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笑軒
摘要:在中國法治社會構建過程中西方法律文化制度被大量引進,但出現了種種不兼容現象,因為特定法治成長必須根植于相應的法律文化土壤。為此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國流傳至今的傳統法律文化特別是儒家法律思想,使其在此構建過程中彰顯應有的獨特價值和發揮更大的社會主流精神重要支撐點作用。本文首先闡述了儒家法律思想的內涵及法治含義與當代中國法治社會內涵,并在此基礎上辯證地對儒家法律思想對中國法治社會構建的影響做了系統分析,最后探析總結了傳統儒家法律思想對當代中國法治社會構建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實踐價值。
關鍵詞:儒家法律思想內涵 ? 中國法治社會構建 ? 儒家法律思想影響 ? 儒家法律思想當代價值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法律思想瑰寶,儒家法律思想特別是當中的“禮法合治”文化歷經兩千多年時期而日久彌新,當今階段中國共產黨“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治國理政方針的推行可以說是對相關儒家法律思想精髓的繼承和發展,它就是一個鮮活的現實例子。儒家法律思想能夠在中國長期歷史沉淀中流傳至今證明其具備較高的本土適應性和強大生命力,并且長久以來它對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潛在影響力。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盛而不平衡、中西法律文化異質對撞加劇而傳統法律文化影響式微的當代時代背景下以及在努力推進中國法治建設過程中,重新審視甚至挖掘儒家法律文化的當代價值顯得十分必要。
本文首先對儒家法律思想基本概念作了簡要介紹,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儒家法律思想對當代中國法治社會構建的產生的各種影響,在最后提出了應當辯證地審視儒家法律思想,充分發掘儒家法律思想對當代中國法治社會構建的現實價值。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產生
儒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戰國之際。伴隨著當時私學的興起和講學之風的出現,產生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多樣文化競相繁榮的氣象。據近人考究,儒家淵源于“儒”[1]。而“儒”最早出現在殷商時期,指稱一切方術之士,其名稱最初見于《論語》。后來儒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由廣義的方術之士縮小為狹義的仲尼之徒。
(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內涵
我國傳統法律思想與儒家思想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歷代王朝都毫無例外地把“三綱五常”列為德治的主要內容,這使儒家法律思想得到長久的發展。其主要內涵如下:第一,儒家法律思想主要通過建立封建禮教制度,來規范人的行為,從而穩定社會秩序,教化民眾;第二:儒家法律思想地位等級觀念濃重;第三,儒家法律思想價值中的集體色彩遠重于個人色彩;第四,儒家法律思想重視道德;第五,儒家法律思想注重民生。
(一)法治的含義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是闡述法治概念的第一人,他覺得法治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法律獲得廣泛的遵守;第二層是獲得遵守的法律本身就是良法[2]。西方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概念有法治的實質性和形式上的兩層含義:前者注重體現法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后者強調法律程序、法律可操作性、法律治理方式等一系列制度及其運行機制。有國內觀點認為現代法治概念不僅包括守法、良法兩個形式要素,還應當包含限權和民主兩個實質要素,真正的法治當中以上因子缺一不可[3]。
(二)當代中國法治社會內涵解構
我國法治社會構建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在新時代下本質是一種社會管控方式。具體而言,它的實施前提是人民民主,價值標尺是自由、平等、人權、公平、正義,根基是確保反映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憲法和法律的絕對權威,核心是限制政府權力和保護人民權利,最終目標是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法治社會。其中公平正義是人類所追求的一種美德、一種優秀品質,是衡量人類文明的價值尺度,也是對政治、法律道德領域中的是非、善惡、應當或不應當作出的判斷標準[4]。
(一)儒家法律思想對中國法治社會構建的正面影響
1.儒家德治思想是當代中國的法治社會構建的良性補充
第一,儒家德治思想中的“為政以德”要求推行仁政,寬厚待民。我國在當代中國法治社會構建過程中應該充分的借鑒這點。我國是以維護好人民利益為根本宗旨的社會主義國家,構建當代法治國家自始至終要切實保護人民群眾利益,確保人民利益不受損失。二,儒家德治思想“尊賢使能”主張就是要將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選拔出來為國家效力,我國法治社會構建過程中也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質人才的領導干部隊伍。第三,儒家德治思想中的“德主刑輔”強調了道德在國家治理機制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兩種特點各異、功能互補的社會管控模式,我們應從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在當代中國法治社會構建過程中德治與法治相互契合、各司其職的現實合理性。
2.儒家民本思想為當代中國法治社會構建提供了傳統思想基礎
儒家民本思想為當代“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傳統思想基礎。第一,從傳統的“以民為本”衍生到當代的“以人為本”,兩者都有為社會大眾謀福利的共同價值取向。第二,社會治理方式由儒家法律思想追求“明君治國”到創設當代法治社會“服務型政府”,既是從古代到現代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標志,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思想與傳統儒家法律思想在一脈相承基礎上的文化傳承和創新。
(二)儒家法律思想對中國法治社會構建的消極影響
