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文

舷號“AS-31”的俄羅斯特種核潛艇,密級極高。它還有一個民間的非官方“外號”Losharik,出自于前蘇聯時代一部卡通片的主人公:一匹由各種小球組成的玩具馬。
當地時間7月1日晚9時30分左右,在巴倫支海科拉灣捕魚的一些漁民,再次看到一艘與Losharik玩具馬結構很相似的特種潛艇浮出水面。隨后,有一艘軍艦及兩艘拖船靠近潛艇,約一個半小時后潛艇在船只陪同下自主向港口方向駛去。
據路透社7月4日報道稱,俄羅斯官方當天首次透露,7月1日在巴倫支海發生嚴重火災的是一艘秘密軍用核潛艇,俄羅斯總統普京已要求國防部長紹伊古確保潛艇核反應堆的安全。
距離事故發生僅僅相隔幾個小時,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副總統彭斯突然宣布取消原定前往新罕布什爾州的行程,被緊急“召回”華盛頓,引發了無數猜測,其中一種說法是“美俄潛艇發生交火”。
在核潛艇事故發生后,普京立刻變更了原定行程,迅速回到指揮崗位。7月2日,紹伊古在普京的指示下抵達北摩爾斯克。在聽取了有關事件原因的報告后,紹伊古立即發表公開講話,公布了14名英雄艇員的職務、姓名,并透露了部分事故細節。至此,外界的種種猜測也得以逐漸澄清。
紹伊古在聲明中稱,事故原因是電池艙發生火災,一名非軍方研究人員在第一時間被疏散出艙室,隨后艇員封閉該艙室防止火勢蔓延并組織滅火,在付出巨大代價后挽救了他們的戰友和核潛艇,“14名艇員死于燃燒物中毒,潛艇核動力裝置及主要機械設備未受損傷,可于較短時間內修復”。
出于保密考慮,聲明沒有透露更多的事故細節。有相關消息源稱,事故起因是電池艙內用于給深海探測設備供電的電池起火,滅火設備啟動后無法完全撲滅大火。由于現場溫度極高,個人應急呼吸器橡膠面罩遇熱融化。中校索洛維耶夫等人遭遇較嚴重燒傷仍堅持滅火,在耗盡消防呼吸器內氣體儲備后因吸入過量有害氣體而犧牲。另外,由于大火蔓延迅速,在艙室內輪休的艇員則沒有時間佩戴消防呼吸器,多人犧牲,數名傷員被送往北摩爾斯克地區軍隊醫院治療。
就核潛艇內部的工作環境而言,火災溫度高、大量產生有毒氣體、蔓延迅速、難以撲滅,這些都符合密閉環境內電池火災特點。這也初步否定了事故是由配電箱起火導致事故的傳聞。有報道稱,有傷員因氣體中毒及腦震蕩被送醫,說明潛水深度不大,不需要考慮水壓帶來的船體變形,可能直接采取了應急上浮措施。而且,事故發生地點位于俄羅斯領海內,水面僅有拖船及警戒艦艇陪同,足以證明所謂“被美國核潛艇攔截導致事故”一說屬于謠言。
事故發生后,普京指示為犧牲者追授國家榮譽,4名遇難者被追授為“俄羅斯聯邦英雄”,另外10名遇難者被追授“勇氣勛章”,撫恤方案也得到初步確定。7月6日,14名在事故中遇難的海軍人員葬禮在圣彼得堡謝拉菲莫夫斯科耶公墓舉行,普京追授深海潛艇火災中的相關命令在克里姆林宮網站進行了公示。同被安葬于此的,還有2000年“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故中遇難的32名官兵。

