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義
家庭“體育作業”是體育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和輔助形式。學生如果能長期堅持,高質量地完成,不但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而且對穩固體能、提升技術技能,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融
融,即融入。縱觀現在的一些家庭“體育作業”,存在單一、隨意、無目的性,只是一些單純的、類似課課練的內容,并不能把平常生活中趣味性強、學生樂練、樂學的民間游戲、傳統體育內容融入到家庭“體育作業”之中,致使學生鍛煉積極性不高。
針對上述問題,體育教師在設計家庭“體育作業”時,可以把一些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玩的游戲、傳統項目、新興項目等,經過巧妙設計融入到家庭“體育作業”中,讓學生在玩中練,玩中學,達到穩固體能、提升技能的目的。
二、商
商,即商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個活動或某項技能產生了興趣,才會樂此不疲地參與其中。縱觀現在的一些家庭“體育作業”內容,幾乎都是由教師自己的意圖進行設計,并沒有與學生溝通交流,致使一些家庭“體育作業”的內容無法引起學生興趣,存在應付的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在進行家庭“體育作業”設計時,可先策劃好設計方案,然后找體育骨干、學生代表等,針對教師的方案進行共同商討、交流,教師提出自己的意見、看法、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需求、建議等,找到師生的共識點,共同制訂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喜歡、樂練的內容。這既能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的能力,又能因鍛煉內容是由學生本身參與設計,鍛煉的積極性能得到極大地提升。
三、銜
銜,即銜接。眾所周知,在體育課堂上,面對一些技術性強、難度大的學習內容,單憑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學習難以掌握。這時就需要教師設計一些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家庭“體育作業”,讓學生通過家庭“體育作業”來彌補課堂上沒有完成的內容,達到增強體質、提升技能的目的。
針對上述問題,家庭“體育作業”的設計,要緊密與課堂學習內容相聯系,把課堂不能完成的內容,通過家庭“體育作業”的形式讓學生練習,來彌補課堂的缺陷。此外,教師還可以提前通過家庭“體育作業”的方式,設計一些和即將學習內容有關的知識、鍛煉內容,讓學生提前接觸,知道該練什么、怎么練、練到什么程度,這樣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學生會因提前掌握了一些與學習內容有關的知識、技術、動作等,學起來會得心應手。
四、親
親,即親子。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再加上現在網絡、手機的普及,學生幾乎都沉浸在電腦、手機的網絡游戲中,不能自拔,導致對于教師布置的家庭“體育作業”置若罔聞,少部分參與鍛煉的也是應付了事。
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在設計家庭“體育作業”時,要利用微信、媒體、家長會、鍛煉倡議書、家長一封信等形式廣泛宣傳,讓家長明白家庭“體育作業”的重要性,并主動參與到孩子的鍛煉中來,通過設計的一些親子活動內容,讓家長與孩子共同鍛煉,這既能監督孩子的鍛煉過程,又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增強與孩子的親密性,把孩子從電腦旁、手機里、游戲中拉出來,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增強自身體質,提升運動技能。
五、度
度,即適度。家庭“體育作業”的目的旨在補充學生體能,鞏固所學技能。但因學生的性格、知識水平、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家庭“體育作業”不能保證一個適度,勢必會出現優生不能提高、差生不能完成的狀況。
針對上述問題,布置家庭“體育作業”時,在內容、強度、負荷等方面,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可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要堅守因人而異的原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家庭“體育作業”的鍛煉,在技能、體能方面得到提升。
六、評
評,即評價。有布置就得有檢測,有檢測就得有評價,家庭“體育作業”假如不進行有效檢測,那就成了走形式、走過場,也就失去了布置家庭“體育作業”的價值。
針對上述問題,教師要對家庭“體育作業”進行嚴格的檢查、評價,在學生鍛煉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利用課間操、大課間活動、體育節、班級對抗賽等形式,對學生的鍛煉效果進行檢測。檢測完成后,教師要對成績進行深入分析,查漏補缺,對于成績好、進步快的學生要進行表彰,成績提升慢、差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鼓勵,幫助其找原因、尋方法;同時針對檢測成績對鍛煉內容、形式、方法等合理調整、補充、完善。
七、得
得,即心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家庭“體育作業”的布置,既能有效防止學生體能的下降,起到穩固體能的作用,又能達到提升技能的效果。如果學生能養成把鍛煉的過程、得失、困惑等翔實地記錄下來,這對以后的鍛煉會起到借鑒作用。
總而言之,布置家庭“體育作業”時,要讓學生養成寫鍛煉心得的習慣,心得主要記錄鍛煉的收獲、體會、困惑、建議等。對于自己過去的成績要保持,對于存在的困惑要及時找教師尋求幫助,同時,把自己好的經驗、方法等也記錄清楚,以便和同伴共享,起到資源共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