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剪紙藝術在陜北地區不僅時代悠久,而且類型多種多樣。一直以來,陜北剪紙如同陜北人性格一般,以粗獷、率真、淳樸享譽中外,深受人們的喜愛。陜北剪紙在取材上不僅包含創作者對日常生活的描述,還包含著個人的情感因素。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飛躍,傳統文化受到了挑戰。在“一帶一路”思想提出后,陜北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作為紅色革命圣地,成為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人們對于剪紙的需求開始轉變,這也就為傳統的剪紙藝術融入現代元素埋下了伏筆。一些剪紙藝術家他們為美而創作,實現了剪紙藝術的現代化轉型。本文主要以陜北安塞地區剪紙為例,闡述了剪紙藝術的現狀,類型、運用,剪紙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從而為剪紙藝術的傳承、保護開辟了新方向。
關鍵詞:剪紙藝術 ? 現代元素 ? 轉型 ? 傳承創新
(一)本土剪紙藝術的價值不受重視
隨著延安市旅游業的發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藝術在陜北民間悄然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很多作品不再是“隨心”而作,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經濟利益,更傾向于游客喜歡。出現“定制式”剪紙藝術,這也就反映出如今站在國家非遺舞臺中央的已是更新的一代思想,更新的一代人。社會文化的變遷已然使得年輕一代不再將傳承視為終身使命,創作型的剪紙成為主流。
(二)剪紙民俗面臨失傳
安塞民間剪紙藝術是普通百姓在繁忙的農作時期,利用閑暇的時光自覺、自發產生的文化活動,而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人普遍認為剪紙不再是經濟的直接來源,可獲利益少之又少,因此選擇放棄,以至于今日剪紙開始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轉變。而這種“特殊性”剪紙,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刻意組織,一些地方政府不僅要提供學習的場地,還需提供學習的經費,給剪紙作者發工資請她們來學。自1980年安塞縣第一次舉辦剪紙藝術培訓班開始,陜北各縣幾乎每年都舉行這樣的培訓班,這種方式也成為現今剪紙藝術傳承、傳播的重要途徑。然而現在有些剪紙藝術輔導干部對傳統陜北民間剪紙藝術的本土特點、藝術語言、藝術方法一知半解。在安塞近幾年,為了將這一民俗傳承、發揚,一些剪紙藝術家會應邀為學校美術老師進行剪紙培訓活動,此外,電視臺協同安塞小學錄制題為“剪紙進課堂”的欄目,但是小學生對于剪紙的了解甚少,再加上有些家長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孩子傳統文化的學習的。中小學美術課堂、地方教材中也很難見到剪紙的影子,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剪紙藝術的傳承。
安塞剪紙藝術的類型主要包含窗花、墻花、門神花、喜花、底花等等。在應用上主要體現在:
(一)用于節慶活動
安塞的春節有著古老的剪紙習俗。每年一到臘月那些巧婆姨們便忙活開了,她們開始手拿剪刀在紅綠紙上飛舞。她們把剪下的窗花擺在炕上,互相評說。
(二)用于婚慶布置
陜北人把新婚洞房叫做“帳房”新娘子娶回來要坐賬,“坐帳花”就是貼在帳房頂部的一種剪紙,也叫喜花。貼喜花既能增強新婚的喜慶氣氛,又能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
(三)用于祭祀宗教活動
這一類型的剪紙主要是為了鎮宅、辟邪,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藝術形式獨特,內容多反映宗教、祭祀文化,充分反映了地域民俗風情。
(四)用于刺繡紋樣
安塞婦女愛美,她們總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繡花的方式表達出來。“一繡一只船,繡在江河岸,把二位艄公,繡在船上站。二繡楊二郎,擔山趕太陽,趕的太陽呀無處藏。”這是著名的安塞民歌《繡荷包》的歌詞,說的就是女人繡花的故事。
在新時代背景下安塞剪紙藝術還可以用來記錄個人的成長經歷,此外隨著人們對剪紙藝術的重視,他的收藏價值也越來越突出。
(一)融入新思想、新政策
陜北民間剪紙藝術有著傳統的本源思想,在對安塞剪紙作品了解的過程中,能夠深刻的感受到這種思想的融入,比如說雙手舉石榴(多子)、雙腳踩蓮花的“娃踩蓮”、“魚唆蓮”、“魚戲蓮”,一直到近代的“連(蓮)生貴子”、“吉(雞)慶有余(魚)”,這一系列都蘊含著吉祥之意,也飽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當然除了這些以外還有驅邪消災、祭祀等主題。
