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內容摘要:研究基于2011-2015年螞蟻網絡消費水平指數的省際面板數據,以熵值法和突變級數法構建的物流業水平指數作為發展的代理變量,以人均其他消費信貸規模作為消費金融的代理變量,實證檢驗了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對我國網絡消費的影響。研究表明,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均顯著促進了網絡消費水平的提升,且促進作用的強弱存在地區差異。
關鍵詞:物流業發展 ? 消費金融 ? 網絡消費水平 ? 突變級數法
引言
網絡消費是指以互聯網技術為工具手段從而使消費者可以在網絡虛擬環境下完成消費需求確認、商品信息搜集、商品購買決策、商品購后評價的完整消費過程。根據艾瑞咨詢的最新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突破6萬億元,同比增速29.6%,網絡消費成為沖擊傳統線下消費形態的新模式。在我國經濟增速換擋的新常態下,網絡消費對宏觀經濟的積極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促進消費升級。根據螞蟻網絡消費統計數據,從消費形態看,服務型網絡消費規模月均增長率為7%,遠高于實物型網絡消費規模3.5%的月均增長率;從消費層次看,享受型網絡消費規模月均增長率為4.2%,高于生存型網絡消費規模3.7%的月均增長率。二是拉動最終消費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全國網絡消費支出數據,估算可得全國網絡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約為2%,對最終消費增長的貢獻率為45.1%,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30.3%。因此,研究經濟新常態下影響網絡消費水平的相關要素對促進網絡消費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文獻梳理
梳理已有文獻,學者分別從宏觀、微觀、創新要素等三類視角對網絡消費展開了研究。一是基于宏觀視角,即在總結我國網絡消費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定性或定量的方式分析宏觀因素對我國網絡消費總體的影響。付慧蓮(2017)定性分析了技術發展、網絡消費人口、行業支持、法律環境等因素對我國網絡消費的影響;黎玉升(2017)通過構建向量自回歸模型,實證檢驗了商業地產價格、居民人均收入等因素與人均網絡消費在時間序列上的相依關系。二是基于消費者主體的微觀視角,即通過面向特定對象的問卷調研,分析不同消費者主體的網絡消費行為和影響因素。施穎(2017)以S-O-R模型為基準,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了假設檢驗,驗證了消費者個體、零售商特征等因素與網絡消費行為的正相關關系;張彤璞等(2016)以西安市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問卷數據的統計建模,實證分析了大學生個體因素對其網絡消費的影響;李大賽等(2016)以新生代農民工為研究對象,通過半結構化訪談完成對基礎數據的收集,并運用經濟計量方法,實證分析了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網絡消費行為的主要因素。三是基于創新要素的視角,即分析創新要素對網絡消費的影響。許佳淇(2016)從網絡口碑的創新要素出發,揭示了網絡口碑對青年群體網絡消費行為的影響。
已有學者在研究網絡消費影響因素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仍存在以下問題有待繼續研究:一是物流業對我國網絡消費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先導作用,而已有文獻中缺乏對物流業發展影響網絡消費的定量研究;二是消費金融為我國網絡消費的發展提供了跨期的流動性支持,增加了當期的網絡消費需求,而已有文獻中缺乏對消費金融影響網絡消費的定量研究。基于此,本文以2011-2015年螞蟻網絡消費水平指數的省際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以熵值法和突變級數法構建的物流業水平指數作為物流業發展的代理變量,以人均其他消費信貸規模作為消費金融的代理變量,通過構建面板數據模型,驗證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對提升我國網絡消費水平的促進作用,并考察促進作用的地區差異,以期對探討網絡消費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進行有益補充。
指標構建與模型設計
(一)指標構建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檢驗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對我國網絡消費的影響,需要構建衡量物流業發展水平、消費金融水平和網絡消費水平的代理變量。
關于物流業發展水平代理變量的構建。首先,在梳理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構建衡量物流業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包括產業規模和基礎設施,二級指標包括產業規模下的貨運周轉量、物流業增加額、人均物流業增加額,以及基礎設施下的鐵路密度、公路密度、運輸車輛增加量。其次,運用熵值法確定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相應權重。最后,在確定各指標的系統突變類型的基礎上,結合熵值法確定的相應權重,利用突變級數法計算得出2011-2015年間各省的物流業發展水平。具體的指標體系、熵值法權重以及所屬系統突變類型見表1所示。
關于消費金融水平代理變量的構建。狹義的消費金融是指具有相應業務資質的消費金融公司向各階層消費者提供的授信審批靈活、無需抵質押物、貸款期限較短的消費貸款。根據狹義消費金融的定義,并考慮網絡消費的適用范疇,本文首先對已有文獻中所涉及消費金融的統計口徑進行了相應調整,已有文獻一般以《中國城市(鎮)生活與價格年鑒》披露的全部消費貸款作為消費金融的代理變量,其統計口徑涵蓋了住房貸款、教育貸款、汽車貸款和其他消費性貸款,而住房貸款的投資屬性要強于消費屬性,教育貸款和汽車貸款至少在樣本期間并未廣泛應用于網絡消費中。基于此,應將住房貸款、教育貸款、汽車貸款從消費金融的范疇之中予以剔除,僅以人均其他消費性貸款規模作為消費金融水平的代理變量。
