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諸侯爭霸,南陽范蠡以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幫助越王勾踐興越滅吳,使越國成為春秋末期最后一個稱霸中原的諸侯國,而他自己也因為襄助越王勾踐成就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名垂青史,以此躋身于春秋末年眾多政治家、軍事家之列。范蠡最為后世人稱道、至今對世人仍有較大影響的是,他兩次毅然辭官,務農經商并三致千金的經商實踐以及流傳下來的他的經濟思想。范蠡被世人尊為“商家鼻祖”、“經營之神”、“中國古代第一經商者”、“沿海經濟開發區的創始人”“中國古代做慈善第一人”。他的商業思想如與時逐利、薄利多銷、市場預測、平糶理論、選擇經商環境、富好行其德等,雖然已過去2400余年,但仍被現代的商家奉為圭臬。人們把范蠡的《致富奇書》、《陶朱公術》等經濟思想充實、演化,寫出了《經商十八法》、《理財致富十二法則》、《商場教訓》等,被稱之為“致富法則”、“商人成功之寶”。人們把從商經營稱之為“陶朱事業”,把公平買賣誠信經營尊為“陶朱遺風”。比如,山東肥城陶山范蠡祠對聯云:“避君隱陶稱朱公,芳流百世;聚財萬貫濟黎民,功著千秋”,可見范蠡其人及其思想對后人影響至深。
那么范蠡的經濟思想、商業理論及經營之道為什么會產生如此久遠的影響?緣由不僅在于它們揭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更主要是他的經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以及他的經商實踐所遵行的經營理念,是本著仁義經商、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出發點。他這種美好、善良、崇高的商業道德使他一生中能夠三次千金散盡還復來,不僅成就了他個人“千秋商祖”的美名,而且這種商業美德被中華民族誠信友善的主流價值體系所融匯,從而在我國千百年來的商業領域,崇德行善、誠信經營的正能量有如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傳承至今。在舉國上下開啟改革開放新征程,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發掘提煉范蠡的經濟思想和商業美德的時代價值,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拼搏的創業者中傳承和弘揚范蠡商業精神,有助于推動社會經濟快速有序發展,范蠡的經濟思想和商業美德有以下幾個方面:
《越絕書外傳枕中》和《史記貨殖列傳》分別記載,范蠡“諦審察陰陽消息,觀市之反復,雌雄之相逐,天道及畢”,認為“八谷一賤一貴,極而反復”。他深切地懂得貨物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方面轉化的道理,正是在這種樸素的辯證思想支配下,范蠡提出了“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類土,賤取如珠玉”、“無敢居貴”等經商觀念??吹绞袌錾夏撤N貨物上漲,刺激人們生產出更多的這種貨物,貨物過剩,價格跌落時,他就“賤取如珠玉”,大量收購。用當這種貨物因價格跌落而生產減少,市場缺貨時,就政店優物,”載 店"的價格助出。花做不僅在運用離品價面生產減少市場缺貨時,就“貴出如類土”,用適當的價格拋出。范蠡不僅運用市場價格規律的同時賺了錢,得了利,同時平抑了物價,穩定了市場。范蠡的“待乏原理”和“積著之理”與奸商的囤積居奇有嚴格的區別。囤積居奇指的是市場缺貨,消費者在迫切需要適當提價下的貨物時,而將商品囤積不售,借機大幅度哄抬價格,平萬百計促使這一商品價格一漲再漲,然后再售出商品,以獲暴利,這顯然擾亂了市場,極大地視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范蠡的辦法則是某些市場當時而消化不了的貨物,以相應便宜的價格大量購存,這等手不僅替消費者保存了貨物,還解決了出售者出賣難的困境。這實質上有利于生產者(農民)和消費者,因為糧食下跌時有人購存,可以緩和遏制過分降價,這無疑是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一種幫助。而在荒年奇缺時拋售所存糧食,又可以緩和遏制過度提價做法,這無疑對清費者有利。
《史記貨殖列傳》云:”夫糶,二十病農,十病來;來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濟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谷價太低則損害農民的利益,會使來年種植面積及收成大減,從而導致糧食價格昂貴:太高則會使商人、手工業者的勞動成本上升,導致營利下降,或者挫傷其積極性或者使其商品價格攀升,導致成本推動下的通貨膨脹,對于國民經濟十分不利。工商業受損,財貨就無法實現其價值;農民受到損失,土地就沒人耕種,不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只有國家用權力手段把糧食價格的波動限制在定范圍內,才對農民和商人及手工業者都有利。這才是治國的正確方略。這就是范蠡的平糶法。他認為“五谷者百姓之命,國之重寶?!彼粌H告誡統治階級認識到這一點,從面制定于商于農都有利的糧食政策,還在經營過程中努力踐行這一主張。無論他的“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原則,還是他“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的薄利多銷做法,都能兼顧到生產者、消費者及市場穩定、國家安定等多方利益。