新時代背景下國家新政策、新思想的提出以及人們對剪紙藝術的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剪紙的藝術價值,剪紙不在局限于“精英性”,開始逐步走向世界。受到西方藝術造型觀念、商業化的影響,剪紙也開始從服務于習俗的目的轉向為審美而作。現今剪紙作品在創作上主要包括按主題進行創作;表現新事物和反映現實生活; 傳達創作者的意念等幾個方面。它與現代繪畫藝術的發展同步并一脈相傳,與世界剪紙同行。這種現象在一些剪紙藝術家的作品中普遍存在,此外,為響應“一帶一路”高峰論安塞剪紙藝術家創作了《一帶一路》剪紙。在安塞路邊標示牌中也隨處看見她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創作的剪紙作品。這些新思想的融入使得傳統的剪紙藝術更富有時代性。
(二)融入豐富的色彩
現在不管是在房屋裝修,還是自身喜好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色彩鮮艷、裝飾性強的作品,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一趨勢的出現對剪紙藝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剪紙藝術在色彩的運用上,它與繪畫中單純的講究固有色、環境色不同,而是注重創作者主觀能動的選擇色彩,創作者運用天馬行空的想象思維,講求興趣、愛好和剪紙的用途來決定物體的色彩,從而進一步豐富了現代剪紙藝術。剪紙在色彩上主打紅、黑兩種顏色,紅色代表生活紅火,黑色則沉著穩重。在安塞,套色剪紙藝術深受人們喜愛,比如說余澤玲的《鳳戲牡丹》套色剪紙,便是對套色剪紙的完美闡釋,不管是用色還是剪紙的技法上都闡述了傳統手法與現代元素的融合,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即時感。
(三)融入繪畫手法
之前傳統的剪紙技藝可能就只是在大紅紙上剪,過去用的紙大多很廉價,在制作的過程中還會出現掉色的問題,時間久了可能顏色還會脫落。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剪紙吸收、運用、借鑒現代藝術的材料語言再現剪紙特征的基礎上 ,剪紙藝術家發揮卓越的想象力,大膽嘗試運用任何可以作剪刻、加工的材料和工藝,一改傳統剪紙剪刻時只使用廉價、輕薄的大紅紙、毛邊紙的束縛。現代剪紙在廢物利用方面實現其別樣的價值,如用過的舊掛歷、舊畫報等對其某一部分色塊進行創作,或剪貼,另有色卡紙、手工紙、錫紙等都用來塑造形象,還與現代繪畫相融合,運用一些繪畫中的手法,比如國畫中的皴、染技法。使作品頗具趣味性,營建出優美的意境,對材料的創新應用,使畫面極富特色,使其作品達到了不同凡響 ,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 。
(四)設計元素融入服裝
剪紙應用在服裝設計中,打破了以往剪紙作品僅局限于作品的平面展示,使剪紙藝術變成了三維的立體形象,它增加了剪紙的表演功能,是靜態的平面剪紙融合動態的表演藝術有益的嘗試,讓剪紙真實地走入生活,實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不在只是展覽在柜臺中或者掛在冰冷的墻上。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今天將剪紙這種傳統技藝與現代服裝時尚完美融合可以說是剪紙藝術的一大突破。
傳統藝術的傳承本身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要推陳出新,融入現代元素,不只是剪紙藝術在傳承上遇到這種問題,任何一種傳統藝術形式都要不斷的適應時代的變化。
在對安塞剪紙傳承做問卷調查的過程中,當涉及到“您的剪紙手藝是從哪里學來的”這種問題時,他們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媽媽哪里”或者“老一輩哪里”,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剪紙藝術作為一種隨心性藝術,他包含了很多的個人情感因素在里面,在傳承上大多靠民間藝人口傳心授,這種獨特的傳承方式的確保留了剪紙藝術者本身的情感因素,但是在新思想涌入的時代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很多人都認為這種藝術并沒有什么價值,也就不愿意去學習。正因為如此安塞剪紙藝術在傳承上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其次,在安塞中小學美術課堂中很少看見剪紙的影子,美術教師本身對于剪紙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學生真正動手操作的機會幾乎沒有,可以說并沒有從小使小孩子形成這種傳統意識,這也使得剪紙藝術在傳承上面臨挑戰。
大多數剪紙愛好者當初學習剪紙藝術僅僅是因為喜歡,但是真正堅持下來的人不多。本文從傳承、創新的角度出發重點強調了安塞地區傳統剪紙藝術在現代的轉型,不管是時代要求,還是地域發展的影響,傳統藝術在傳承上必須要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脫離現代元素的傳承不能說是沒有意義,只能說他缺少了新時代的元素,要想使傳統藝術經久不衰,在傳承的問題上還必須要從小培養中小學生對傳統藝術價值的重視,而不是一知半解。安塞剪紙作為一種隨心性藝術,與現代元素的融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李永軍.現代剪紙的發展與創新[J].科學之友,2010,(03).
[2]楊宏明.安塞民間剪紙精品[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來君霞,研究生學歷,單位:延安大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