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聶正英 王海松


內容摘要:農產品協議流通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有效途徑。但在綠色供應鏈視角下,農戶與企業存在機會主義與敲竹杠行為,農產品協議流通最佳路徑尚不明確。由此,本文基于綠色供應鏈視角,采用博弈模型構建農戶與企業收益矩陣,實證研究農產品協議流通的最佳路徑。結果表明,在農產品協議流通過程中,農戶與企業均選擇履約,為最佳策略;在雙方履約情況下,簽訂價格分享協議,可提升履約率;“履約+價格分享”模式,是農產品協議流通的最優路徑。且在流通過程中推行農產品價格保險機制、構建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完善農產品價格交易體系,有利于“履約+價格分享”路徑的實施,提高農業訂單履約率。
關鍵詞:農產品 ? 協議流通 ? 綠色供應鏈 ? 最優路徑 ? 流通效率
引言
綠色供應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農產品流通的內在需求也隨之不斷增加。但由于“雙匯瘦肉精事件”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曝光,消費者對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與農產品流通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作為重要的農產品產銷模式,農產品協議流通被認為是有效提高農民適應市場變化能力、增加收入、促進農業逐步轉向產業化發展、保障農產品順利流通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運營過程中,農戶與相關合作企業的關系并不穩定,農產品協議流通的最優路徑還比較模糊,導致在合作過程中,難以均衡雙方的既得利益。因此,在綠色供應鏈視角下,本文以農產品協議流通為研究對象,探索農產品協議流通的最佳合作路徑,期望對提升農戶與企業合作效能、加快我國綠色農業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相關理論概述
(一)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是指處于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通過合作與溝通,從產品設計研發、原料采購與產品加工到銷售及回收整個周期,追求環境效益最大化,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促使企業及整個供應鏈可持續發展。農產品供應鏈是供應鏈管理在農業方面的應用與拓展。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是指融入了“安全、環保、綠色”等管理理念的農產品供應鏈。循環經濟理論與可持續發展是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綠色管理的指導依據。農產品綠色供應鏈運用綠色管理技術,進行生態設計,實行農業生產資料綠色采購,實現了農產品標準化、流程化加工、包裝、運輸。并且,通過農資供應商與農戶等生產者、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各級分銷商與消費者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提高了農產品綠色性、安全性及農業生產效率。實行農產品供應鏈綠色管理,不僅促進資源利用最大化,也實現了環境污染程度最小化。由此,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是連接消費者、供應商與農戶的農產品增值鏈、物料鏈、信息鏈、資金鏈,也是一條提高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促使農民受益的生態安全鏈。
(二)農產品協議流通
當前,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帶動“三農”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其中,農產品流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產品流通中,各個環節的企業成員之間既存在競爭關系,又屬于合作關系。各個成員企業為實現利益最大化,會在戰略層面選擇適合自身的合作策略。協議流通,則屬于眾多合作策略中的一種。農產品協議流通主要指農戶與除消費者以外的中間企業,為保障雙方經濟效率,通過建立合作關系,簽訂協議達成農產品合作流通的意向,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中間企業作為整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一個組織者,處于農戶與消費者之間的樞紐位置,上游連接農戶,下游銜接農產品流通企業。在農產品協議流通過程中,整個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成員,以契約的方式,對產品進行現金或者電子交易,以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順利流通。(見圖1)
