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2.2 警惕不良反應,如果有必要可以提前警示患者(如白天服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后的早期鎮靜作用或者由選擇性5-羥色胺重吸收抑制劑引起的性不良反應等)。必須明確哪些毒性需要再次強調(如口干),哪些需要治療(如抗精神病藥導致的錐體外系癥狀),或者哪些毒性反應需要停止治療(如心電圖的QT間期延長)。必要時應該對患者進行檢查(如檢查患者是否有強直或運動障礙)。
2.3 盡可能采用簡單療法。這樣既有助于提高藥效,又可避免產生協同副作用。治療方案或劑量簡單時藥效會加強(如鋰含量每日升高1~2倍而不是3~4倍)。
2.4 提倡在預計出現治療效果期間多與患者進行交流,要認真對待不良反應。
2.5 對有精神障礙、癡呆或反應遲鈍的患者,需要家人或其他護理人員對治療方案的效果進行細致的監測。
2.6 要重新調整治療方案中的劑量,以決定患者疾病特定時期的最低有效劑量。因為對于精神疾病來說,經常需要調整藥物劑量。如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急性加重期的藥物用量通常要高于長期維持的用量。
2.7 對于老年患者,在開始治療前使用低劑量比較穩妥。由于老年患者服藥后藥物達到穩定的血藥濃度的時間長于年輕患者,故老年患者用藥改變劑量的頻率也應小于年輕患者。
3 臨床上的應用
3.1 由于抗精神病藥物會給接受治療的患者帶來思維、語言和行為(包括運動行為)上的巨大變化,所以在開始實施治療前應給患者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身心狀態檢查。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狀態常發生明顯波動,在開始階段先進行短期的不用藥物治療的觀察期,對診斷不明確的住院患者非常有益。準確的病史能對精神狀態檢查有所補充。對所有病例尤其是診斷不明確的病例,治療前針對可以在治療全過程中進行監控的靶癥狀進行客觀的等級評價是非常重要的。醫生必須清楚地認識能對某種抗精神病藥物產生特異性反應的癥狀,也必須明白哪些藥物能更好地治療這些癥狀。
3.2 幻覺、妄想和異常行為等精神癥狀對藥物反應的潛伏期通常大于5天,而非特異性鎮靜作用則出現很早。抗精神病藥物完全發揮療效至少需要2~6周[2]。如果要盡快控制患者的危險行為,臨床醫生應選擇臨時加大藥物劑量,利用藥物的非特異性鎮靜作用,或者需要時選用輔助的苯二氮卓類藥物。一旦患者危險癥狀消除,應停止為了鎮靜而加大的劑量,從而確定合適的抗精神病藥物劑量。
4 小結
由于抗精神病藥具有較多的藥理作用,因此,在諸多抗精神病藥物作用相似的情況下, 藥物不良反應便成了是否選擇使用某種藥物的決定性因素。不良反應的發生與不同疾病、藥物種類、服藥方法和劑量以及合并用藥都有相關性。抗精神病藥物的應用應盡量避免聯合用藥, 提倡單一用藥原則, 合并用藥時應注意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藥物的代謝與肝酶的影響。雖然目前藥物干預治療對于很多類型的精神疾病來說是有效的,但臨床治療研究表明,對很多患者來說,藥物療法與心理治療具有協同作用,如雖然大多數抑郁癥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良好,但藥物療法與心理療法聯合治療會使很多患者樂觀主動地接受治療。既有躁狂又有抑郁表現的情感性疾病和其他復雜疾病的患者更得益于教育與鼓勵。
參考文獻
殷好貴.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用于治療雙相情感障礙[J].醫藥前沿,2015,(8):10-11,12.
張樹龍.淺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在雙相情感障礙治療中的應用[J].當代臨床醫刊,2015,28(3):1471-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