他的經商不只是為一已私利,在他身上體現出一個政治家思想家興公廢私的優良品德。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范蠡認為:“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中。意思是說,在商品經營過程中,要想適應競爭,就要做到“知斗”,即了解生產供應和社會需求的矛盾狀況以便“修備”,即提前供貨,以保證及時供應。至于什么時間準備貨物以及備什么貨,只要幸握天時的變化,并準確判斷出農業的生產收成情況,就能夠預測出糧食供求狀況的趨勢,進而預測出各種商品的行情。”知斗則修備”與“時用則知物”相互參照,同時并用。察時測變,把握時機,誠信經營,就可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同時,他重視“務完物”,強調“貨之精粗好歹,實告經紀,使好裁專奪賣。若味之不言,希為僥幸出脫,恐自誤也”卷九《自誠》意思是他重視所有商品一定要高質量,并且要把貨物的精細和粗糙之處,優點和缺點據實告訴經紀人,使他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定價出售。如果將這些都隱瞞,不告訴他人,恐怕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范蠡這種注重商品質量,強調以誠待人,以信經營的原則,貫穿于商品購進、、貯藏、養護、銷售的全過程他將消費者的心理、經營者的信譽及經營的效果這三者聯系起來通盤考慮經營管理的全過程。這種2400年前的經營管理思想。即使在今天看來,仍有著很好的借鑒價值。
《齊民要術》中載有兩個故事。一曰:猗頓,魯窮土,聞陶朱公富,問術焉。告之曰:“欲速富,畜五牸。”乃畜牛羊。說是魯國有個個窮漢猗頓,聽說陶朱公富有,就去詢問致富的方法。范蠡對他說:“要想很快地富起來,應當飼養母馬、母牛、母羊、母豬、母狗?!扁㈩D在范蠡的幫助下,不僅學到了飼養的技術,而得到了送給的“五牸”。猗頓除了搞畜牧養殖還撈取池鹽販運,十年間,便富裕起來,“交貨擬王公,馳名天下。”另一個故事是,齊威王聘請陶朱公問他:“公任是千萬,家累億金何術乎?!狈扼痪徒o他詳細地講授了養魚的方法和經驗,威王按照這養魚方法在官院內挖魚池養魚,一年得錢三十余萬。這兩個故事說明,范蠡一方面對窮苦人無償地資助、支持,另一方面,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毫無保留地傳授其致富的理論和方法,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活富有,過上美好的生活。特別是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妒氛?貨殖列傳》的驚世駭俗行為更是閃耀著淡泊名利疏財仗義、富而好德的大氣。
縱觀史籍記載,范蠡經商二三十年間,沒有次失敗的記錄,到了晚年還能“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有正確理論的指導,有宏觀運籌的高妙,有微觀操作上超人技能外,就是有濟世、興國、救民、誠信、疏財的美德。春秋戰國時期,正是諸侯爭霸的時代,當時的“土”即知識分子,無不希望投靠一方諸侯,求得高官厚祿。以老聃為代表的道家提倡自然經濟,憎惡經商活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贊賞自然經濟,輕視經商活動。
《史記貨殖列傳》是我國最早記載經商成功并“富好行其德”的史冊。從此“富好行其德”宛若湍湍溪流,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里。在當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改革開放商潮云涌的社會環境下、先進的經濟思想和商業理念如雨后春筍,不少大商巨子不僅做出了令人矚目的經營成效,也做出了很多捐助公益事業,扶貧救難仗義疏財的慈善之舉,嫣然商圣范蠡薪傳之火,已經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經商成功者做慈善,這一傳統的開創者,無疑算是范蠡。范蠡,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果敢堅毅的軍事家,多謀善斷的謀略家,縱橫捭國的外交家,才華橫溢的思想家,游刃有余的實業家,又嫣然被國人遺忘。一個時期以來,在急功近利不良傾向的影響下,一些人賺錢心切、貪圖眼前成效和利益,冒牌模傷粗制濫造成風,偽劣山寨產品充斥市場,比起商家的善舉更多的是,唯利是圖、坑蒙拐騙、強勢壟斷,非法傳銷、電信詐騙成風,消費者受到不良商家食品藥品危害的案例俯拾皆是,讓人充耳障目怵目驚心。為逐漸消除不良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就應大力弘揚范蠡誠信經營、富好行善的崇高精神,為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風氣提供滿滿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2]《史記貨殖列傳》
[3]《會稽典錄》
[4]《計然曰》
[5]《齊民要術養魚第六十一》
(作者簡介:黃耀麗,中共南陽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教研室講師,歷史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