在農產品協議流通路徑選擇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是契約,能夠有效提升農戶與企業的合作效率。常見的契約路徑主要包括期權契約、收入共享契約、回購契約、數量折扣契約等。其中,期權契約是指銷售商提前購買部分期權,通過市場需求信息的觀測,決定期權是否執行,是一種規避金融市場風險的路徑選擇。收入共享契約是指銷售商用低于邊際成本的價格,向供貨商提貨,然后以一定比例與供應商分配銷售利潤,確保雙方收益,達到最佳供應鏈績效。回購契約是指,在不確定市場需求情況下,供應商與經銷商共同承擔市場風險,靈活消除雙方邊際化問題。該方式主要針對市場生命周期短、需求不確定的產品,是一種廣泛應用的協調機制。數量折扣契約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能夠有效改善系統績效,加強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合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運營成本。基于此,筆者通過引入上述契約路徑,研究農產品協議流通中,農戶與企業的決策,以及執行決策產生的影響,進而研究得出綠色供應鏈下農戶與企業進行農產品協議流通的最優合作模式,以提高農產品協議流通的履約率。
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
(一)問題描述
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為保障農產品順暢流通,農戶和企業簽訂具有法律約束效應的產銷協議,用以確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此后,農戶根據協議要求,安排組織生產,企業按照合同收購農產品,即形成農業產銷模式。從協議表面上看,農產品協議流通由諸多因素引起,實際根源是產銷協議機會主義行為和不完全性產生的道德風險。而在綠色供應鏈下,受外部環境多變性與復雜性影響,農戶與企業在具體簽訂產銷協議時,難以準確預知未來農產品價格的變化,也就很難確定產品流通的最優路徑。雙方為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協調農產品流通的相關事項,只能粗略簽訂相關契約,并不會考慮雙邊最佳權益。這一舉措,為后期雙方拒售、壓級壓價及其他機會主義,留下較大的“公共領域”。由此,本研究重點在于,綠色供應鏈視角下農戶與企業產生履約或者違約行為時雙方的利益優勢,找出農產品協議流通存在的協調問題,進而得出農戶與企業在協議流通中的最優路徑。
(二)研究假設
綠色供應鏈視角下,農戶與企業簽訂的產銷協議為長期合約,即在簽約一段時間之后,雙方才能履行合約中的相關款項。所以,在具體分析時,需要引入相關問題與部分元素,故作出如下假設。
H1:在協議執行過程中,農戶與企業均存在履約與違約兩種選擇,如果一方違約,另一方則不能繼續參與合約的相關款項;
H2:由于農產品協議流通屬于內部交易,農戶與企業在協調過程中,均節省了農產品交易費用;
H3:農戶不存在資產專用性問題;
H4:農戶與企業可以同步獲知農產品市場價格;
H5:在協議協調過程中,農戶與企業均屬于理性經濟人;
H6:農戶與企業效應值與收益值相等。
此外,為了更好的闡釋農產品協議流通中農戶與企業的協調利益關系,特將所用的主要參數及符號定義如表1所示。
(三)模型構建
基于上述假設條件,參考李娟(2013)的研究成果,利用博弈模型,構建農戶與企業的收益矩陣,具體如表2所示。其中,在合約執行過程中,農戶與企業不但需要考慮T=1時,獲得的綜合收益,還要考慮T=2到T=n的綜合收益。為方便計算,假設T=2到T=n時,農戶與企業的合同交易收益分別為Πc1與 Πc2,市場交易收益分別為Πm1與Πm2;假設A為農戶,B為企業;雙方履約用F表示,違約用G表示,得到農戶與企業在協調下、T=1時的具體收益矩陣。
結果分析
(一)模型求解
在上述收益矩陣中,農戶與企業為考慮長期收益,雙方在T=0時簽訂協議,表明雙方均認為在T=1時,能夠獲得最大收益。同時,雙方也認為在T=1到T=n時農產品的合約交易收益遠高于市場交易收益。即有E(Πc1)>E(Πm1),E(Πc2)>E(Πm2)。
此時,在T=1時,令x=Pm-Pc,若Pm>Pc,則可得出農戶違約與履約時,企業的履約與違約收益之差:
所以,在雙方合作協調過程中,農戶選擇履約,是合作的最優策略。
綜上,在農產品協議流通過程中,令農戶與企業違約的X波動區(-∞,F1)∪(F2,+ ∞)。在該波動區間下,農戶與企業違約的主要原因是農產品價格變動幅度,大于雙方協定的交易費用、長期合作價值與違約費用的總值。若一方違約,會給另一方帶來損失,且會導致雙方不得不支付額外的交易費用,進行農產品市場交易。出于雙方整體收益的考量,其中一方違約均會導致總體收益下降。此時,若農戶選擇違約,企業選擇履約,雙方的總體收益為:
由此可以看出,農戶與企業均選擇履約時,總體收益大于0,而且等于雙方協商初期的交易費用與后期合作價值之和。
(二)農產品協議流通的最優路徑選擇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農戶與企業在協議流通過程中,將雙方收益看作一個整體,若雙方都選擇履約,則整體收益大于一方違約時的收益。但在綠色供應鏈視角下,受市場環境多變性影響,農戶與企業是否履約存在不確定性。由此,在雙方協調過程中,將價格分享作為一個最優策略,即規定在農產品價格波動超出一定范圍時,受益方給予另一方適當補償,保障雙方合約順利履行。當然,這里的適當補償,一定是補償方給予的補償,大于對方違約后的自身收益。此時,需要充分考量農戶與企業的補償動機。在X波動區間(-∞,F1)∪(F2,+ ∞)內,當x>F2時,農戶選擇違約,企業選擇履約,則
Z1為農產品協議流通過程中,農戶違約與履約時企業的收益之差,如果給予的補償T1
同理,當x
在簽訂協議附加條款后,雙方均避免了由于價格波動帶來的損失。但雙方也失去了伴隨價格波動帶來的額外收益。由此,在簽訂合約時,若一方不太愿意失去這部分收益,則很有可能不愿意簽訂附加款項。以農戶為例,如果農戶在T=0時,認為T=1時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收益非常大,遠高于簽訂附加款項時的收益。此時,則需要分析雙方是否愿意簽訂合約。