關于網絡消費水平代理變量的構建。由于時間序列上連續刻畫居民網絡消費狀況的統計數據匱乏,這限制了對網絡消費的定量研究。直至2016年5月,國內首個網絡消費指數“新供給-螞蟻網絡消費指數”對外發布,該指數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螞蟻金服研究院聯合編制,具有較高的信效度。根據本文的研究需要和指數的實際意義,選取衡量全國居民人均網絡消費金額的網絡消費水平指數作為網絡消費水平的代理變量。由于指數披露的時間區間為2011年1月-2016年4月的月度數據,因此采用簡單算術平均方法將各省的月度數據轉化為年度數據。
(二)模型設計
根據本文研究目的并在完成指標構建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設定影響我國網絡消費水平的基準模型,借鑒前人研究的經驗,設定基準模型如下:
其中,wlxf表示網絡消費水平,wlfz表示物流業發展水平,wljr表示網絡金融水平,Control為控制變量的集合,包括各省人均GDP、各省人均居民收入、各省地方財政預算支出、各省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各省平均受教育年限、各省網絡普及率等。i表示截面上的各個省份、t表示2011-2015年的時間序列。
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為了避免面板數據可能出現的偽回歸問題,首先采用LLC、ADF、FPP等檢驗方法,分別對所有的時間序列變量進行了單位根檢驗,以考察模型所選變量在時間序列上的平穩性。具體的檢驗結果見表2所示。
表2結果顯示,所有的時間序列變量均在5%或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模型所選變量均為平穩的時間序列變量,即通過了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因為時間序列變量均為平穩的同階單整,所以可以直接進行進一步的實證分析。
(二)回歸結果分析:總體估計
為了對平衡面板數據模型進行有效估計,首先采用Hausman檢驗判定模型是適用固定效應回歸還是隨機效應回歸。檢驗結果顯示,Hausman檢驗的P值為0.0013,小于0.1,因此拒絕原假設,接受模型中個體影響屬于固定效應的備擇假設。同時,為保證估計結果的穩健可靠,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還采用了混合OLS回歸對模型進行估計。
表3列示了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對網絡消費影響的總體估計結果。估計結果顯示:從混合OLS回歸結果看,物流業發展對網絡消費的影響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系數為0.1125,t值為3.99),消費金融對網絡消費的影響在5%的水平下顯著為正(系數為0.0873、t值為2.56);從固定效應回歸結果看,物流業發展對網絡消費的影響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系數為0.1501,t值為4.01),消費金融對網絡消費的影響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系數為0.0997,t值為3.78);混合OLS回歸和固定效應回歸的估計結果除在系數大小和顯著性水平上略有差異外,并不存在可以影響本文關鍵結論的顯著性差別。
根據模型的估計結果,可以得出結論:一是物流業發展對提升我國網絡消費水平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研究結論也間接驗證了物流業因素對我國網絡消費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即系統的物流業產業規模和良好的物流業基礎設施可以為網絡消費的發展提供物流運輸上的便利。二是消費金融對提升我國網絡消費水平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結合居民動態消費模型的相關推論,消費金融對促進網絡消費的傳導機制可以簡化為消費金融為居民網絡消費提供了跨期的流動性支持,即會增加當期的網絡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網絡消費水平的提升。
(三)回歸結果分析:分地區估計
為了進一步考察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對網絡消費水平提升的促進作用是否存在地區差異,本文參照國家統計局的分類口徑,將樣本省份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并分別進行實證檢驗。
根據Hausman檢驗的估計結果,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等子樣本的Hausman檢驗的P值分別為0.0009、0.0011、0.0023,均小于0.1,因此拒絕原假設,接受模型中個體影響屬于固定效應的備擇假設。同時,為保證估計結果的穩健可靠,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還采用了混合OLS回歸對模型進行估計。
表4列示了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對網絡消費影響的分地區估計結果,估計結果顯示:
從東部地區的回歸結果看,物流業發展對網絡消費的影響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混合OLS回歸的系數為0.1293,固定效應回歸的系數為0.1628),消費金融對網絡消費的影響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混合OLS回歸的系數為0.0935,固定效應回歸的系數為0.1175)。
從中部地區的回歸結果看,物流業發展對網絡消費的影響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混合OLS回歸的系數為0.1068,固定效應回歸的系數為0.1344),消費金融對網絡消費的影響在5%的水平下顯著為正(混合OLS回歸的系數為0.0807,固定效應回歸的系數為0.0911)。
從西部地區的回歸結果看,物流業發展對網絡消費的影響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混合OLS回歸的系數為0.0915,固定效應回歸的系數為0.1059),消費金融對網絡消費的影響在5%的水平下顯著為正(混合OLS回歸的系數為0.0788,固定效應回歸的系數為0.0896)。
