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華學術:張文江學術論集》是我編輯的第二本“孔學堂文庫”圖書。“孔學堂文庫”作為孔學堂書局的重要圖書品牌,意在通過匯編國內外知名學者的學術成果,展示中國文化研究領域的概況。
通過對“孔學堂文庫”系列圖書的編輯,我有兩個體會。
一是求同存異。對于系列圖書,格式體例的統一規范是其特點,也是其價值的體現。然而不同的作者,行文風格往往不同,要做到整體的統一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需要編輯在其中“周旋”,做到規范和作品特色的平衡,關鍵在于與作者的溝通協調。對于系列圖書中的每一本,是否能在“同”中出“彩”,這是一門學問,也是對作者和編輯的一種考驗。
二是精益求精。成套大型圖書的前期規劃十分重要,總體的體例規范定下來了就基本不會變動。但是在編輯出版過程中,每編輯一本書,都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是前期規劃無法預料的。編輯就需要在編書過程中及時調整,不斷解決新問題,在精益求精中得到成長。
(作者張基強:孔學堂書局編輯)
讀書故事


車胤囊螢苦讀
東晉大臣車胤少年時勤奮攻讀,博覽群書。他白天幫大人干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于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燈油,他為此十分苦惱。一個夏天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于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里,掛在案頭。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他就借著螢光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