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民
一、案例背景
實施體育課程標準,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力求讓每一名學生在快樂中沐浴體育學習的陽光雨露,領(lǐng)略激情,品味成功。
那么,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特殊的學練環(huán)境,特定的教師群體,直接的身體參與過程等,往往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復(fù)雜。從細微處著手,從點滴做起,應(yīng)該是解讀課程目標并付諸實施最積極的行為。
二、案例描述
學生小文性格內(nèi)向,體育學習與名字一樣“文文靜靜”,基本上是你不教,她不練,你教了,她“打折”練。
當其他同學在體育課堂中盡情學習或游戲時,她有如過路的看客,在一旁“默默欣賞”;偶爾參與,也是縮手縮腳;與老師目光交流,基本上都不敢抬頭正視。語言交流時,她的聲音有如“蚊子”一樣,不敢高聲。
課堂上,我想了很多方法去幫助她,效果都不太明顯。
于是,如何在體育課堂上幫助其快樂學習、有效學習就成了我的心結(jié)。
在一次大課間活動巡查時,我看到小文和伙伴們在一起跳橡皮筋,她跳得很好,玩得很投入、很開心。
此時,我突然計上心來,快速來到她們中間,申請加入她們的行列一起玩。
在玩的過程中,我扮演了一個“笨拙的初學者”,這一舉動,不時引來學生們無忌的笑聲。
活動結(jié)束后,我對小文說:“你跳橡皮筋跳得好棒呀!老師跳得不行,想跟你學,愿意教老師嗎?”“行!”小文很開心地答應(yīng)了我的請求。
“你教老師跳皮筋,老師在體育課上教你玩游戲,好嗎?”我一臉真誠地征求她的意見。“好的!”小文的回答還是那樣簡潔。但是,在簡潔中透出了驕傲與開心。
于是,在日后的活動與學習中,我跳皮筋越跳越捧,小文的體育學習也越來越開心。
每當在課堂上看到小文的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時,快樂也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
三、案例分析
體育教學中,不同學力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其學習的原動力也不盡相同。
作為教師,應(yīng)善用謀略,一方面要對部分學生的“調(diào)皮”表現(xiàn)出恰如其分的智慧與寬容,將矛盾、尷尬轉(zhuǎn)變?yōu)榻逃钠鯔C;另一方面要對部分學生的“膽怯”表現(xiàn)出足夠的藝術(shù)與細心,適時走近學生,獲取信任,藝術(shù)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有序梳理,有效干涉,在不經(jīng)意間達成簡單而不簡約的教學效果。
1.主動參與,走近學生有信度
誠如公益廣告語所言“體育無所不在”。學生在校的課內(nèi)外體育活動常常是一個相對動態(tài)的過程,過程中隨機生成的教育元素,適時地加以利用,會有很多的意外收獲,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實踐中因為諸多主觀或客觀的原因,課外隨機生成的教育元素經(jīng)常會被忽略。
如何因時、因地、因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巧妙切入形成教育場,使其過程有信度,是體育教育教學的一種藝術(shù)。
案例中小文的膽怯,如何在體育課堂中幫助其快樂學習、有效學習,執(zhí)教者在多種方法不佳的前提下,巧借小文在大課間活動中的激情,適時走近并有效參與小文的體育活動,為她創(chuàng)造平等、溫暖、安全的學習氛圍,幫助她克服學習中的膽怯心理,進而為她的參與學習提供平臺。
2.愛心交流,融入學生有溫度
體育是生活,有愛才會有溫度。教師有了愛,才會愛事業(yè)、愛學生。
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和思考問題,真正去理解、關(guān)心、愛護、幫助他們,學生有了愛,他才會愛運動、愛學習,在體育活動中才會充滿激情和自信,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學習中。
每當愛心交流,發(fā)生碰撞,擦出“火花”,產(chǎn)生溫度時,體育課堂就會生成自然、流暢的溫馨教學情境。
案例中,教師適時參與活動,走近小文僅僅是第一步,在不經(jīng)意交流間,讓學生接受教師才是關(guān)鍵,當教師融入她的學習后,未來教學過程中的方式、方法自然會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3.有效幫助,牽手學生有深度
體育教學巧用隨機生成的教學情境是形成教育場的一個絕佳時機。通過教育場,延展并激發(fā)學生體育學習的激情,牽手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凸顯教育的深度。
在教學實踐中,需要體育教師具備廣博的運動知識與運動技能,緊扣教育教學的“聯(lián)接點”,拓展思路,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區(qū)別對待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從細微處著手,從點滴做起,真心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提高體育學習效果。
案例中,教師巧妙放大情境效應(yīng),在拉近師生關(guān)系的前提下,與學生相約課堂,相邀學習,最終達成了簡單而不簡約的教育效果。
附:參評體會
筆者連續(xù)參加2屆全國學校體育優(yōu)秀教育教學案例評比均獲一等獎,在收獲喜悅的同時,衷心感謝《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提供給一線體育教師的平臺。
于是,與同行分享收獲、分享陽光、分享快樂,分享對教育教學反思的“勤”與“巧”又有了更好的理由。
入職初期,相對于教科研,誠如大多數(shù)的同行一樣,既有對名師、前輩們無限風光的羨慕,又有對個人徘徊在教學邊緣的煩惱。
一次偶然的教學培訓機會,有幸聆聽了某位語文教學名師的教學心得:一位教師只要能堅持10年認真記錄每一堂課教學活動的點滴、每一次教育活動的亮點,然后及時、巧妙地運用相關(guān)教育理念去嘗試解讀,10年后的你一定會成為教育教學的行家里手。
執(zhí)教20多年,筆者按前輩的要求堅持做了,也就有了20多篇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學研究的獲獎與發(fā)表的結(jié)果,也就有了對教育教學“勤”與“巧”更深層次的理解。
一、業(yè)精于勤
熟悉掌握體育教學相關(guān)的教學業(yè)務(wù),從走近到走進,說復(fù)雜也復(fù)雜:體育教學是一門科學,且不說復(fù)雜的教材體系,僅論最直接的學習獲得者學生,涉及每一個個體,諸如學生的認知特點、運動習慣、生理心理特質(zhì)等,都要在實踐中進行復(fù)雜考量。
說簡單也簡單:教學過程教師從點滴做起,仔細觀察、適時交流、勤于記錄、用心思考,積少成多、教學相長也就是件習慣成自然的簡單事。
在20多年體育教學中,類似于案例中“我與小文”的教育故事,筆者記錄了很多,正因為有了眾多教育故事的記錄,才有了個人教育思想的積淀,每當有了交流、分享的機會也就能娓娓道來,形成案例描述。
二、思靈于巧
相對于不同的案例,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思考,有些問題同一個角度在不同的時期,也有著不同層次的思考,如果一時難以解讀全面,可以記錄在案,暫時擱置,然后通過實踐的遷移、驗證、反思,在動態(tài)的教學環(huán)境中巧妙地去完善問題解決的方式、方法,最終達成教學相長的目標。
案例中“我與小文”的故事是若干年前記錄的一則教育敘事,其實類似于這樣的教育敘事記錄很多,每則敘事都有一些簡單的思考,這就是案例背景。
參加本次案例評比,筆者將眾多相關(guān)案例的反思與教育思想及時總結(jié),消化吸收,并進行比較與提煉,進而撰寫案例評析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