混合OLS回歸和固定效應回歸的估計結果除在系數大小和顯著性水平上略有差異外,并不存在可以影響本文關鍵結論的顯著性差別。
根據模型的估計結果,可以得出結論:從子樣本模型的系數和顯著性水平看,無論是東部還是中西部地區,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均對提升網絡消費水平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從子樣本模型的系數大小看,無論是混合OLS回歸還是固定效應回歸,東部地區的系數要大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的系數要大于西部地區,表明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對網絡消費的促進作用的強弱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即東部地區的促進作用要強于中西部地區,這與地區間在物流業基礎設施、互聯網發展程度、金融開放程度等方面的差異有關。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以2011-2015年螞蟻網絡消費水平指數的省際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通過構建物流業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并運用熵值法和突變級數法,計算獲取了各省物流業發展水平指數,在分析消費金融實質和網絡消費范疇的基礎上,合理選取人均其他消費信貸規模作為消費金融的代理變量。在完成指標構建的基礎上,通過對平衡面板數據模型的參數估計,實證檢驗了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對我國網絡消費的影響。研究表明:物流業發展、消費金融對提升我國網絡消費水平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該促進作用的強弱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即東部地區的促進作用要強于中西部地區。本文的啟示或貢獻在于:一是從物流業發展和消費金融的視角出發,對探討網絡消費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有益補充;二是為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制定相應的網絡消費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經驗證據。
(二)建議
1.加大對中西部的資源傾斜,挖掘優質的商品資源。中西部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相對薄弱地區,物流業發展的滯后性是導致網絡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要改變這種狀態,一是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物流資源的傾斜力度,加快推進物聯網、互聯網的全區域覆蓋進程,完善高速鐵路、公路與網絡通訊設施的建設,依托優勢地理資源,積極籌備大型倉儲與貿易中轉基地的建設,提高區域內部的物流集散能力,為優質物流資源的流入提供良好的區域發展環境(裕祥,2018)。二是要鼓勵中西部地區打造優質商品品牌,重點發展具有區位優勢的農牧產品,鼓勵農業合作社與企業的交流合作,打造具有統一化、標準化的農牧生產基地,提高農牧產品的附加值,為“線上+線下”商貿模式的開展提供優質的產品資源,逐步推進網絡消費的持續增長(魯釗陽,2018)。
2.穩步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提高居民的消費熱情。消費金融是影響居民網絡消費的重要因素,穩步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利于帶動居民消費金融的增長,也是激發居民網絡消費熱情的重要動力。一是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逐步推廣小額、短期、低息的金融性貸款,減少貸款的辦理流程,實現線上與線下金融服務的統一化,為居民的金融貸款提供便利性,穩步促進全社會消費金融的持續增長,為網絡消費的發展奠定良好的金融環境(王新慶,2018)。二是鼓勵金融行業與網絡銷售平臺、店鋪的合作,在網絡店鋪開展定點金融支付減免等活動,在提高金融行業普惠范圍的同時,激發居民的消費熱情,實現消費金融與網絡消費的協同發展(孫國珍,2019)。
參考文獻:
1.付慧蓮.我國互聯網消費的現狀、影響因素及發展措施[J].商業經濟研究,2016(15)
2.黎玉升.電子商務時代網絡消費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14)
3.施穎.消費者的網絡消費行為特征與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4)
4.張彤璞,丁敏.大學生網絡消費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對西安市大學生的實證調查[J].商業經濟研究,2016(14)
5.李大賽,劉兵.新生代農民工網絡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21)
6.許佳淇.論網絡口碑對青年受眾群體網絡消費行為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6(19)
7.裕祥,陳恒.我國區域物流業發展非均衡及其外部效應估計——基于要素投入及其效率的分析[J].商業研究,2018(1)
8.魯釗陽.品牌培育對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影響研究——基于我國東、中、西部15個省級單位的2131份問卷調查[J].現代經濟探討,2018(2)
9.王新慶,王便芳.普惠金融時代我國商貿流通業改革新方向探索[J].商業經濟研究,2018(22)
10.孫國珍.“農村金融資本+電商”融合發展新格局構建及實現路徑[J/OL].商業經濟研究,2019(11)
作者簡介:
李琳(1983-)女,漢族,重慶市人,碩士學歷,四川財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金融學、投資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