所以,根據協調結果可知,在A1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基于綠色供應鏈視角,農產品協議流通的最優路徑選擇會受到農產品市場價格、農戶與企業合作履約率的影響。在農產品協議流通中,因存在多重因素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會時有波動。并且,農戶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受到市場環境及自身不確定因素影響,雙方履約率也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在農戶與企業合作時,雙方均需要承擔一定風險。本文通過建立農戶與企業的博弈模型,深入研究了農產品協議流通的最優路徑選擇,并提出了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協議流通路徑的幾點建議,具體如下: 第一,推行農產品價格保險機制,保護農戶利益。現階段,我國部分地區已在試行農產品價格保險機制,效果較好,可操作性較強。因此,各地區政府主管部門應積極推動當地農產品的政策性保險業務,與當地保險監管部門、農業部門相互協調,在農戶與企業之間,建立起農產品保險機制。同時,當地相關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培養專門保險企業,鼓勵農業生產企業積極配合,共同發展地區合作保險。政府要加大對訂單農業的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當地農戶、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等各節點企業,確定農產品種植數量、收購的價格與品類,共同簽訂長期購銷合同,降低農戶種植風險,將農產品市場中一部分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進而削減市場風險、自然風險等對農戶利益的沖擊。 第二,構建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提高農產品綠色度與安全性。當前,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頻發生,消費者對安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不斷上漲,企業應該抓住市場消費需求,構建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提高農產品的綠色度與安全性。一方面,進行農產品采購時,嚴格把控農產品質量,做好產品質量檢測第一步。收集并記錄農產品采購的批次、名稱、數量、產品供應者等關鍵信息。并且,需要對來貨進行質量抽檢,將抽檢合格的產品粘貼合格證;不合格農產品按照不良品處理。另一方面,應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采集相關制造信息,包括產品加工工藝、環境條件、操作人員等。進行產品加工時,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對生產工序與環節做好監督,并進行產品溯源標簽設置,保證農產品加工過程出現質量問題時有據可循。 第三,完善農產品價格交易體系,保障農產品供應鏈企業利益。建立與完善我國農產品流通價格交易市場,能夠對農產品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農產品定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首先,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推廣與普及價格交易的相關知識,培養農產品定價的相關管理人才。同時,對農產品交易的相關政策進行補充與完善,為農產品價格交易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其次,應加強價格交易法律與制度建設,完善農產品定價標準。針對尚不完備的價格交易市場結構進行改善,促進農產品流通市場快速、健康發展。最后,政府應建立農產品價格預警機制。在農產品交易價格波動的合理范圍內,相關部門行使監督職權即可;當農產品價格波動范圍過大,超過警戒線時,政府應采取相關管理辦法和有效措施進行干預;當農產品價格過高時,政府應采取農產品儲備戰略,進行農產品價格平抑,進而保障農產品供應鏈企業的核心利益。 參考文獻: 1.李娟.基于重復博弈模型的農產品協議流通的研究.浙江工業大學,2013 2.羅永恒.中國農產品價格波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湖南農業大學,2012 3.呂國清.知識溢出視角下集成化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風險管理制度研究[J].農業經濟,2016(5) 4.陳莫凡,陳長塔.政府干預下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演化博弈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17(1) 5.楊果.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協調機制研究——基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J].農村經濟,2017(10) 6.吳小丁,范苗苗.臺灣生鮮農產品流通中的農民團體作用及公共政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2(22) 7.吳絨,白世貞,吳雪艷.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演化機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