作為一種一體兩面的傳統法律文化,儒家法律思想也存在對法治社會發展不利的消極影響,比如群體至上論下的個體權益的被漠視、階層不等論阻礙了地位均權的現代社會公民意識、性善論容易造成當代法治社會正常構建進程的滯后不前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法治社會構建的偉大實踐中善于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近代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談到:歸屬于文化層次范疇的法律規范和制度既非硬生生的文字,也非口口相傳的觀念,它是人們心中對法律最高的信仰;它會由于人們信仰的堅定而獲得力量,當其它的法律要退出歷史長河時,這些規范和制度會永遠的流傳下來,并且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這使得我們的傳統思想成為民族創新的來源之一[5]。
毋庸置疑,雖然儒家法律思想中存在一定的消極因素,但我們也應明晰認識到,歷經數千年歷史沉淀的儒家法律思想中推崇德治和以民為本的優秀因素沒有喪失其當代實踐價值。重視并挖掘儒家法律思想于當代中國法治社會構建的實踐價值,至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一)以道德教育為先導抓手,強化犯罪社會防范前置與配套機制建設
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犯罪社會防范前置與配套機制主張在千年之前的社會是非常先進的一種思想。面對當前新舊轉型緊要階段種種復雜社會現象,道德教育實踐意義更加凸顯,它在緩解法治空壓力、為當代法治建設塑造良性環境方面應當發揮更大作為。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借鑒“禮樂政刑,綜合為治”以達到犯罪預防的目的。很多法律關系的調整手段不止于后期的法律手段,道德與行政手段也在前期發揮著法律不可替代的調節處理作用,法律的單打獨斗不能夠解決大千世界中的一切問題。
(二)強調人才的賢能選拔標準,推崇“人治”與“法治”的統一性
與神權統治相比較的視角來看,儒家人治思想主張具有巨大歷史進步性,尤其是賢能治國的推行開創了歷史上延續數千年的吏治制度,是當時中華民族文化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個貢獻性因素。目前我國法治構建尚處在法制基本健全的逐步完善階段,要實現法治的嚴格實施和有效監督,必須將各級公務員的選拔與任用提高到一個助推法治社會構建的新高度,將“德才兼備”的官員及人才選拔標準作為一個整體,首先強調并落實公務人員個體道德修養與綜合素質的一致性。而推崇“人治”與“法治”的統一性啟示就是要突出發揮法治社會構建進程中人的主觀積極能動性作用,因為一個人的良心、正義感、責任感、榮譽感等道德觀念與其法治觀念及社會司法問題息息相關。
(三)提倡刑罰儉省,推動公正和諧
儒家謹獄恤刑主張是“德主刑輔”、“明德慎罰”思想在定罪判刑領域中的具體化應用,表明其對普通人的價值珍視、對司法公正與和諧無訟的價值求索,并且對當代司法制度建設具有一定參照價值。從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構建的寬宏場景上來看,這是適應我國民主法制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促進刑事政策人文科學化的必由之途。比如對于經濟犯罪,應充分考慮犯罪的起因、主觀動機、退換的贓款和追繳情況,可以針對這種經濟犯罪采取特定處罰手段,如職業禁入等。這樣的舉措有利于鼓勵犯罪人協助追繳涉案款項,減少案件經濟損失,實現刑罰經濟效益最大化。在量刑方面各級法院法官擁有一定自由裁量權,但此自由裁量權的適用也應當受到嚴格限制,它是針對個案進行的,不能推而廣之,不具有普遍約束力。一方面強調法治不為過,另一方面也要牢記如下的告誡意義,“法治就像生命保險和自由主義本身一樣,只是在惡劣環境中做出最佳選擇的嘗試”[6]。
(四)社會主義義利觀的確立
儒家思想的義利觀主張望利顧義,見利棄義不可取,這里面的義的首要意義即是對別人的權益不可構成損害。針對改革開放以來德建設滯后,社會風氣嚴重滑坡、內耗嚴重、爭斗有余而友信不足的的社會狀況,人人責無旁貸,強力弘揚眾多優秀傳統美德的普遍回歸,明辨利義之爭的實質與后果,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自覺處理好利與義的內在關系,努力做到“先義后利”、“義以生利”、“以義制利”,逐步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國家層面上應當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引導人們積極進取,向上向善;對于誠信欺詐現象,要建立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并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確保市場環境公開、公正、透明。
從對中國儒家法律思想內在價值和外在功效的研究可以看到,儒家法律文化雖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于當代中國法治社會構建的內在價值是不可忽視的,以儒家法律思想精華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透射出來的崇仁修德、以民為本等治國、安民、修行相關的人文理念是我國法律文化現代化的傳統根基所在。根據中國法治社會構建的實踐情況,應充分發掘、發揮儒家法律思想對于中國式法治社會構建的積極導向和道德保障作用。其中社會主義社會道德思想體系吸收了儒家法律思想的有益成分,以儒家法律思想為首要傳統思想基因的道德建設是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性環節,以矯枉過正和維護正常社會倫理秩序為首要目標的以德治國是新時期構建和諧社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充分必要輔助手段。
參考文獻:
[1]太炎.國故論衡·原儒[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0.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71.
[3]張娟.儒家法律文化對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17.
[4]王曉青.習近平對公平正義思想的理論創新[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6,(01):21.
[5]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邏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73.
[6][美]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68.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