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寧
摘要:本文通過對新感覺派小說的題材、描寫角度和人物形象分析新感覺派小說作家創作中的“刻奇”行為。
關鍵詞:新感覺派小說 ? 小說創作 ? 刻奇
“刻奇”是kitsch的音譯,源自于十九世紀的德國。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七十一個詞》中,對“刻奇”如此描述:“一個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鏡面前帶著激動的滿足看待自己①”。“刻奇”被分為美學的范疇,一個美學用語表現在我們的生活和藝術中。”是一種“自我偉大的非個人化的不真實的激情”②。
從現實角度來說,“刻奇”的本質是一種自我的欺騙,是情感的夸大,具體體現在對一件事物或事件,有意附加上超出其本身存在價值的意義,將其美化,這種假象使原本毫無意義且庸俗的擁有了趣味和高級的意義,以此滿足自己的內心,并沉迷于這種假象。
刻意以一種無中生有的審美態度,去看待原本不足為奇、庸俗的事物,將其附庸于高雅,并從中獲得滿足,這便是刻奇。
刻奇現象普遍出現在藝術生活中,創作者會在藝術創作中,為了達到滿足自己內心設想的效果,而對事件或者事物本身進行過度的挖掘,將其冠以高級的意義,營造出一種偽高級的樂趣,并為之感染。
新感覺派小說的題材,大多以現代都市的聲色犬馬為題材,表現東西文化交匯的上海在物質文化上的場景與生活方式,喧囂的舞廳、五彩的霓虹、都市的街角,都市的產物在新感覺派的作家里面不只承擔渲染的角色,而是主角的本身,新感覺派作家對這些原本運用于營造氛圍的描繪素材過度的描繪,使其呈現出言過其詞的浮夸。
新感覺派小說作家不是單純地描繪了現代都市的真實世界,而是建立在現實世界上的感覺世界,整體瞬間的感覺和印象,將真實世界不斷放大,不斷細節化,刺激感官的氛圍以達到預想的感情沖動。
西方物質文化沖擊下,都市人群首當其沖,失戀者、青春迷茫者、都市彷徨者,這些原本正常的人群,在他們的筆下被過度的畸形化、病態化,沉迷于自己所臆造的病態與高級不原本平凡的現象為了表現其本身而非其內容被刻意創造出一種“不平凡”的假象,新感覺派作家則滿足于自己所創造不真實的都市世界,任其那些形形色色的平凡人被冠以“超人”,迷失在似乎與眾不同的假想中,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導。
“在這`探戈宮'里的一切都在一種旋律的動搖中———男女的肢體,五彩的燈光,和光亮的酒杯,紅綠的液體以及纖細的指頭,石榴色的嘴唇,發焰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著四周的椅桌和人們的錯雜的光景,使人覺得,好像入了魔宮一樣,心神都在一種魔力的勢力下。”
這種描寫讓你因為追求孤獨而孤獨,尋找迷途而墮落,擁有刺激而心甘情愿迫使自己。新感覺派作家創作的目的不是真實記錄近代上海的都市,而是追求創造出那個罪惡都市那一刻的滿足,為自己的那支“無名之師”附上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沾沾自喜于“皇帝的新衣”。
新感覺派的作家注重主觀意識描寫,剎那間的感覺被無限放大,復雜而曲折的心理動態是對一件事物過度賦義的前提,他們注重意識的流動,而現實情景的真實性為了服務于達到心理預想的效果而大減折扣,過度地描寫主觀臆想下的世界,故意忽視現實,這不失為一種自欺欺人的刻奇行為。
“《大晚夜報》!”賣報的小孩子張著藍嘴,嘴里有藍的牙齒和藍的舌尖兒。他對面的那只藍霓虹燈的高跟鞋尖正沖著池的嘴。
《大晚夜報忽里》然他又有了紅嘴,從嘴里伸出紅舌尖兒來,對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來了。
紅的街,綠的街,紫的街,......強烈的色調化裝著的都市啊里霓虹燈跳躍著一五色的光潮,變化著的光潮,沒有色的光潮—泛檻著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煙,有了高腳鞋,也有了鐘.……”③
這種典型的印象主義感覺描寫,將都市平凡的場景加上了主觀色彩的“濾鏡”,賦予了作者所期待的那種莫須有的意義。
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應該是帶有著對近代都市生活的批判,對病態心理夸張而進行反省,但是新感覺派在創作的過程中卻呈現出一種為了表現而創作的效果。一面沉淪于這種醉生夢死的都市現代生活,對物質享樂持有著艷羨欣賞的態度,一面又為這種行為找著孤獨寂寞病態的幌子。這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太把自己當回事,世界上少不了孤獨的人,新感覺派小說中口口聲聲宣泄的病態與畸形心理也不過是為了給不足為奇附加特殊意義的存在。
新感覺派小說中的人物大多數是一個對自己命運無法把握的失意者,他們的生活缺少實際的意義,沒有自己的定位,然而正是這些漂泊的平凡人更加渴望被認可,渴望百無聊賴的生活被賦予特殊的意義。《夜總會里的五個人》中破產的胡均益,《夜》里面漂泊的水手,或是《pierrot》中落魄寂寞的魏鶴齡,《黑牡丹》中的顧先生,在現實世界找不到自身價值的那些人,試圖用自己的思想構搭建價值的高度,將原本平庸無奇的事情加以美化,以此證明自身存在的意義,得以滿足。這種感覺和心理便是刻奇行為的本身。
刻奇不是一個褒義詞,但是一定控制內的刻奇式亦是存在重要意義,新感覺派的小說建立在對感覺的捕捉與刻畫,這種模式相對于傳統小說更能夠滿足內心躁動不安為自己生活意義做過度提格青年人的審美和存在感的需求,這是表達對這群青年的關心和同情,時代和社會重壓下,為自己尋求能量、激活生活欲望的重要手段,為躁動不安和孤獨找到安慰,為人生尋找意義和存在價值。
從藝術角度來看,新感覺派相對于傳統小說做了很多突破,具有自己的特點。在表達技巧上,新感覺派善于利用象征、各種意象、比喻等手法,高頻率的情節轉化,這于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瞬息萬變的現實恰恰相契合,蒙太奇鏡頭一般交錯的展示給讀者。
相對于傳統小說對情節和現實的明確化、清晰化,新感覺派小說則表現出模糊和不連貫,這符合于新感覺派對現代人內心瞬息跳躍和活躍的表現。關注主觀感受,新感覺派對外界現實有意識的忽視,以臆造為基石重新塑造,以各種新奇的技巧和描寫素材,通過想象打造屬于主觀內心的外界世界,借此來闡述內心動態。這種描寫角度描繪出了都市人纖細而敏感的內心,人們的感性和混亂的潛意識,和對都市的情緒體驗。
過度的刻奇也不是無可厚非的,在現代社會,刻奇不是什么藝術家作家的專利,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朋友圈、空間充斥著刻奇者的泥石流。投機客般尋找熱度,祭以優越感的高級大旗,閹割自己的大腦,在自欺欺人的“偽高級”假象里大快朵頤、不可自拔。許多人利用刻奇心理,發起煽動性的話題,引得大眾趨之若鶩,為營造出那些形式而去轉發、點贊,這是不理性的,這時候,你在過于看重形式表現的時候,會忽視內心的真正思考,是否內化于心。
注釋:
①[捷克]昆德拉:《生活在別處》,孟湄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第180頁。
②景凱旋:《昆德拉與我們》,《隨筆》,2007年,第2期,第8頁。
③穆時英:《穆時英精品選》,北京:中華書籍出版社,2016年,第159頁。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