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國防部長紹伊古。圖/IC
“AS-31”號特種核潛艇,按前蘇聯海軍分類屬于核動力深水工作站,是1910工程和1851工程兩個系列核動力深水工作站的后續型號。由列寧格勒(現為“圣彼得堡”)“孔雀石”設計局設計,屬于絕密項目。初始代號為1083.0工程 ,設計過程中更名為1083.1工程,并確定采用鈦合金球體耐壓結構。正是這樣的合金球體結構,讓它獲得了Losharik這個外號。
首艇的生產準備工作于1988年在北德文斯克船廠42號車間展開,船廠生產編號為01210。該艇的設計和施工過程高度保密,參與建造的相關人員均通過嚴格政審,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船廠高級管理人員也不得進入該艇的生產車間。編制艇員全部為軍官,要求有五年以上潛艇部隊服役經歷、蘇共正式黨員,并且身體條件完全符合航天員選拔標準。
1991年蘇聯解體后,由于軍費極度緊張,加上當時的俄羅斯認為短期內沒有進行海洋特種作戰的需要,已經基本完成主體結構的潛艇建造工作被終止。一度有傳聞稱,俄方曾申請美國注資,將該潛艇改建成純救援型深海工作艇,但最終沒有實現。2000年左右,普京提出重整俄羅斯海軍的口號,艇體完成度較高的01210項目被列為高優先級項目得到建設資金。2003年,潛艇下水; 2006年,海軍正式接收該艇;2008年,“AS-31”進入北方艦隊服役。
根據俄羅斯官方公布的信息,該艇可獨立進行作業,也可由BS-136“奧倫堡”號核潛艇攜帶航行。其自身推進系統為單軸單槳,主推進器采用帶導管的四葉螺旋槳,艇身周邊安裝有輔助推進器。有關“AS-31”的具體技戰術數據,仍屬于絕密。
綜合多方面文獻,“AS-31”號核潛艇可用于執行深海救援任務,以避免類似“庫爾斯克”號事件的再次發生。該艇還可用于海底勘測、建設和維護水下通信系統、水聲系統等任務。美國軍事專家則聲稱其可用于執行水下間諜任務:破壞美國海底水聲監視系統、竊聽海底光纜數據甚至破壞海底光纜。
據公開資料,2012年,在其母艇“奧倫堡”號核潛艇的搭載下,AS-31號核潛艇曾于北極地區進行確定俄羅斯大陸架外部邊界的科考作業。作業在2500米至3000米的深度進行,持續20天,勘探了大面積北極海底地區地形,獲取500公斤大陸架巖樣,科考結果為俄羅斯對羅蒙諾索夫和門捷列夫山脊等北極海底地區領土所有權的主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盡管科考取得了成功,但AS-31號核潛艇的鈦合金艇體因過度承壓而發生變形,機械手、外部照明系統等也遭到了破壞,直到2017年才完成維修及加裝新型探測設備的工作,后續深海測試與其新母艇BS-64“莫斯科郊外”號核潛艇共同進行。目前有消息稱,俄羅斯第一艘搭載“海神”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的BS-139“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也存在搭載AS-31號核潛艇的可行性。
2015年11月1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一次公開活動中,看似隨意地透露了俄羅斯的新型多用途核動力無人潛航器——俄方代號“狀態-6”,后續被非正式命名為“海神”。盡管俄羅斯官方稱其為“多用途核動力無人潛航器”,但“海神”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大潛深、超高速、具備水下洲際打擊能力的大尺寸核魚雷。該項目具體數據屬于絕密內容,目前已知信息僅有其彈頭當量約百萬噸級,主要用于對敵方軍港、沿海重要城市進行核打擊,也可用于摧毀航母編隊。
普京透露出的信息,為“AS-31”在俄羅斯海軍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注釋。目前,美俄雙方都認為,未來水下一線作戰任務應更多由無人作戰裝備承擔,有人潛艇主要作為其搭載、釋放和回收平臺以及水下作戰指揮中心,不直接參與作戰。
但水下超高速遠距離機動,對海洋環境特別是海底地形數據要求特別高。這次發生事故的“AS-31”號特種核潛艇,是目前俄羅斯進行大尺度海底地形勘探的最重要裝備。
“AS-31”所采取的大尺寸鈦合金球形艙室結構,的確屬于執行深海勘探任務的特種核潛艇理想結構。但以俄羅斯相對脆弱的經濟狀況,短期內完成“AS-31”號同型艇或升級型號的生產,恐怕也非易事。這也許是英雄艇員面對極大犧牲風險也要最大限度保存潛艇的考慮之一。
俄羅斯深知其海軍實力在裝備老化、兵種失衡、信息化滯后等方面存在“硬傷”,早已放棄在正面戰場抗衡美國海軍的作戰方針,轉而依托海基核力量實行“現實遏制”的核戰略。在這一背景下,俄海軍潛艇部隊近年來得到了較為充足的經費,戰備狀態好于海軍其他兵種。
而“多用途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的發展,反映了俄軍及其科研人員所秉持的緊扣軍事需求、非對稱思想、技術優勢和概念創新等相結合的鮮明策略。深海空間由于通透性差、壓力變化大、水文特性復雜等特點使其難以感知,易實現軍事行動的隱蔽性和攻擊的突然性,其軍事價值正在被各海洋強國挖掘。

7月6日,俄羅斯圣彼得堡,民眾出席葬禮悼念遇難艇員。圖/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